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基建投资审计已成为油田审计部门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来看,审计部门在开展基建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基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油田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审计少或管理项目审计较少。
目前,各审计部门尤其是二级审计部门开展的基建审计计,大多是工程结(决)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审查出的在工程结算方面问题可以补救,但若是存在设计、物资采购或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给工程投资带来的损失都很大,针对工程建设前期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只能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基本没有其他办法弥补。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需要加强基建工程的事前和事中审计。
2.宏观审计少,微观审计多。基建审计的目的在于加强工程投资管理,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但是,工程结(决)算审计只是审核在施工过程中人、机、料的真实发生额,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工程造价的实际情况,但对于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合理、投资结构是否合理、设计、监理部门职责是否到位、投产后的项目后评价等问题,通过工程结算审计基本上得不到到反映。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宏观反映基建项目是否合理可行,运行投产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目前开展的工程结算审计,只是解决了微观的部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工程建设存在的宏观问题。
3.监督好、服务差。对基建结(决)算的审计,重点审查的是投资项目结(决)算的真实性,以及有无挤占、挪用建设成本等问题,而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则揭示不够。也就是说,审计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的职能做得不够。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二级审计部门基建人员配备不足。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二级审计部门审计科基建审计人员很少,甚至有的审计部门只有一名基建审计人员,有些甚至没有专职基建审计人员,这给基建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很少的审计人员根本无法完成较大的基建审计工作量,也无法具备审计中涉及的全部业务知识,仅工程类别就分为土建、装饰、电气、水暖、工艺安装等多种专业,涉及预算定额几十册,一名审计人员是无法对所有种类的项目都熟悉,因而難以达到预期工作效果。
2.基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基本建设项目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种类多、规模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既要查对帐目,又需审核工程图纸、设计资料,还要深入工地现场勘察,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基建审计人员应掌握技术经济、项目管理、建筑经济、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而现有的基建审计人员知识面比较窄,不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工作中有一定的困难。
3.缺乏现代化审计手段。作为一个监督部门,审计手段、审计方式必须与审计对象的管理手段、核算水平和现实情况相适应,才能履行好审计职能。目前,基建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尤其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比较落后,面对大量的结算资料,审计人员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单调琐碎的手工核算上,使工作效率无法提高。
4.对基建审计工作认识高度不够。由于基建审计工作在审计领域发展较晚,加之多年来基建审计的重点都是放在节约工程造价、控制投资上,而对于从客观角度控制规模、调整结构考虑得不多,立足微观着眼全局的观念不强,造成了目前基建审计种类单一,宏观控制不够的问题。
三、改进基建审计工作的方法
1.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鉴于目前基建审计人员比较少的现状,二级单位审计部门可与本单位造价部门实行联审,这样可以解决基建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具备多种专业知识能力的审计人才,培养擅长从客观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审计专家,这是审计事业的发展之本。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除了加大对基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外,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以审代帮、以老带新”等方法不断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三是要加强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3.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结算审计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比,计算准确,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4.通过造价审计向工程管理审计方向延伸
(1)积极开展开工前审计。开工前审计的目的是控制投资规模,维护投资领域的经济秩序。它不仅仅是资金来源的审计,还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a.对基本建设程序的审核。主要审核在项目建设前期是否按照基建程序办事,重点审查建设单位是否超越审批权限擅自上项目,施工时是否有使用“白图”的情况,以及施工前是否编制了控制投资的概算等。
b.对投资决策的审核。主要审核在投资前期决策时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论证,决策阶段所确定的建设标准、建设地点以及生产规模和工艺方法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等。
c.对项目设计管理的审计,设计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审核工程结算尽管也有效,但毕竟是“亡羊补牢”,如果在设计阶段进行主动控制,则会对控制投资发挥更好的效果。
d.在审计内容和重点上向跟踪审计转变。
基建审计要发展,必须创新开展基建工程跟踪审计。首先在时间观念上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将定期的审计核实和不定期的现场抽检相结合。确定的工程决算审计是定期的事后审计,只有灵活主动的跟踪,将不定期的主动上施工现场跟踪隐蔽工程的施工,跟踪施工变更的签证,才能增加审计监督的时效性,才能体现出跟踪审计的效能。其次创新资源整合,把在审基建项目添上整体面的监督,一个项目的审计兼顾整个系统的跟踪,让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时间、空间上充分发挥。此外数码摄像、数码摄影等便携数码工具都给跟踪审计项目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跟踪审计方式的创新,加大了建设项目事前、事中审计的力度,可以避免工程投资的损失浪费。
5.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效益后评评价。在合法性、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是基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对建设项目效益进行评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专家配合和审计人员的大量工作。一般而言,建设项目效益评审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益评审,社会效益评审和环境评审三部分,而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6.注重审计对基建项目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的服务职能。要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督促项目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开展投资活动,使审计工作不仅仅是对某个项目的审核,而是审核了项目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部门能够完善内控制度,强化投资管理。同时,应本着“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精神,通过审计,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为有效地监督和调控重点项目、重点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提供可靠信息,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基建审计要发展,突破“瓶颈”是首要,只有从转变思路,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入手,才能使我们的基建审计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上浓墨重彩。
