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美国历来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强调教育权利的均等,坚持教育行政管理的地方分权,因而在美国既不举行严格意义上的全国高校入学统一考试,也不实行全国集中统一的高校招生制度。总体上看,美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一种由校外考试机构主办入学考试、由高校从多方面独立衡量录取新生、以基准淘汰型招生政策为主体的考试选拔制度。近年来,美国高校招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多样化招生制度下的人才选拔
美国一直崇尚个人能力、机会均等和地方分权的三大教育原则,这使得各洲招生制度差异很大,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招生政策。但从总体上看,美国目前实行3种基本的高校招生政策:
(1)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实行选拔型招生政策。这类大学为了确保一流的科研和教学水准,对申请入学的考生要进行相当严格的选拔,要求新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因而新生入学后的淘汰率也较低。
(2)一般的综合性大学、四年制高校以及私立大学、州立大学实行基准淘汰型招生政策。这类高校只对考生进行一般性的选拔,凡满足基本入学条件者大多能被接纳,但新生入学后学校会对那些不够水准的学生进行逐年淘汰。这是美国高校招生的主体。
(3)二年制社区学院实行开放型招生政策。这类高校向所有具备高中毕业水准或同等学历的申请者开放。
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业务均由校外考试机构承担,主要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和美国高等院校测验中心(ACT)这两家民间机构主办。这两家考试机构是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的教育评估机构,高校也承认并将其考试结果列为重要的入学条件之一。
在中学教育阶段,美国没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中学毕业考试要求,也缺乏由国家组织的全国性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在全国范围影响最大的两项大学入学考试——SAT和ACT由民间考试机构举办,且由于考试要求不同和参加考试的考生不同,很难从大学入学考试这一出口保证中等教育质量。而惟一在全美举行的全国教育评价测试(NEAP),因为参考人数很少,且多为自愿性质,对中等教育质量的杠杆作用也非常有限。
美国现行的高校入学考试主要有3种,分别是由ETS编制的学习能力测试(SAT)和学业成绩考试(AT)、由ACT编制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
这种没有统一要求和衡量标准的考试制度,导致美国中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为了遏制这种状况,从老布什到克林顿,再到今天的小布什政府,都力图通过教育改革建立可以表明全美学生学习内容和水平的全国统一教育标准,并实行统一考试以检查学生的教育水平。
美国人认为,原有的SAT综合考试本来是测查学生的学术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采用选择题的考试形式导致了考生的死记硬背,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不能测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为了突破SAT的这些局限,美国于2005年取消了长达80多年之久的老SAT,在新SAT综合考试中提高了考试的难度,增加了可检测性,更能促进学校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书育人的强国教育计划。
可以预知,今后美国仍将继续增加考试内容,提高考试难度;推出启发式测验和论文式测验等新的考试方法,力求全面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高校入学制度,提高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改革考试服务公司,消除商业性考试的消极影响。
自主化招生 挑战我国高校招生的
单一模式
与美国高校多元化的招生选拔制度相比,我国的单一化考试招生制度就显得不合时宜。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也成为了近年来高教领域的热门话题。平心而论,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虽比较缓慢,但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笔者认为,自主化招生将会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名牌高校就开始了自主化招生改革的尝试。自主招生试点虽然起步不久、招生比例小,且不断调整招生办法,但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补充形式,自主招生改革在扩大招生自主权、为全面发展或具有特长的考生提供更多入学选择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中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
首先,从招生人数来看,高考录取占主体。以北大和清华为例,自主招生人数限定在其年度招生计划的5%以内,名额用学校预留计划,不占用分配给各省市的招生计划指标。自2003年自主招生政策实施后,北大、清华一直致力于探索综合性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新机制。就录取权重而言,既重视各校自主选拔的评价结果,又兼顾高考成绩,具有双重组合的特点。报考两校自主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凡通过自主招生选拔者,可享受高考降分录取的优待,降分幅度一般为10-20分,特别优秀者降分更多。如北京大学2004年自主招生办法规定,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和极具才能者,经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适当放宽录取标准。清华大学2005年自主招生实施方案规定,特别优秀者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可享受更加优惠的录取政策。
其次,试点高校根据办学条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确定自主招生对象,自主招生范围逐年扩大。2003年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对象仅限于文艺、体育、美术特长生及文科优秀生;次年开始扩大到在科技发明方面有突出特长和培养潜能的理科优秀生和综合素质突出者;2007年自主招生对象已扩大到包括外语考生、综合素质突出的国防生和定向生以及七类体育特长生。2003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对象限定为11省市49所重点中学的应届高中优秀毕业生;次年自主选拔范围有所扩大,但仍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著名重点中学。2007年,北大自主招生开始面向所有中学,只要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
第三,自主选拔的标准多元,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专长的考查与鉴别。报考两校自主招生的考生须提交所在中学推荐表、推荐函、平时文化课成绩及各项表现、成绩证明材料,经过自主招生学校的初审、复试,最终确定自主招生对象。在实际操作中,北大、清华在笔试和面试成绩权重、考试时间与地点方面,每年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举办冬令营的形式对报考者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拔。
最后,自主招生程序公正,选拔过程公开透明,注重公平竞争。北大、清华每年制订自主招生章程或实施方案,提前向社会公布。实行考生自愿报考与中学推荐相结合,被推荐人选的推荐材料公示。中学推荐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如有推荐作假者,一经查实,将取消被推荐学生的认定资格和该生所在中学三年的推荐资格。
为保证自主招生选拔工作公平公正,两校成立由职能部门、纪检部门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核。自主招生认定结果,经招生办报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入选考生名单须向考生所在中学公布,并报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备案。由于5%自主招生指标来自两校的预留计划,从而能够保证各地报考院校的优秀考生免受影响,又不损害本省市其他考生的利益。
