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由以往的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参与的氛围中,积极探究,思考,交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 引导 新课程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18-01
2001年,大学毕业的我踏上了教师岗位。这是一份我热爱的职业,但由于是新教师,非常缺乏经验,总觉得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很简单,根本不需要仔细准备,很容易教给学生,所以无论是对于教学过程的探索还是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比较模糊草率,往往一个个知识点提出后,为赶进度,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似懂非懂,我也管不了那么多。
一直进步不快的我,2003年调进了新的学校,遇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要说一开始就马上自觉接受,并且积极投入,那是不真实的。由于固执和惰性,一度无法接受现状:自己明明是物理专业毕业的,却要去教生物、化学、地理方面的知识,相当郁闷;而骨子里又很骄傲,认为那些基本知识都是小儿科啦,小菜一碟,手到擒来。因此,没有很深入地系统研究新课标,在教学上仍照老套路来,相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我更重视的是结果。课本上设计了很多探究过程,我却能省则省,把结果对学生讲一讲,叫学生把结果背一背就可以了。低水平大面积机械重复,浪费了学生宝贵青春,同时也使教学质量持续低迷。我不得不认真审视,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终于,把眼光聚焦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上,原来我一直在用老套的教学观念,再加上不够认真,不善于反思,便出现了众多学生在“题海”沉浮,但所学知识依旧不扎实难巩固的“瓶颈”。
自从认识了自己的浅薄,我不再骄傲,不再含糊,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内容,在2005年第一次教学时,我先把所有的实验细节全部告诉学生,包括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详细罗列,学生把要点也都记下来了。但是后来无论是在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还是从练习和考试上反映出来的成绩看,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内容。所以,在2006学年下半学期再次教到这个内容时,我更新了教学思路,把以前单方面的灌输改为设计问题、步步引入。现将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的互动片段摘录如下:
师:同学们,绿叶是不是在阳光下能制造淀粉?
生:是。
师:怎么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呢?
生:取两盆天竺葵,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搁在暗室里就行了。
师:两盆?会不会个体差异很大呢?怎么改进一下?
生:那就一盆天竺葵,取不同的叶子,叶子不能摘下来,一些叶子用什么东西遮起来,另一些暴露在阳光下。
生:能不能取同一片叶子,一部分遮住,将暴露部分与遮住部分作对比呢?
师:当然可以,但是比较什么呢?
生:比较它们的生成物淀粉。
师:很好。不过被遮叶子里本来就是有淀粉的呀,怎么办呢?
生:可以让它把本来有的淀粉消耗掉。
师:怎么消耗呢?
生:将它在黑暗的地方放几天就行了。
师:是的,我们做实验前要把天竺葵放在暗室里2到3天。可是,我们又有个问题出来了,怎么知道在阳光下的绿叶制造了淀粉呢?
生:那简单,检验淀粉方法是加碘液,变蓝的话,说明有淀粉,不变色的话,就说明没有淀粉。
师:太聪明了。可是叶子本来是绿色的,蓝色的现象不很明显,也许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生:把绿色去掉。
师:怎么去掉呢?
(生思考,但一时想不出,这时要老师来引导。)
师: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
(师演示水浴法,把绿叶浸在酒精里,绿叶慢慢褪色,而酒精显绿色。)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绿色都到酒精里去了。
师:在绿叶中,使绿叶显绿色的是什么呢?
生:叶绿体。叶绿体都跑到酒精里去了。
师:确切地说,是酒精能溶解叶绿素。
生:在已经褪成黄白色的叶子上加碘,看是否变蓝就能判断有没有淀粉了。
……
经过和学生这一系列互动分析后,再指导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无论是在当场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练习和考试中,学生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对于这次教学方法的改良所结成的硕果,我作了深刻的反思:
第一,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很多时候,我们都急于把正确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自我生成的能力,学生老是被动地接受,就对知识营养提不起很高的兴趣。而当老师只给学生指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最后找到了正确的路径,那种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是任何老师都无法直接给予的。
第二,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许多。在被动静止地接受老师的知识时,学生往往是缺乏生气的;而把合作探究、共同生成还给学生后,课堂气氛立刻激活。原来,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变得很优秀的,每个学生都愿意思考,都乐意说出自己的想法,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即便是那些平时考试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同样愿意去想去说,而且也能设计出相当优秀的实验,同样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刻理解,而理解了的东西则一定能深刻感觉到(在检测和考试中呈现)。当老师把所有的设计思路都直接灌输下去时,学生成了被牵着的木偶人,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考(感知和理解),必然印象不深。而当他们经过自己思考,感知、领悟到要解决的问题之解法和路径时,解题思路已经深深印在脑中了,理解便相当透彻,印象也就相当深刻。
曾经在哲学书上看到过,任何一种价值观方法论的个人修炼,都有一个由顺从、认同再到个体内化外显的过程。新课改与其说是针对学生,不如说是针对老师的,老师只有充分内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把新课程的思想渗入全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真正学到学习的方法,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用这些方法去及时充电、迎接挑战,让生命之水流淌不息。