一、基建油田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审计少或管理项目审计较少。
目前,各审计部门尤其是二级审计部门开展的基建审计计,大多是工程结(决)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审查出的在工程结算方面问题可以补救,但若是存在设计、物资采购或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给工程投资带来的损失都很大,针对工程建设前期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只能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基本没有其他办法弥补。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需要加强基建工程的事前和事中审计。
2.宏观审计少,微观审计多。基建审计的目的在于加强工程投资管理,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但是,工程结(决)算审计只是审核在施工过程中人、机、料的真实发生额,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工程造价的实际情况,但对于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合理、投资结构是否合理、设计、监理部门职责是否到位、投产后的项目后评价等问题,通过工程结算审计基本上得不到到反映。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宏观反映基建项目是否合理可行,运行投产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目前开展的工程结算审计,只是解决了微观的部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工程建设存在的宏观问题。
3.监督好、服务差。对基建结(决)算的审计,重点审查的是投资项目结(决)算的真实性,以及有无挤占、挪用建设成本等问题,而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则揭示不够。也就是说,审计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的职能做得不够。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二级审计部门基建人员配备不足。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二级审计部门审计科基建审计人员很少,甚至有的审计部门只有一名基建审计人员,有些甚至没有专职基建审计人员,这给基建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很少的审计人员根本无法完成较大的基建审计工作量,也无法具备审计中涉及的全部业务知识,仅工程类别就分为土建、装饰、电气、水暖、工艺安装等多种专业,涉及预算定额几十册,一名审计人员是无法对所有种类的项目都熟悉,因而難以达到预期工作效果。
2.基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基本建设项目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种类多、规模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既要查对帐目,又需审核工程图纸、设计资料,还要深入工地现场勘察,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基建审计人员应掌握技术经济、项目管理、建筑经济、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而现有的基建审计人员知识面比较窄,不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工作中有一定的困难。
3.缺乏现代化审计手段。作为一个监督部门,审计手段、审计方式必须与审计对象的管理手段、核算水平和现实情况相适应,才能履行好审计职能。目前,基建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尤其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比较落后,面对大量的结算资料,审计人员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单调琐碎的手工核算上,使工作效率无法提高。
4.对基建审计工作认识高度不够。由于基建审计工作在审计领域发展较晚,加之多年来基建审计的重点都是放在节约工程造价、控制投资上,而对于从客观角度控制规模、调整结构考虑得不多,立足微观着眼全局的观念不强,造成了目前基建审计种类单一,宏观控制不够的问题。
三、改进基建审计工作的方法
1.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鉴于目前基建审计人员比较少的现状,二级单位审计部门可与本单位造价部门实行联审,这样可以解决基建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具备多种专业知识能力的审计人才,培养擅长从客观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审计专家,这是审计事业的发展之本。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除了加大对基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外,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以审代帮、以老带新”等方法不断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三是要加强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3.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结算审计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比,计算准确,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4.通过造价审计向工程管理审计方向延伸
(1)积极开展开工前审计。开工前审计的目的是控制投资规模,维护投资领域的经济秩序。它不仅仅是资金来源的审计,还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a.对基本建设程序的审核。主要审核在项目建设前期是否按照基建程序办事,重点审查建设单位是否超越审批权限擅自上项目,施工时是否有使用“白图”的情况,以及施工前是否编制了控制投资的概算等。
b.对投资决策的审核。主要审核在投资前期决策时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论证,决策阶段所确定的建设标准、建设地点以及生产规模和工艺方法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等。
c.对项目设计管理的审计,设计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审核工程结算尽管也有效,但毕竟是“亡羊补牢”,如果在设计阶段进行主动控制,则会对控制投资发挥更好的效果。
d.在审计内容和重点上向跟踪审计转变。
基建审计要发展,必须创新开展基建工程跟踪审计。首先在时间观念上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将定期的审计核实和不定期的现场抽检相结合。确定的工程决算审计是定期的事后审计,只有灵活主动的跟踪,将不定期的主动上施工现场跟踪隐蔽工程的施工,跟踪施工变更的签证,才能增加审计监督的时效性,才能体现出跟踪审计的效能。其次创新资源整合,把在审基建项目添上整体面的监督,一个项目的审计兼顾整个系统的跟踪,让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时间、空间上充分发挥。此外数码摄像、数码摄影等便携数码工具都给跟踪审计项目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跟踪审计方式的创新,加大了建设项目事前、事中审计的力度,可以避免工程投资的损失浪费。
5.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效益后评评价。在合法性、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是基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对建设项目效益进行评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专家配合和审计人员的大量工作。一般而言,建设项目效益评审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益评审,社会效益评审和环境评审三部分,而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6.注重审计对基建项目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的服务职能。要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督促项目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开展投资活动,使审计工作不仅仅是对某个项目的审核,而是审核了项目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部门能够完善内控制度,强化投资管理。同时,应本着“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精神,通过审计,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为有效地监督和调控重点项目、重点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提供可靠信息,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基建审计要发展,突破“瓶颈”是首要,只有从转变思路,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入手,才能使我们的基建审计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上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