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表象训练的介绍和高校篮球教学特点的分析,论述了表象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表象训练;篮球教学
前言
表象训练是心理训练的一种,是指练习者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通过表象呈现出各种动作的过程,并唤起临场各种感觉的训练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理论是大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运动技术的学习可以理解为:一是刺激过程;二是中枢神经的调控过程;三是运动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训练有助于动觉表象清晰,加快动作概念建立,加速动作技能形式与巩固,提高动作质量与成绩。运用表象训练进行篮球教学,是利用人体的听觉、视觉和大脑思维对刚刚建立的技术动作图象进行强化,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技术动作概念,加快和完善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
1 高校篮球教学的特点
1.1教学环境的特点
篮球是在团体竞技类运动项目,个人能力及团队意识是篮球教学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自身条件因素的影响,学习的质量、快慢,直接受到表象记忆的影响,客观的说,对于表象记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表现出的课堂反馈会比较好,此次课时学习内容能够充分的掌握,反之则表现较差。
1.2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视觉表象起着重要作用,而后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相结合,逐步形成运动表象。视觉表象是指我们看到的动作在头脑中的重现(如教师的示范动作)。动觉表象是指在运动中,肌肉肌腱本身以及关节表面所形成感觉的重现。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只有通过二者的结合,最终形成运动表象,从而更迅速而正确地掌握动作。
1.3高校学生的特点
高校的学生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在生理方面都已经基本成熟。所以,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们通过视觉、听觉能够快速的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技能的表象,加快动作概念的理解;但是由于课程的繁忙,每周学习的间断,课余时间练习较少,使学生在课上形成的动作技能和表象逐渐淡化,动作概念模糊,这样就影响了篮球技能的掌握。
2 表象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作用
2.1表象训练法有利于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
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技术概念,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这种综合活动包括运动知觉和运动思维,运动知觉形成完整表象,运动思维形成动作概念。运用表象训练就是在教师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后,通过回忆,使视觉表象和动作表象在学生大脑中反复重现,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分析与记忆。从而加快学生对正确技术要领和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2.2表象训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
在表象训练中,由于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大脑神经中枢的兴奋,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每次教课中,学生因在实际练习前己反复表象本次课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加深了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免除了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因技术动作表象在头脑中模糊不清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时显得轻松、自信,多数学生表述动作概念清晰,动作表现准确到位,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陡增。
2.3表象训练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知识受体被动地接受教师给子的信息而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性格来选择呈现在他们而前的信息。在表象训练中,教师根据技术动作的特点、从学习任务所设计的口诀、导语,引导学生通过表象优美、标准的篮球技术,想象自己将来在水中轻松、快速游进时的情景,配以激励学生的语言暗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篮球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使篮球技术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和练。
2.4表象训练法运用于篮球技术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表象训练运用的范围比较广,曾应用于体操、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篮球教学实验证明,表象训练法应用于篮球技术教学中同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篮球教学中应用表象训练的注意事项
3.1教师在运用表象训练教学法时,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要正确、简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技术图象和动作概念。
3.2在进行表象训练法时要回忆最理想、最成功的运动动作过程,为此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是不够的,最好在教学中配合采用挂图、投影、录像或是CAl课件,这样效果更佳。
3.3教师应把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4在进行表象训练法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区别对待的原则。同时应配合语言的提示和诱导。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 许业鸿.关于表象训练法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6,(增刊):125-126.
[4]胡承润.表象演练在篮球普修课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 ( 2) : 129-131.
关键词:表象训练;篮球教学
前言
表象训练是心理训练的一种,是指练习者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通过表象呈现出各种动作的过程,并唤起临场各种感觉的训练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理论是大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运动技术的学习可以理解为:一是刺激过程;二是中枢神经的调控过程;三是运动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训练有助于动觉表象清晰,加快动作概念建立,加速动作技能形式与巩固,提高动作质量与成绩。运用表象训练进行篮球教学,是利用人体的听觉、视觉和大脑思维对刚刚建立的技术动作图象进行强化,使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技术动作概念,加快和完善篮球技术动作的形成。
1 高校篮球教学的特点
1.1教学环境的特点
篮球是在团体竞技类运动项目,个人能力及团队意识是篮球教学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自身条件因素的影响,学习的质量、快慢,直接受到表象记忆的影响,客观的说,对于表象记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表现出的课堂反馈会比较好,此次课时学习内容能够充分的掌握,反之则表现较差。
1.2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视觉表象起着重要作用,而后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相结合,逐步形成运动表象。视觉表象是指我们看到的动作在头脑中的重现(如教师的示范动作)。动觉表象是指在运动中,肌肉肌腱本身以及关节表面所形成感觉的重现。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只有通过二者的结合,最终形成运动表象,从而更迅速而正确地掌握动作。
1.3高校学生的特点
高校的学生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在生理方面都已经基本成熟。所以,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们通过视觉、听觉能够快速的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技能的表象,加快动作概念的理解;但是由于课程的繁忙,每周学习的间断,课余时间练习较少,使学生在课上形成的动作技能和表象逐渐淡化,动作概念模糊,这样就影响了篮球技能的掌握。
2 表象训练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作用
2.1表象训练法有利于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
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技术概念,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这种综合活动包括运动知觉和运动思维,运动知觉形成完整表象,运动思维形成动作概念。运用表象训练就是在教师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后,通过回忆,使视觉表象和动作表象在学生大脑中反复重现,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分析与记忆。从而加快学生对正确技术要领和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2.2表象训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
在表象训练中,由于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大脑神经中枢的兴奋,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每次教课中,学生因在实际练习前己反复表象本次课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加深了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免除了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因技术动作表象在头脑中模糊不清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时显得轻松、自信,多数学生表述动作概念清晰,动作表现准确到位,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陡增。
2.3表象训练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知识受体被动地接受教师给子的信息而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性格来选择呈现在他们而前的信息。在表象训练中,教师根据技术动作的特点、从学习任务所设计的口诀、导语,引导学生通过表象优美、标准的篮球技术,想象自己将来在水中轻松、快速游进时的情景,配以激励学生的语言暗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篮球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使篮球技术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和练。
2.4表象训练法运用于篮球技术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表象训练运用的范围比较广,曾应用于体操、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篮球教学实验证明,表象训练法应用于篮球技术教学中同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篮球教学中应用表象训练的注意事项
3.1教师在运用表象训练教学法时,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要正确、简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技术图象和动作概念。
3.2在进行表象训练法时要回忆最理想、最成功的运动动作过程,为此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是不够的,最好在教学中配合采用挂图、投影、录像或是CAl课件,这样效果更佳。
3.3教师应把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4在进行表象训练法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区别对待的原则。同时应配合语言的提示和诱导。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 许业鸿.关于表象训练法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6,(增刊):125-126.
[4]胡承润.表象演练在篮球普修课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 ( 2) : 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