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混凝土建筑墙体表面出现的气泡,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对人们生活生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同时我国也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的规则制定,只有不断的加强和完善,才能有效的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建筑墙体;气泡;防治措施
混凝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的结构材料,但是伴随这类材料的生产研究与应用,混凝土结构的墙体表面气泡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现在施工单位大部分都采用商品混凝土,由于墙体表面的气泡,使得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商品混凝土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因此其危害性极大,所以施工单位要加以重视,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较大,导致混凝土不密实,使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较大,钢筋保护层减小,碳化程度加大,使得混凝土耐久性降低,因此我们要对混凝土的气泡加以防治。
1、墙体气泡产生的原因
目前,由于在施工工程中,对于施工材料配制的大多数都是采用的人工的配制,是通过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来进行各种材料的比配,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材料配比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材料配比的情况,使得施工材料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气泡就是因为在进行粗细材料不合理的配比,致使混凝土中存在着许多空隙,给气泡形成提供了空间。在满足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我们减少水的用量,虽然气泡会明显的减少,但是这也使得气泡不容易排出混凝土中,而使用的水量过大的时候,也容易使得混凝土中的气泡产生量过多,所以我们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水泥的水的合理用量,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进行长时间搅拌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时间的控制,因为在长时间的搅拌过程当中,有许多空气都会进入到混凝土当中,从而产生了气泡。混凝土受水泥水化热作用、大气及周围温度、电气焊接等因素影响而冷热变化时,发生收缩和膨胀,能产生表面气泡。温度表面气泡区别其它表面气泡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其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这种表面气泡的产生通常无一定规律。
2、墙体表面气泡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混凝土被大量运用于工程中。但混凝土表面出现气泡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墙体施工使用的大钢模板,气泡较多,因此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面以混凝土建筑墙体为例,针对表面气泡产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2.1配合比方面的预防措施
尽量减小水灰比和控制外加剂中引气剂的含量,使混凝土中的含气量一般混凝土控制在4%以内。而水灰比越小,产生的气泡会越少。在规范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大粒径级配连续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因为增大骨料粒径,可减少用水量而使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随之减少。实践表明,采用较大粒径的骨料配制同样强度的混凝土,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水泥用量可减少40kg-50kg,用水量也会相应减少。石子规格可根据施工条件,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料,以减少水和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的收缩性和泌水性减小,同时使水泥的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的升温。但骨料粒径增大以后,易引起混凝土的离析。引气剂的质量对混凝土表面产生气泡的影响很大。对高标号、高性能混凝土我们一定要选用引气气泡小、分布均匀稳定的引气型外加剂。采用与浇注混凝土同品种、同标号、同配比的水泥和粉煤灰修补的效果很好。在混凝土刚拆模时进行,用适当粘稠度的混合浆对蜂窝、麻面等小气泡进行修补,然后用拆下来的模板进行压实、抹面。通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基本看不出是修补过的。当气泡较大时,应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处理。
2.2混凝土搅拌方面的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加水量。加强计量控制,使用水量尽量按照配合比要求。严格控制搅拌时间。混凝土的不均匀搅拌会导致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不均匀分布,从而起不到外加剂的作用。如果用商品混凝土,也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有的商品混凝土因为某种原因到现场时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很大.这时可能会利用外加剂进行二次调配,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搅拌,保证其均匀性。减少温度对气泡产生的影响,但温度变化较大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首先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必须满足施工要求,当炎热季节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搅拌场站宜对砂石骨料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的运输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数量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的要求。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根据混凝土的和易性及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确定,泵送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大于500mm,非泵送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大于400mm。要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振捣要密实,做到不欠振、不过振、不漏振。需要分层次浇注时,在上层混凝土浇注前,应充分润湿已浇混凝土,并且将表面清理干净。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设排气孔,使气泡能及时排出。合理安排浇注顺序,给气泡排出留出时间和空间。采用质量好的脱模剂,避免脱模剂对气泡的粘滞作用。
3、结束语
随着节能建筑的日益推广,其对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很多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值较大,混凝土中存在引气剂引入的微细气泡、高效减水剂引入的较大气泡以及混凝土搅拌时产生的气泡等。在振捣时若这些气泡附着在模板表面不顺利排出,拆模后就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较多蜂窝、气孔,严重地影响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和耐久性能。因此探讨混凝土建筑墙体表面气泡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全现浇结构墙体工程的施工中,按照以上控制措施对混凝土原材料、模板、脱模剂的选择,混凝土粘稠度、和易性及其浇筑振捣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通过对结构工程的跟踪检查,证明有效控制了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大小和间距,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珍.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的防治[J].施工技术.2012(04)
