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拥有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人说:“积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砖。”的确,没有日积月累,就不会有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教学生语文知识: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这些语文知识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础。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而我们有多少语文基础知识得满分的学生却无法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交流。这与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违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过分地“多讲细抠”,生硬地灌输中心思想,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拼装组合,脱离语境孤立地解词造句,机械呆板地填空、选择、判断,使本来富于诗意、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如此乏味,不是助长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而是限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我们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加强语言的积累,也是由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清代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 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里所说的“多记性”不正是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吗?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长于记忆,弱于理解,让他们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当书本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积累时,他们日后会收益无穷。而现在的语文课对学生理解要求很高,忽视记忆力的培养,对积累语言重视不够,显然是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时,要允许学生对那些蕴涵较深的内容一知半解,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认识会不断加深。我们常常羡慕老一辈学者随口引经据典,表情达意恰到好处,这主要应归功于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时候下过一番积累的功夫。一个头脑里没有储备足够语言材料的人,往往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
  无论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还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语言的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呢?要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加强课文语言的积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小学语文课本里经过精心筛选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主要依据。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这些课文的语言,必须减少老师讲解的时间。这些课文大多平白如话,非常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教师问个不停,学生忙于应付,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整体的美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另外,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具有相对的模糊性,汉语中的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词语很难下个确切的定义,词典上的注释有时比词语本身还难理解。所以许多情况下,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讲清楚,而往往是越讲越不清楚。只能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凭着大脑的“模糊识别功能”,凭语感去理解、运用。有些词语的使用、搭配纯属习惯,无法解释,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课文整体的意境中去掌握内容。孟子认为:解说诗的人,不应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他反对割裂章句,或拘泥于字面的意思而歪曲诗的本义,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不要把那些破碎的、零散的语文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多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多背训练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减少讲解节约的时间留给学生多读多背。经过反复读,学生自能理解文义,这就是所谓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清代学者唐彪也说:“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反对死记硬背”的口号不适合语文,就语文学习而言重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一篇课文背熟之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吟诵积累,在熟读的基础上加强背诵,体会、品味语言的趣味性和节奏感,装进脑子,而这种材料是活的,可以投入周转,经久不忘,终身受益。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此以往地引导学生掌握读书与背诵的方法,体会祖国语言的内在美和语文的整体美,那么,五年、六年以后,学生将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他们从语文学习中所得到的方法更将受益终身。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问及语文学习较出色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经验,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强调在课堂上教师把教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积累语言,但我们知道,教总是有限的,学才是无限的。当我们在课堂上把方法教给学生后,就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对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词、句、段摘抄,背熟,在平时说话,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这样有利于搞好语言的积累,增加语言的储备。
  我们的民族源远流长,民族的优秀文化令我们自豪、骄傲,尤其是汉语其内涵的丰富,表情达意的准确,是其它各语种所不及的。古典诗、词、文更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华。用字简练、表达深刻而细腻。所以说,古典文学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教师应该有计划、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古词、古文,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
  总之,无论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还是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说,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加强语言的积累都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对加厚学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都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中、西方对比研究表明,中西教学各有特点:西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而我们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封闭式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一个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基本单位,而每一个单位的核心就是班主任了。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所有老师当中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miRNAs参与了肾脏纤维化和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化过程。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我们对miRNAs参与肾脏纤维的分子机制了解的还不够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
针对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技术规划和应用以及义务管理等特点,提出了以企业为主,全员参与技术恰当的闭环信息化系统应用策略,同时给出了离散型制造企业合理解决一系列信息化
摘要:多媒体能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为一体,具有容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因而广受师生的青睐。但语文教学由于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特点,更多强调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所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还属于探索阶段。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不仅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而且由于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给学生多面、多元的资料,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本的基础上,开阔了眼界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整合,将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结构的部分弊病,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文章从教学实践的例子入手,浅谈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优点。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 生物实验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用以采集、存贮、处理、传递和显示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象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一系列现代化技术。
摘要: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生物课很少有学生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生物知识的结论过程。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物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挑战性 情感 探索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讲授的知识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构成,有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如果教师仅用口头语言来阐述分析,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教学方式成人化、教学过程抽象化,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