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fei1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挖掘 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32-02
  在众多繁杂的各种复习资料和试卷中,有时我们似乎显得无所适从。本人认为课本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和复习蓝本。那么怎么利用好教材、怎样发现例题、习题的在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例习题功能的挖掘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项任务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可以是解题过程的分析,可以是题目的变式扩展,可以是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这对提高多数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直接作用的。现以立体几何相关内容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通过课本例题变式扩展,将立体几何模型进行归类概括。
  立体几何里面最重要的模型是长方体 ,此自不必叙述。现交流以下大家容易忽略的几何模型,四面体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B)9.5例6:
  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中OA⊥BC,OB⊥AC,求证:OC⊥AB。
  这是本书第一次出现本质为四面体的问题,书中因为是讲向量的应用,从此目的来讲在很多模型中都能达到,但本人认为,它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后面出现四面体问题至少达到3处(9.5练习、9.8例题、练习)告知四面在高考中也直接、间接地出现在小题、大题中,特别是小题中要迅速地得到解答,需要师生共同去概括,拓展变化:
  如上面的例6从两条对棱垂直,可得到第三条对棱也垂直,若能在教学时概括出这一结论对做小题大有裨益。再如:本节练习2题,本质是告诉一正四面体,求证对棱中点连线垂直对棱。其实据此体可稍作变式:求证正四体各边与三角形的中线垂直,让学生对正四面体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有很多四面体的题目我们联系六面体,通过补形让我们解题也变得解题很迅速,而且使得前后知识连贯,遇到题目能迎刃而解。以2003年江苏高考题为例:
  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A. 3π B. 4π C. 5π D. 6π
  将四面体补成一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球即为该正方体的外接球,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其值为■:S=πD2=3π,选A。
  (二)利用教材例习题,用简洁的“字眼”概括出一类题目的解题步骤。
  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B)“9.8距离”习题第4题:
  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1,求直线DA′与AC的距离。
  方法一:分析: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也就是求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因此,我们需要先找到或作出AC与DA′的公垂线段。这是解决本题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注意到AC与DA′是正方体的两条面对角线,而它们都与体对角线BD′垂直(如图1),这样,只要将BD′平移或缩放到与AC和DA′都相交的位置,就可以找到这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了。
  为此,先将BD′平移或缩放到与AC相交的位置,分别取AC的中点O和DD′的中点E,连接OE,则OE∥BD′。然后,将OE平移或缩放到与DA′相交的位置,连接AE交DA′于F,过F作FG∥OE交AC于G,则FG即为异面直线AC与DA′的公垂线段。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1,所以BD′=■,OE=■,BD′=■,又因为AA′∥DE且AA′=2DE,所以AF=2EF,所以FG=■,OE=■。从而归纳出求公垂线长度的传统方法和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让学生在利用传统方法时思路和目标非常清晰 。
  (三) 利用教材习题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还以上面习题为例:
  方法二:如图2,是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l=■的图形,其中直线a∥平面α,异面直线a、b之间的距离d就是直线a到平面α距离,而直线a到平面α距离就是点E到平面α距离。因此,我们可以将“线线距离”转化为“线面距离”,再将“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
  如图3,连接A′C′、DC′,则AC∥面A′C′D。根据对称性,取AC中点O,A′C′的中点O′,连接OO′、DO、O′D,则面A′C′D⊥面DOO′,过O作OE⊥DO′于E,则OE⊥面A′C′D,于是OE的长即为直线AC到面A′C′D的距离,也就是异面直线ACDA′的距离。在Rt△OO′D,OE×O′D=OD×OO′,所以OE=■。
  在此解法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挖掘、不断的积累,相信学生对各种思想方法会如数家珍。
  (四)通过习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宏观把控几何图形的视觉能力。
  方法三:体积法 如图4,连接A′C,设C到面A′C′D的距离为h,则h即为直线AC到面A′C′D的距离。因为则四面体C-A′C′D的体积VC-A′C′D=SA′C′D×h,同时,四面体A′-DCC′的体积VA′-DCC′=SDCC′×A′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做到心中有数。
  求点面距离的时候,在“穷途末路”时可想到向量法,如图5,设点A?奂平面α,点P在平面α外,向量n⊥平面向量a=■,点P到平面α的距离d=■。在图2中,平面α的法向量n就是与异面直线a、b都垂直的向量,我们分别取异面直线a、b上两点E、F,则点E到平面α的距离就是所求的异面直线间的距离d,于是d=■进而产生。
  方法四:向量法 如图6,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C=(0,1,0)-(1,0,0)=(-1,1,0),■′=(1,0,1)-(0,0,0)=(1,0,1),设与AC、DA′都垂直的向n=(x,y,z),则
  实际上,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还可以利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l=■,其中d就是公垂线段的长度。但这个公式的使用仍然需要公垂线段,这又归结为解法1。同时,解法1中所使用的作公垂线段的方法,非常值得学习。
  通过本题,我们可以将求两条异面直线距离的方法归纳如下:
  (1)传统方法:一作、二证、三算公垂线段及其长度;
  (2)将“线线距离”转化为“线面距离”,再将“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而求点面距离,可以求垂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用体积法求高;
  (3)利用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l=■;
  (4)向量法。
  另外,本题是在正方体内求两条“面对角线”的距离,由此我们可以将这类异面直线问题归纳为:在正方体内,
  (1)求两条棱之间的距离;
  (2)求一条棱与一条面对角线的距离;
  (3)求一条棱与一条体对角线的距离;
  (4)求两条面对角线的距离;
  (5)求一条面对角线与一条体对角线的距离。
  其实,数学教材的使用目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作业的一部份来源;2.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全部来源;3.教学内容的来源。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看书外,学生基本不看教材;2.学生基本不主动阅读教材,除了需要查阅公式、定理的内容;3.学生基本不会主动思考教材中例题、习题的作用;4.复习时学生不会认真阅读教材,而只是一味地做题,尤其是到了高三,学生基本把教材抛弃了。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中,培养学生看课本、研究课本的习惯很有必要而老师对教材例题、习题的挖掘是让学生重视教材、研究教材最好的方式。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挖掘教材习题的潜在功能,精心研究习题的解答重视课本习题的辐射作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上),2004.2。
  [2]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下),2004.6。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案系列丛书(人教版 第二册(上),2007.7。
  [4]《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刘伟。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数学是理科类五年制大专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掌握好其专业课程知识和5+2专转本考试起着关键作用。为使该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应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试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从分层的必要性、分层方式等方面分析阐述了实行分层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2-02  一、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总目标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扩展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因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样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经验来自于实践,因此必须有“体验数学——经历的过程”、“感悟数学——方法的内化过程”、“反思数学——提升的过程”、“运用经验——激活方法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活动 经历体验 积累经验  【中图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1-02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是仔细再一思考,却感觉教师教育意义不大,思维量少,课堂效率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总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进行,按照教师预设好的轨迹前进,没有一丝意外,甚至出现“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知识的
升降式着陆梯的相关研究紧紧围绕探月二期工程的关键技术—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释放技术,对月球表面无人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在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论证过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等有着自身独自的特点。因此,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6-01  数学因其高度的“抽象”感和公理化的“符号”体系,让大多数学生觉得“陌生”并感觉与数学“无缘”。长期的数学学业上的失败导致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害怕”心理:见到数学便“心有余悸”,即便是“最简单的思维”也会有求助于别人的想法。如何让学生克服“害怕”心理,并使学生对数学感觉到亲切从而产生兴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