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的是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一、训练“听”的能力
倾听,是指“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智力和情感过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掌握听的科学方法。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再者,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让学生听出感受来,听出味道来,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写作,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美丽,从而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上《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放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们通过听读、欣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可充分地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这种听能刺激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训练“说”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多角度阅读、进行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上进行。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教师也就常常在课堂教学时强化作品的形象、情感,更多忽略的是语言的教学。然而,良好语感的养成,语言的运用,又离不开语文课堂的语言能力训练。
三、训练“读”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七年级语文教材更是颇具特色的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很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散步》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要重读。
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如果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文中的意境。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身临其境,为语文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语文教学要深入文本,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技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06.10.
[2]《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2.1
一、训练“听”的能力
倾听,是指“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智力和情感过程。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掌握听的科学方法。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再者,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让学生听出感受来,听出味道来,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写作,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美丽,从而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上《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放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们通过听读、欣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可充分地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这种听能刺激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训练“说”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多角度阅读、进行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上进行。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教师也就常常在课堂教学时强化作品的形象、情感,更多忽略的是语言的教学。然而,良好语感的养成,语言的运用,又离不开语文课堂的语言能力训练。
三、训练“读”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七年级语文教材更是颇具特色的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很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散步》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要重读。
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如果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文中的意境。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身临其境,为语文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语文教学要深入文本,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技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06.10.
[2]《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