[2]张瑞芳.混凝土表面气泡问题综合分析[J].山西建筑. 2013(03)
关键词:建筑墙体;气泡;防治措施
混凝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广泛使用的结构材料,但是伴随这类材料的生产研究与应用,混凝土结构的墙体表面气泡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现在施工单位大部分都采用商品混凝土,由于墙体表面的气泡,使得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商品混凝土单位之间产生纠纷,因此其危害性极大,所以施工单位要加以重视,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较大,导致混凝土不密实,使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由于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较大,钢筋保护层减小,碳化程度加大,使得混凝土耐久性降低,因此我们要对混凝土的气泡加以防治。
1、墙体气泡产生的原因
目前,由于在施工工程中,对于施工材料配制的大多数都是采用的人工的配制,是通过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来进行各种材料的比配,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在人工材料配比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材料配比的情况,使得施工材料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气泡就是因为在进行粗细材料不合理的配比,致使混凝土中存在着许多空隙,给气泡形成提供了空间。在满足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我们减少水的用量,虽然气泡会明显的减少,但是这也使得气泡不容易排出混凝土中,而使用的水量过大的时候,也容易使得混凝土中的气泡产生量过多,所以我们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水泥的水的合理用量,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进行长时间搅拌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时间的控制,因为在长时间的搅拌过程当中,有许多空气都会进入到混凝土当中,从而产生了气泡。混凝土受水泥水化热作用、大气及周围温度、电气焊接等因素影响而冷热变化时,发生收缩和膨胀,能产生表面气泡。温度表面气泡区别其它表面气泡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其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这种表面气泡的产生通常无一定规律。
2、墙体表面气泡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混凝土被大量运用于工程中。但混凝土表面出现气泡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墙体施工使用的大钢模板,气泡较多,因此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下面以混凝土建筑墙体为例,针对表面气泡产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2.1配合比方面的预防措施
尽量减小水灰比和控制外加剂中引气剂的含量,使混凝土中的含气量一般混凝土控制在4%以内。而水灰比越小,产生的气泡会越少。在规范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大粒径级配连续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因为增大骨料粒径,可减少用水量而使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随之减少。实践表明,采用较大粒径的骨料配制同样强度的混凝土,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水泥用量可减少40kg-50kg,用水量也会相应减少。石子规格可根据施工条件,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料,以减少水和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的收缩性和泌水性减小,同时使水泥的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的升温。但骨料粒径增大以后,易引起混凝土的离析。引气剂的质量对混凝土表面产生气泡的影响很大。对高标号、高性能混凝土我们一定要选用引气气泡小、分布均匀稳定的引气型外加剂。采用与浇注混凝土同品种、同标号、同配比的水泥和粉煤灰修补的效果很好。在混凝土刚拆模时进行,用适当粘稠度的混合浆对蜂窝、麻面等小气泡进行修补,然后用拆下来的模板进行压实、抹面。通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基本看不出是修补过的。当气泡较大时,应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处理。
2.2混凝土搅拌方面的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加水量。加强计量控制,使用水量尽量按照配合比要求。严格控制搅拌时间。混凝土的不均匀搅拌会导致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不均匀分布,从而起不到外加剂的作用。如果用商品混凝土,也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有的商品混凝土因为某种原因到现场时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很大.这时可能会利用外加剂进行二次调配,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搅拌,保证其均匀性。减少温度对气泡产生的影响,但温度变化较大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首先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必须满足施工要求,当炎热季节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搅拌场站宜对砂石骨料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的运输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数量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的要求。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根据混凝土的和易性及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确定,泵送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大于500mm,非泵送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大于400mm。要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振捣要密实,做到不欠振、不过振、不漏振。需要分层次浇注时,在上层混凝土浇注前,应充分润湿已浇混凝土,并且将表面清理干净。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设排气孔,使气泡能及时排出。合理安排浇注顺序,给气泡排出留出时间和空间。采用质量好的脱模剂,避免脱模剂对气泡的粘滞作用。
3、结束语
随着节能建筑的日益推广,其对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很多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值较大,混凝土中存在引气剂引入的微细气泡、高效减水剂引入的较大气泡以及混凝土搅拌时产生的气泡等。在振捣时若这些气泡附着在模板表面不顺利排出,拆模后就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较多蜂窝、气孔,严重地影响了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和耐久性能。因此探讨混凝土建筑墙体表面气泡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全现浇结构墙体工程的施工中,按照以上控制措施对混凝土原材料、模板、脱模剂的选择,混凝土粘稠度、和易性及其浇筑振捣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通过对结构工程的跟踪检查,证明有效控制了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大小和间距,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珍.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的防治[J].施工技术.2012(04)
[2]张瑞芳.混凝土表面气泡问题综合分析[J].山西建筑.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