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基层综合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环境因素,患者及家属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三个方面。针对上述各个环节,加强护理管理,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基层综合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安全隐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212
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1]。在儿科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加强护理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是一个现实的、重要的问题。
安全隐患分析
环境因素:在病人多,床位紧张甚至走廊加床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做到不同病种病人分类分病房安放。另一方面,婴幼儿易哭闹,家属常抱着小孩在病区走廊走动,安抚患儿。
这些外界干扰会打乱护理人员的工作程序及思维,而且繁乱的环境有增加了护士的焦躁情绪,使护士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情,耐心的解释、回答家长的问题,从而引起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导致纠纷的发生[1]。
患儿及家长自身因素:患儿因对静脉穿刺及其他一些治疗有恐惧感而对治疗不配合,再者,患儿的血管因素,引起扎针困难,在输液过程中输液部位肿胀,甚至有可能将针头拔出流血过多等,导致多次穿刺而引起家长的不满,护患之间有可能发生争吵,导致纠纷的发生。
患儿家属不遵守住院规则,为哄患儿开心,在输液期间擅自离开病区甚至离开医院,给护理安全留下隐患。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3]。主要表现在: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医嘱不严格。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穿刺水平不
过硬,造成患儿多次穿刺;工作繁忙,巡视不及时,而在患儿穿刺部位肿胀或针头拔出时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不能及时更换,引起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对策
合理规划病区,加强管理,预防交叉感染加强病区建设,尽量满足病人床位需求。病房按年龄、病种编制,分成新生儿病房和普通病房。不同病种分配不同病房,同一病种病房集中于一区。在病房及病区出口处贴上醒目的标语,提示家属避免将患儿抱出病房,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在护士工作站贴上醒目、温馨的标语,减少周围人群流动,避免喧哗,减轻护士站压力,营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从患儿病情康复的角度出发,做好家长工作,减少探视人员及陪护人员,减轻护士压力,从而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同时确保家长的身体健康,以免引起医院内感染。
提高护士技术水平,培养沟通能力:作为护士,静脉穿刺是最基本且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在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专研,提高穿刺水平,减轻患儿痛苦,化解家长心中的不满。不仅如此,在与家属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以谦虚热情的态度对待家属。
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提高查对质量: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在所有护理工作程序中提高警惕。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先看床头卡及治疗卡,做到心中有数,再问病人姓名。将以往“叫病人姓名”的工作方式改为“问病人姓名”,使家长成为信息提供者,确保护士得到的信息准确无误,有效地避免家长在注意力不集中时下意识地回答护士的问题而一起的查对失误,提高查对质量。在工作繁忙时加派护理人员上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护理管理制度是降低医疗护理风险,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在儿科日常护理活动中,应查找隐患,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流程。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最大限度的减少护患纠纷,以实现持久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孙蓉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9:98-99.
2潘燕.10起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8,7:58-59.
3张红梅,张和平,吴洁.护理传统习惯中潜在法律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51.
关键词基层综合医院儿科住院患者安全隐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212
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1]。在儿科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加强护理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是一个现实的、重要的问题。
安全隐患分析
环境因素:在病人多,床位紧张甚至走廊加床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做到不同病种病人分类分病房安放。另一方面,婴幼儿易哭闹,家属常抱着小孩在病区走廊走动,安抚患儿。
这些外界干扰会打乱护理人员的工作程序及思维,而且繁乱的环境有增加了护士的焦躁情绪,使护士不能保持平静的心情,耐心的解释、回答家长的问题,从而引起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不满,导致纠纷的发生[1]。
患儿及家长自身因素:患儿因对静脉穿刺及其他一些治疗有恐惧感而对治疗不配合,再者,患儿的血管因素,引起扎针困难,在输液过程中输液部位肿胀,甚至有可能将针头拔出流血过多等,导致多次穿刺而引起家长的不满,护患之间有可能发生争吵,导致纠纷的发生。
患儿家属不遵守住院规则,为哄患儿开心,在输液期间擅自离开病区甚至离开医院,给护理安全留下隐患。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未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3]。主要表现在: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医嘱不严格。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穿刺水平不
过硬,造成患儿多次穿刺;工作繁忙,巡视不及时,而在患儿穿刺部位肿胀或针头拔出时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不能及时更换,引起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对策
合理规划病区,加强管理,预防交叉感染加强病区建设,尽量满足病人床位需求。病房按年龄、病种编制,分成新生儿病房和普通病房。不同病种分配不同病房,同一病种病房集中于一区。在病房及病区出口处贴上醒目的标语,提示家属避免将患儿抱出病房,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在护士工作站贴上醒目、温馨的标语,减少周围人群流动,避免喧哗,减轻护士站压力,营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从患儿病情康复的角度出发,做好家长工作,减少探视人员及陪护人员,减轻护士压力,从而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同时确保家长的身体健康,以免引起医院内感染。
提高护士技术水平,培养沟通能力:作为护士,静脉穿刺是最基本且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在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专研,提高穿刺水平,减轻患儿痛苦,化解家长心中的不满。不仅如此,在与家属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以谦虚热情的态度对待家属。
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提高查对质量: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在所有护理工作程序中提高警惕。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先看床头卡及治疗卡,做到心中有数,再问病人姓名。将以往“叫病人姓名”的工作方式改为“问病人姓名”,使家长成为信息提供者,确保护士得到的信息准确无误,有效地避免家长在注意力不集中时下意识地回答护士的问题而一起的查对失误,提高查对质量。在工作繁忙时加派护理人员上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护理管理制度是降低医疗护理风险,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在儿科日常护理活动中,应查找隐患,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流程。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最大限度的减少护患纠纷,以实现持久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孙蓉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9:98-99.
2潘燕.10起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8,7:58-59.
3张红梅,张和平,吴洁.护理传统习惯中潜在法律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