自主化招生是多元化评价趋势在我国高校招生中的一个本土化案例,也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破冰之旅的一个起点。

多样化招生制度下的人才选拔
美国一直崇尚个人能力、机会均等和地方分权的三大教育原则,这使得各洲招生制度差异很大,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招生政策。但从总体上看,美国目前实行3种基本的高校招生政策:
(1)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私立大学和州立大学实行选拔型招生政策。这类大学为了确保一流的科研和教学水准,对申请入学的考生要进行相当严格的选拔,要求新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因而新生入学后的淘汰率也较低。
(2)一般的综合性大学、四年制高校以及私立大学、州立大学实行基准淘汰型招生政策。这类高校只对考生进行一般性的选拔,凡满足基本入学条件者大多能被接纳,但新生入学后学校会对那些不够水准的学生进行逐年淘汰。这是美国高校招生的主体。
(3)二年制社区学院实行开放型招生政策。这类高校向所有具备高中毕业水准或同等学历的申请者开放。
美国高校的入学考试业务均由校外考试机构承担,主要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和美国高等院校测验中心(ACT)这两家民间机构主办。这两家考试机构是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的教育评估机构,高校也承认并将其考试结果列为重要的入学条件之一。
在中学教育阶段,美国没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中学毕业考试要求,也缺乏由国家组织的全国性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在全国范围影响最大的两项大学入学考试——SAT和ACT由民间考试机构举办,且由于考试要求不同和参加考试的考生不同,很难从大学入学考试这一出口保证中等教育质量。而惟一在全美举行的全国教育评价测试(NEAP),因为参考人数很少,且多为自愿性质,对中等教育质量的杠杆作用也非常有限。
美国现行的高校入学考试主要有3种,分别是由ETS编制的学习能力测试(SAT)和学业成绩考试(AT)、由ACT编制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
这种没有统一要求和衡量标准的考试制度,导致美国中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为了遏制这种状况,从老布什到克林顿,再到今天的小布什政府,都力图通过教育改革建立可以表明全美学生学习内容和水平的全国统一教育标准,并实行统一考试以检查学生的教育水平。
美国人认为,原有的SAT综合考试本来是测查学生的学术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采用选择题的考试形式导致了考生的死记硬背,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不能测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为了突破SAT的这些局限,美国于2005年取消了长达80多年之久的老SAT,在新SAT综合考试中提高了考试的难度,增加了可检测性,更能促进学校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书育人的强国教育计划。
可以预知,今后美国仍将继续增加考试内容,提高考试难度;推出启发式测验和论文式测验等新的考试方法,力求全面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高校入学制度,提高入学机会的公平性;改革考试服务公司,消除商业性考试的消极影响。
自主化招生 挑战我国高校招生的
单一模式
与美国高校多元化的招生选拔制度相比,我国的单一化考试招生制度就显得不合时宜。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也成为了近年来高教领域的热门话题。平心而论,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虽比较缓慢,但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笔者认为,自主化招生将会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名牌高校就开始了自主化招生改革的尝试。自主招生试点虽然起步不久、招生比例小,且不断调整招生办法,但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补充形式,自主招生改革在扩大招生自主权、为全面发展或具有特长的考生提供更多入学选择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中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
首先,从招生人数来看,高考录取占主体。以北大和清华为例,自主招生人数限定在其年度招生计划的5%以内,名额用学校预留计划,不占用分配给各省市的招生计划指标。自2003年自主招生政策实施后,北大、清华一直致力于探索综合性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新机制。就录取权重而言,既重视各校自主选拔的评价结果,又兼顾高考成绩,具有双重组合的特点。报考两校自主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凡通过自主招生选拔者,可享受高考降分录取的优待,降分幅度一般为10-20分,特别优秀者降分更多。如北京大学2004年自主招生办法规定,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和极具才能者,经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适当放宽录取标准。清华大学2005年自主招生实施方案规定,特别优秀者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可享受更加优惠的录取政策。
其次,试点高校根据办学条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确定自主招生对象,自主招生范围逐年扩大。2003年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对象仅限于文艺、体育、美术特长生及文科优秀生;次年开始扩大到在科技发明方面有突出特长和培养潜能的理科优秀生和综合素质突出者;2007年自主招生对象已扩大到包括外语考生、综合素质突出的国防生和定向生以及七类体育特长生。2003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对象限定为11省市49所重点中学的应届高中优秀毕业生;次年自主选拔范围有所扩大,但仍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著名重点中学。2007年,北大自主招生开始面向所有中学,只要是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
第三,自主选拔的标准多元,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专长的考查与鉴别。报考两校自主招生的考生须提交所在中学推荐表、推荐函、平时文化课成绩及各项表现、成绩证明材料,经过自主招生学校的初审、复试,最终确定自主招生对象。在实际操作中,北大、清华在笔试和面试成绩权重、考试时间与地点方面,每年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举办冬令营的形式对报考者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拔。
最后,自主招生程序公正,选拔过程公开透明,注重公平竞争。北大、清华每年制订自主招生章程或实施方案,提前向社会公布。实行考生自愿报考与中学推荐相结合,被推荐人选的推荐材料公示。中学推荐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如有推荐作假者,一经查实,将取消被推荐学生的认定资格和该生所在中学三年的推荐资格。
为保证自主招生选拔工作公平公正,两校成立由职能部门、纪检部门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核。自主招生认定结果,经招生办报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入选考生名单须向考生所在中学公布,并报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备案。由于5%自主招生指标来自两校的预留计划,从而能够保证各地报考院校的优秀考生免受影响,又不损害本省市其他考生的利益。
自主化招生是多元化评价趋势在我国高校招生中的一个本土化案例,也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破冰之旅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