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现代高校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反思,发现高校体育课具有重技能轻文化、重进度轻效果,教学程序陈旧,学生满意度低等特点,通过对武术桩功的研究并在课堂上初步应用,发现把武术桩功融入现代体育课能定程度增强体育课的文化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体质及对体育课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体育;高校;体育课;武术桩功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38-02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能水平。19世纪初,体育课随着西方教会传入我国,成为了学校的基本课程之一。但受升学制度的影响体育课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高校学生虽然没有中小学的升学压力,可以有比较充裕的锻炼时间,但受多年来体育习惯的影响,多数学生体育意识不强[1]运动技能欠缺,很少主动的参于各种健身锻炼活动。这样高校体育课就成为其主要的锻炼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虽然我国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有关体育课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来看,现代高校体育课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总体来说呈现出四点不足:重技能轻文化、重进度轻效果、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满意度低等特点。
一、现代体育课的特点
1.重技能轻文化。体育技能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之一,重视体育技能的教学本无可厚非,但是体育课除了体育技能的传授外,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多年来,作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思想品德重要影响因素的体育文化教学一直处在极其边缘境地,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仅停留在“体以致体”的层面,即体育课是传授学生技能增进学生健康的课程,从而导致体育课的文化性的大大缺失。实际上体育课不仅“体以致体”,它还“体以增智”、“体以明德”、“体以悟理”,充实体育课的文化性,打造全息高校体育还有待于后人大量努力。
2.重进度轻效果。体育课上的是进度,教学日历中反映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对应,教案反映的是教学内容与方法,在上课的实际当中并没有全面实行大纲内容,只是落实了其中的“体育技能”部分,而对于取得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健康、体育观念影响程度怎样,还缺少应有的评价监督机制。高校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健康,拓展学生知识(技能),确保教学效果。
3.教学程序陈旧。现代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并以实践课为主,多年来我国引用西方体育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实践课分为准备部分(热身)、基本部分(教授复习技能)和结束部分(放松与整理)。在准备部分,通常是跑步(约1000米)加活动操,常年来学生对准备活动意见很大,吕秋爽[2]对河南省8所大学所做的调查显示,76.5%的学生不喜欢准备活动。结束部分只有简单的拍打放松,甚至没有放松,时间一到集合下课。这样一方面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中积累的疲劳没有主动及时的消除,从而对学生的健康不利,学生普遍反映体育课很累。
4.学生满意度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对体育课往往出现消极看法,林松[3]通过对600名大学生做调查发现,40.56%的大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郝志春[4]通过对500名学生做调查发现,竟有57.3%的学生对体育课表示不喜欢。学生的消极情绪从体育课堂上也能体现出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有厌学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等等。
二、武术桩功与现代体育课的结合
针对现代体育课的以上特点,作者认为如果能选择适当的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将会大大优化高校体育课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以武术桩功为例,武术桩功是武术基本功的内容之一。包括动桩和静桩,动桩包括一般的武术套路练习和单式反复练习,而静桩亦称站桩功,本文所论桩功,指静桩,即在一定动作要领指导下,身体保持某种特定动作,并强调意念的引导与呼吸的配合,它既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又是一种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的方法。武术桩功具有收心宁神、清脑明目,放松身心,激发机能,防病健身多种功能,另外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把武术桩功与现代体育相融合,可以使体育课更具有活力。武术桩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体育课相融合。
1.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课的结合。桩功最初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导引、吐呐等养生健身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其不崇尚肌肉的发达而强调精气神的完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一,如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句,意思大体是“头顶天脚立地,仔细辨别松紧、内外、动静、前后等阴阳两面。呼吸静细,精神集中,把身体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融为一体”这与现代体育强调的三维健康观是一致的。把现代体育课与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增加体育课的文化性。
