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学对比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pi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成果。由李萌羽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跨文化沟通与中西文学对话》一书,跳出了体系建构的研究框架,从具体的问题入手,跨越文化差异,对中西文化、文学进行了对比和审美评析。作者重点关注全球化视野下中西文学的共同问题,同中辨异、异中求同,为中西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全书共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跨文化认同与中外文学综合研究”,在這一部分,作者对跨文化沟通领域内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深生态学视域下的海洋伦理观”等。同时,作者对中外文化及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还特别强调了“全球化这一概念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包容性。它与本土性处于动态的辩证联系之中”这一理论。第二大板块为“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作者主要从沈从文与福克纳小说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评判等角度阐释了中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第三大板块为“跨文化沟通与对话”,这部分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和传统文化中时间取向的独特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本书在跨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以及中西方当代文学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颇有见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体现了中西比较的宏观学术视野。全书三大板块贯通跨文化认同、现当代文学研究与中西文学研究,作者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是在融汇中西方文化基础上进行的跨文化对话与学术创新。第二,理论剖析深刻。本书体现了作者较强的理论探究意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聚焦具体问题,并从这些具体问题出发,引发读者思考中西文学的关系。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既对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演绎,又对具体作品作了独到分析,体现出作者深邃的思想。第三,突显了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作者在进行文学理论阐释时并没有堆砌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丰富而生动的案例进行说明、阐述,同时也对理论术语进行了追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
  本书既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崭新成果,又是跨文化沟通领域的重要探索成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宏阔的学术视野,将中西文学的关系呈现在读者面前,实现了跨文化角度的深层次交流与对话。
  (南宁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陶婕)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用电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火电单元机组不断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为保证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机组运行的难度也相应地增加,以往用常规仪表进行过程监控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大机组安全经济运行,代之而起的是以4C技术(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控制Control、显示终端CRT)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散控制系统。因而新建机组及一些老机组的改造都无一例外地采
《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一书是由金元浦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外国文学阅读与鉴赏的教材。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主要介绍了外国文学的历史及其特点。作者在编写的过程中借鉴过去编著外国文学教材的对策和经验,采用以点带面和点面相结合的方式,让广大读者在了解外国文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欣赏、感受外国文学艺术的美。  本书共有十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文学;第二章介绍中
20世纪以来,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化理论都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却忽略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新形势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逐渐回归,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须要形成一套具备严密逻辑和理论形态的话语体系与思想系统。而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难处,不仅在于应有一个妥善的理论框架、一种合理的叙述结构,而
摘要:该文介绍了Dreamweaver软件的行为功能,分析了该功能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通过用户与页面的交互实例提供了完整的脚本代码。  关键词:Dreamweaver;行为;事件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210-02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tion Function of
近年来,有关“课型”的研究逐渐被重视。对小学语文课型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课型”指的不是一堂课或一类课,而是系统化的教学体系。由李伟平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型研究》一书便是一部全面的教学方法与课型研究专著,其对小学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对课型研究进行了概述;第二章讲述的是拼音教学系列课程;第三章介绍了识字教学系列课程;第四章介绍了阅读系列课程;第五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比较能体现“以生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项目任务驱动下,聚焦学生体验与表达,实现学习的真正发生。本文主要结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探究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三“度”空间,语文素养,小说教学  当前,在深度学习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学科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可以在语文学科与语文素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一段时间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命题者有意识地将题目进行情境化设置,以期让考生在行文中能有更真实的自我表达,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所说:“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1]2017、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就是这种真实情境的命题:2017年全国卷Ⅰ让考生根据提供
萧朝德  字望公,号蜀汉堂主,1954年生,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1975年携笔从戎,军旅生涯18载。现任西南商报社副总编、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长江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成都市武侯区美协副主席、成都巴蜀书画院院长兼秘书长。师从著名梅兰画家邓奂彰先生、著名山水画家龙国屏先生、著名花乌画家曾教宽先生以及著名书法家刘叔亮先生,深得四位恩师的教诲和厚爱。在国内外报
中国语文学科外国文学教育已有百年历史,自新文化运动始,中国语文便展开探索。这一时期南京东大附中穆济波开展了道尔顿制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他凭借深厚的学科涵养、开阔的文化视域、严谨的教育研究、勇于创新的教学实践,留下了宝贵的教学经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并未给予历史回顾和专业研究。我们重新聚焦其围绕外国文学作品开展的独特阅读教学形态——群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回眸,这
摘要:《手》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生动地刻画了在工业文明的入侵下人们的精神状况,揭示美国现代社会所存在的精神生态危机。在生态批评的指引下解读《手》,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态危机,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态平衡给予关注,从而解决内心精神生态上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手》 生态批评工业文明精神生态  一、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是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