关键词:探究 引导 新课程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18-01
2001年,大学毕业的我踏上了教师岗位。这是一份我热爱的职业,但由于是新教师,非常缺乏经验,总觉得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很简单,根本不需要仔细准备,很容易教给学生,所以无论是对于教学过程的探索还是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比较模糊草率,往往一个个知识点提出后,为赶进度,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似懂非懂,我也管不了那么多。
一直进步不快的我,2003年调进了新的学校,遇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要说一开始就马上自觉接受,并且积极投入,那是不真实的。由于固执和惰性,一度无法接受现状:自己明明是物理专业毕业的,却要去教生物、化学、地理方面的知识,相当郁闷;而骨子里又很骄傲,认为那些基本知识都是小儿科啦,小菜一碟,手到擒来。因此,没有很深入地系统研究新课标,在教学上仍照老套路来,相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我更重视的是结果。课本上设计了很多探究过程,我却能省则省,把结果对学生讲一讲,叫学生把结果背一背就可以了。低水平大面积机械重复,浪费了学生宝贵青春,同时也使教学质量持续低迷。我不得不认真审视,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终于,把眼光聚焦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上,原来我一直在用老套的教学观念,再加上不够认真,不善于反思,便出现了众多学生在“题海”沉浮,但所学知识依旧不扎实难巩固的“瓶颈”。
自从认识了自己的浅薄,我不再骄傲,不再含糊,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内容,在2005年第一次教学时,我先把所有的实验细节全部告诉学生,包括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详细罗列,学生把要点也都记下来了。但是后来无论是在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还是从练习和考试上反映出来的成绩看,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内容。所以,在2006学年下半学期再次教到这个内容时,我更新了教学思路,把以前单方面的灌输改为设计问题、步步引入。现将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的互动片段摘录如下:
师:同学们,绿叶是不是在阳光下能制造淀粉?
生:是。
师:怎么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呢?
生:取两盆天竺葵,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搁在暗室里就行了。
师:两盆?会不会个体差异很大呢?怎么改进一下?
生:那就一盆天竺葵,取不同的叶子,叶子不能摘下来,一些叶子用什么东西遮起来,另一些暴露在阳光下。
生:能不能取同一片叶子,一部分遮住,将暴露部分与遮住部分作对比呢?
师:当然可以,但是比较什么呢?
生:比较它们的生成物淀粉。
师:很好。不过被遮叶子里本来就是有淀粉的呀,怎么办呢?
生:可以让它把本来有的淀粉消耗掉。
师:怎么消耗呢?
生:将它在黑暗的地方放几天就行了。
师:是的,我们做实验前要把天竺葵放在暗室里2到3天。可是,我们又有个问题出来了,怎么知道在阳光下的绿叶制造了淀粉呢?
生:那简单,检验淀粉方法是加碘液,变蓝的话,说明有淀粉,不变色的话,就说明没有淀粉。
师:太聪明了。可是叶子本来是绿色的,蓝色的现象不很明显,也许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生:把绿色去掉。
师:怎么去掉呢?
(生思考,但一时想不出,这时要老师来引导。)
师: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
(师演示水浴法,把绿叶浸在酒精里,绿叶慢慢褪色,而酒精显绿色。)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绿色都到酒精里去了。
师:在绿叶中,使绿叶显绿色的是什么呢?
生:叶绿体。叶绿体都跑到酒精里去了。
师:确切地说,是酒精能溶解叶绿素。
生:在已经褪成黄白色的叶子上加碘,看是否变蓝就能判断有没有淀粉了。
……
经过和学生这一系列互动分析后,再指导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无论是在当场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练习和考试中,学生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对于这次教学方法的改良所结成的硕果,我作了深刻的反思:
第一,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很多时候,我们都急于把正确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自我生成的能力,学生老是被动地接受,就对知识营养提不起很高的兴趣。而当老师只给学生指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最后找到了正确的路径,那种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是任何老师都无法直接给予的。
第二,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许多。在被动静止地接受老师的知识时,学生往往是缺乏生气的;而把合作探究、共同生成还给学生后,课堂气氛立刻激活。原来,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变得很优秀的,每个学生都愿意思考,都乐意说出自己的想法,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即便是那些平时考试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同样愿意去想去说,而且也能设计出相当优秀的实验,同样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刻理解,而理解了的东西则一定能深刻感觉到(在检测和考试中呈现)。当老师把所有的设计思路都直接灌输下去时,学生成了被牵着的木偶人,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考(感知和理解),必然印象不深。而当他们经过自己思考,感知、领悟到要解决的问题之解法和路径时,解题思路已经深深印在脑中了,理解便相当透彻,印象也就相当深刻。
曾经在哲学书上看到过,任何一种价值观方法论的个人修炼,都有一个由顺从、认同再到个体内化外显的过程。新课改与其说是针对学生,不如说是针对老师的,老师只有充分内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把新课程的思想渗入全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真正学到学习的方法,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用这些方法去及时充电、迎接挑战,让生命之水流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