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误区分析及突破探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语文课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识字教学被简单程式化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初读感知—再读品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往往“理所当然”地放在了阅读之前。当我们在不停地按着鼠标一个接一个出示字词与拼音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对于实际的汉字积累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学生大声齐读两遍之后,可能不少同学还根本不能给这些词准确注音,更不用说准确无误地书写与运用了。
  误区二:识字教学被机械强制化
  大多数教师的理念中,“识字教学”就是要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扫清文字障碍,弄清字音字形,理解词义。考试时要能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所以,在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让学生弄清疑难字词之后,就会安排学生课后抄写生字词,然后通过听写检查。面对学生在听写对了这个错那个的现象,老师们有没有去想:学生为什么总是喜欢将这两个字弄混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两个字,准确无误地运用这两个字呢?
  误区三:识字教学备考突击化
  近几年来,宜昌地区中考试卷的第一部分就是“汉字”,10分的分值,往往考察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根据语境辨析同音字字形字义和汉字的一字多义等能力。由于平常的汉字教学不够深入,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所以教师往往要在中考复习中花大量的精力来对多音字、形近字、成语等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展开突击训练,天天读资料、背资料,做习题。到头来面对考题还是模棱两可,凭运气得分。
  那么,如何让识字教学真正有效,不再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景之作”呢?教学实践证明:汉字随文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策略一:“趣味串珠”教多音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多音字的时候,先让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该字在本句中的读音,然后引导学生由此读音牵出其它读音,再进行有趣的说话训练。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在品味语言时,一位同学品味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让同学们齐读了“忍俊不禁”,然后一起回顾了“禁”的另一个读音,再请两位同学按要求进行“串珠”说话训练。甲生说:“为了我们能健康成长,班主任一再强调:禁止同学们拿零食当饭吃!”乙生接着说:“但李金谋同学依旧禁不住小卖铺的诱惑,只吃零食不吃饭。”又一生接着补充:“有一次,他一节课就请假上了两次厕所,一出教室门,捂着肚子撒腿就跑,那滑稽样真叫我们忍俊不禁。”就这样,让后一位同学随着前一位同学的思路接着说话,要求用上同一个字的不同的读音,在一般造句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了一点难度,但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开动脑筋训练思维,从而在说话的游戏中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多音字的印象。
  策略二:“比较异同”教形近字。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容易记混的字,教师要让学生找出与之相近的其它汉字,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辨析异同,然后根据字义加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辨析识记形近字的能力。如教学《石壕吏》,辨析“戎”、“戒”、“戊”、“戌”。总结这样的规律加强记忆:“戊戌”天干地支是空横,有“人”守卫(“戍”的左下部分像一个“人”守在城门底下的)读作“shu”,下藏兵器(“戎”的左下部分像古时作战用的兵器)读作“rong”,安上篱笆(“戒”的左下部分像篱笆)读作“jie”。让学生用此方法辨析“籍”和“藉”,“燥”和“躁”之类的形近字,学生往往兴致很高,经过一番比较分析之后的记忆就会变得非常深刻。
  策略三:“迁移拓展”教抽象字。如在学习“既”和“即”时,我就在黑板上将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写出来,然后我让学生把两个字当作图画来猜其中表达的意思。讨论的基础上让同学们明白:前一幅图是“靠近器皿,准备就餐”;第二幅图是“已经吃过,准备离开”。讨论之后总结:“即”有“靠近、接触”的意思,“既”有“已经”的意思。然后思考:哪些词语中的“既”是“已经”的意思呢?哪些词语中的“即”依然是“靠近、接触”的意思呢?经过思考可以想起这些成语:“既成事实”、“既往不咎”、“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有了这个分析过程,学生不仅将“既”和“即”区分得很清楚了,还积累了与之相关的其它常用成语。类似这些意义较抽象的汉字就要引导分析汉字本义,尽可能形象性地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最好是能达到过目不忘的境界,真正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
  张红,教师,现居湖北五峰。
其他文献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微写作之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部分的写作,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2014年北京卷就要求“写一段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
钱梦龙认为:“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作文创作如果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是“让他说,他也不会说”。无法达到“人人都能有话可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让学生乐于作文创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深入生活,从课本收集、整理材料   通过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会发现,这些观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学习古代文化。但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十分堪忧。  就文言文的具体教学方式而言,逐词逐句地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这种逐词逐句的串讲仍然以考试为方向标,体现了教师的“讲”,偏离了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学”,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
诗歌的特征是通过诗人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即包括客观生活,也包括主观生活。一般来说,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叙事和抒情的结合,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化在写人叙事中,通过人物形象和典型的事件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比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叙述了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诗歌中写人叙事的同时融入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诗具有了浓郁的抒情意味;而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
语文老师会发现: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开始头疼,不是觉得“无米可炊”,就是有着“眼前有景吟不得”的困惑。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观察,缺乏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自然,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从五彩的生活情趣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写出真实的、有情感的练达文章。   一、融入社会,参与生活   作文教学应直面
适当地提醒点拨,及时地将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让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启发进步,这远比批在作文本上的评语更及时、有效。如在进行《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时,就有学生写的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写了很多第一次以后的事情,离题了。这个时候,就要引导他们重新审题,及时而有效的避免了后面的无用功。   教师的巡视过程,也是解决错别字、错句、病句最经济的时刻。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别字或错句时,可进行适当的
大凡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美,都有其内在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学时需要放声地读,投入地读,动情地读,精美地诵读,即“美读”,才能尽享美文的情感美、音韵美。故此,“美读”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不应是语文课堂的点缀。  “要深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叙事抒情的文章,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
课外练笔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人为的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
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自觉性,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思考。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初涉阅读,感受快乐  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在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就会举行这样的
2014年是甘肃新高考的第二年,高考试题仍然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结构和试题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命题思路上还是变化明显。   第一古代诗歌鉴赏运用对比阅读对意境进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写考查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难度加大。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与课本《边城》有相似点的《鞋》。第四成语考查了三个近义成语的填空,难度降低。第五语言表达题是图表说明题是一个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既要读懂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