2.武术桩功与体育课的各部分相结合。武术桩功具有收心宁神的作用,通过上课前的3分钟站桩(浑圆桩)能使学生很快的排除杂念,进入上课状态,在站桩后进行活动操时,学生的纪律性有较大改善。在基本部分中,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让学生以桩功状态观摩,并在脑中进行动作的回放,然后进行模仿练习,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与规范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结束部分,通过5分钟桩功(浑圆桩)放松和简单的拍打放松,学生普通反映“头脑清明”“轻松”“爽”,相对于以前的学生反映“体育课累”的情况有了较大改观。这与李成银[5],陈根福[6]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
3.武术桩功与身体素质练习相结合。桩功使身体处于静止状态,并保持一定的桩形(浑圆桩、三体式桩等),能增强腿部力量,增加下肢的稳定性,通过对呼吸的调整,提高肺活量,赵桂骏[7]通过近一年的教学与对照组对比发现,在教学中引入桩功“对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和身体素质的耐力与体力有明显提高”。由于桩功不同于一般静力性的练习,其在站桩时强调意识的引导与呼吸的配合,因而其锻炼效果更加突出。把武术桩功应用到体育课的素质练习中,既丰富了练习的形式,也创新了练习的理念,锻炼不只是动的艺术,也是静的文化。通过静桩中动的意念,使学生感受到了锻炼的全新体验,从而使锻炼的成效更加突出。
三、结束语
把传统体育内容融入现代高校体育课,既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现代体育课的创新,武术桩功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内容被称为“休息式的锻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受到过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九十年代后却沉寂起来,这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由于其良好的健身效果已被无数人验证,如果不把它用于国人的体质改善是一件可惜的事情,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青少年对体育普遍厌学,而体质多年来又一直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把武术桩功引入高校武术课有着特别的意义,把武术桩功与体育课相融合,是解决体育课面临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叶朝忠,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J].浙江体育科学,2013,(1):78.
[2]吕秋爽.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部分的调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1):62.
[3]林松.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11,(1):80.
[4]郝志春.大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9):26.
[5]李成银.初探站桩功脑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学依据[J].山东科学,1991,(4):49.
[6]陈根福.站桩功对运动域身体放松效用的实验[J].苏州大学学报,1991,(4):467.
[7]赵桂骏.站桩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1989,(05):46.
作者简介:刘国奇(1982.02-),山东菏泽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教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传统体育;高校;体育课;武术桩功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38-02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能水平。19世纪初,体育课随着西方教会传入我国,成为了学校的基本课程之一。但受升学制度的影响体育课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高校学生虽然没有中小学的升学压力,可以有比较充裕的锻炼时间,但受多年来体育习惯的影响,多数学生体育意识不强[1]运动技能欠缺,很少主动的参于各种健身锻炼活动。这样高校体育课就成为其主要的锻炼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虽然我国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有关体育课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来看,现代高校体育课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总体来说呈现出四点不足:重技能轻文化、重进度轻效果、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满意度低等特点。
一、现代体育课的特点
1.重技能轻文化。体育技能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之一,重视体育技能的教学本无可厚非,但是体育课除了体育技能的传授外,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多年来,作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思想品德重要影响因素的体育文化教学一直处在极其边缘境地,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仅停留在“体以致体”的层面,即体育课是传授学生技能增进学生健康的课程,从而导致体育课的文化性的大大缺失。实际上体育课不仅“体以致体”,它还“体以增智”、“体以明德”、“体以悟理”,充实体育课的文化性,打造全息高校体育还有待于后人大量努力。
2.重进度轻效果。体育课上的是进度,教学日历中反映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对应,教案反映的是教学内容与方法,在上课的实际当中并没有全面实行大纲内容,只是落实了其中的“体育技能”部分,而对于取得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健康、体育观念影响程度怎样,还缺少应有的评价监督机制。高校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健康,拓展学生知识(技能),确保教学效果。
3.教学程序陈旧。现代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并以实践课为主,多年来我国引用西方体育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实践课分为准备部分(热身)、基本部分(教授复习技能)和结束部分(放松与整理)。在准备部分,通常是跑步(约1000米)加活动操,常年来学生对准备活动意见很大,吕秋爽[2]对河南省8所大学所做的调查显示,76.5%的学生不喜欢准备活动。结束部分只有简单的拍打放松,甚至没有放松,时间一到集合下课。这样一方面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中积累的疲劳没有主动及时的消除,从而对学生的健康不利,学生普遍反映体育课很累。
