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轮状病毒检测阴性的腹泻患儿病原体调查分析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luckxsb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杭州市轮状病毒检测阴性的腹泻患儿病原体分布情况。

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605例轮状病毒检测阴性的腹泻患儿粪便样本,回顾分析了常规检测结果并对粪便样本性状采用布里斯托评分。粪便样本采用DNA纯化试剂盒和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病原体DNA和/或RNA。病原体DNA和RNA逆转录cDNA作为扩增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7种常见致婴幼儿腹泻病原体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病原体检出阳性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05例患儿中,男性患儿375例(28±11)个月,女性患儿230例(29±10)个月。大便样本布里斯托评分主要集中在6型(496,82%),其次为7型(85,14%)和5型(24,4%)。大便常规检测结果中,隐血阳性97例,占比16%,白细胞阳性170例,占比28%。605例患儿大便样本病原体目的基因检出阳性452例,阳性率74.7%。319例检出单一病原体基因片段,127例检出了两种病原体基因,6例检出3种病原体基因片段。检出最高的为艰难梭菌毒素B,阳性率48.9%(296/605),其次为沙门菌属(20.0%,121/605)和诺如病毒(10.9%,66/605)。艰难梭菌毒素A阳性率为1.0%(6/605)。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病原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6.7%(325/375)和86.5%(199/230),(χ2=0.002,P=0.959)。

结论

杭州地区轮状病毒检测阴性的腹泻患儿以沙门菌属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艰难梭菌毒素B阳性率高,但艰难梭菌毒素A阳性率低,可能与婴幼儿胃肠道内艰难梭菌定植相关而非腹泻的病原菌。腹泻病原体检出率无性别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不恰当放电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ICD/CRT-D不恰当放电发生原因,探讨不恰当放电的处理方法,以期进一步减少不恰当放电风险。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因心脏性猝死一级或二级预防植入ICD/CRT-D患者,随访术后出现不恰当放电的患者,分析不恰当放电的发生率、临床特点、不
心脏性猝死(SCD)是目前国内外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如何准确筛查SCD高危患者从而有的放矢地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至关重要,而术后针对ICD的优化管理也亟需加强。本期专栏汇总了国内几家中心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的阐述和经验总结,从SCD危险因素的目前预警指标、远程随访在ICD中的应用,到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ICD的不适当治疗以及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IC
美国当地时间2019年5月8日,第40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与往届一样,心脏起搏最新临床研究一直是聚焦的重点。现笔者对植入型器械相关研究作一梳理。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风险及预测因素与普通心律转复除颤器不同,本研究拟探索CRT-D术后VA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自2007年9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D的患者,收集术前临床、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收集术后首次发生导致CRT-D适当治疗的VA事件的时间,采用单因素与C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收缩不同步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传统CRT方法主要指双心室同步起搏(BiVP)。近年来涌现了希氏束起搏(HBP)、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等新的CRT方法。本文复习既往文献,对CRT方法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年3月至2017年10月HIV感染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住院患者5例为研究对象,无HIV感染的SSS 10例作为对照,均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均采用心房被动、心室主动固定导线。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术后1周、1、3、6、12个月时心房、心室导线的起搏阈值。结果两组植入时阻抗、阈值、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与抑制素B(INHB)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240例PCOS患者,同期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体检中心24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AMH与IN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核酸检测作为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准确便捷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分子诊断和研究,特别在药物基因组、肿瘤易感基因、DNA甲基化、遗传学及遗传疾病诊断、细菌病毒分型及耐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已经成为精准医学不可或缺的分子诊断技术。
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可进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BV感染后的病毒持续性和病情进展主要取决于病毒本身及宿主两个因素。随着HBV感染侵袭机制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HBV感染的宿主遗传物质和蛋白不断被发现,并作为新型诊断标志物应用于HBV感染的治疗评估和预后判断。本文将系统地从宿主角度介绍慢性HBV感染的实验室血清标记物及其相关进展,旨在提升H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水平。
目的探讨外周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循环游离DNA(cfDNA)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47例乳腺癌患者(Ⅱ期7例、Ⅲ期19例、Ⅳ期21例),2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以及同期28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液标本。采用基于尺寸的高通量微流控芯片捕获CTCs、基于Alu序列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游离DNA长、短片段(247 b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