4.学生满意度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对体育课往往出现消极看法,林松[3]通过对600名大学生做调查发现,40.56%的大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郝志春[4]通过对500名学生做调查发现,竟有57.3%的学生对体育课表示不喜欢。学生的消极情绪从体育课堂上也能体现出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有厌学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等等。
二、武术桩功与现代体育课的结合
针对现代体育课的以上特点,作者认为如果能选择适当的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将会大大优化高校体育课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以武术桩功为例,武术桩功是武术基本功的内容之一。包括动桩和静桩,动桩包括一般的武术套路练习和单式反复练习,而静桩亦称站桩功,本文所论桩功,指静桩,即在一定动作要领指导下,身体保持某种特定动作,并强调意念的引导与呼吸的配合,它既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又是一种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的方法。武术桩功具有收心宁神、清脑明目,放松身心,激发机能,防病健身多种功能,另外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把武术桩功与现代体育相融合,可以使体育课更具有活力。武术桩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体育课相融合。
1.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课的结合。桩功最初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导引、吐呐等养生健身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其不崇尚肌肉的发达而强调精气神的完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一,如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句,意思大体是“头顶天脚立地,仔细辨别松紧、内外、动静、前后等阴阳两面。呼吸静细,精神集中,把身体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融为一体”这与现代体育强调的三维健康观是一致的。把现代体育课与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增加体育课的文化性。
2.武术桩功与体育课的各部分相结合。武术桩功具有收心宁神的作用,通过上课前的3分钟站桩(浑圆桩)能使学生很快的排除杂念,进入上课状态,在站桩后进行活动操时,学生的纪律性有较大改善。在基本部分中,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让学生以桩功状态观摩,并在脑中进行动作的回放,然后进行模仿练习,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与规范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结束部分,通过5分钟桩功(浑圆桩)放松和简单的拍打放松,学生普通反映“头脑清明”“轻松”“爽”,相对于以前的学生反映“体育课累”的情况有了较大改观。这与李成银[5],陈根福[6]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
3.武术桩功与身体素质练习相结合。桩功使身体处于静止状态,并保持一定的桩形(浑圆桩、三体式桩等),能增强腿部力量,增加下肢的稳定性,通过对呼吸的调整,提高肺活量,赵桂骏[7]通过近一年的教学与对照组对比发现,在教学中引入桩功“对身体机能的肺活量和身体素质的耐力与体力有明显提高”。由于桩功不同于一般静力性的练习,其在站桩时强调意识的引导与呼吸的配合,因而其锻炼效果更加突出。把武术桩功应用到体育课的素质练习中,既丰富了练习的形式,也创新了练习的理念,锻炼不只是动的艺术,也是静的文化。通过静桩中动的意念,使学生感受到了锻炼的全新体验,从而使锻炼的成效更加突出。
三、结束语
把传统体育内容融入现代高校体育课,既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现代体育课的创新,武术桩功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内容被称为“休息式的锻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受到过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在九十年代后却沉寂起来,这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由于其良好的健身效果已被无数人验证,如果不把它用于国人的体质改善是一件可惜的事情,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青少年对体育普遍厌学,而体质多年来又一直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把武术桩功引入高校武术课有着特别的意义,把武术桩功与体育课相融合,是解决体育课面临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叶朝忠,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J].浙江体育科学,2013,(1):78.
[2]吕秋爽.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部分的调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1):62.
[3]林松.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11,(1):80.
[4]郝志春.大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0,(9):26.
[5]李成银.初探站桩功脑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学依据[J].山东科学,1991,(4):49.
[6]陈根福.站桩功对运动域身体放松效用的实验[J].苏州大学学报,1991,(4):467.
[7]赵桂骏.站桩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1989,(05):46.
作者简介:刘国奇(1982.02-),山东菏泽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教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