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后反思;思
考;作用;原理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29—01
近些年“教后反思”作为中小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一项内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广泛采纳,在一些学校里,“教后反思”已经被纳入对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顾名思义,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当天或近一时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接收状况的自我检讨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省”,总结成功经验,查找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总结和探索教后反思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后反思的作用
1.是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教师的特点是知识新、工作有热情,但缺点是实践经验不够,并且在教学中驾驭课堂氛围的能力比较弱。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只顾自己讲授、难以顾及学生的反应。笔者发现,同一批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有的不出半年就能脱颖而出,也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好评,成为教学骨干,而另一些教师尽管也很认真努力,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教学工作。除个人的兴趣、才能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均非常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认真汲取其他教师和自己的成败得失,并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纠正。
2.是将单调的教学转化为兴趣教学的重要举措。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教师几十年来的教学效果一直很好,而一些教师则不同,教学效果忽高忽低。除本人的事业心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教后反思,前者往往能够及时对自己前面的教学进行反思,并且积极寻找新的“兴奋点”、寓教于乐;而后者往往依靠老经验、老办法,出了问题总是在外界找原因。由此看来,教后反思也是将长期重复的单调教学工作转化成兴趣教学的重要举措。
3.是快速积累教学经验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经验是逐渐积累的,教后反思确实能够起到快速积累经验的效果。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类似的教学体会要重复多次才能转化为下次的主动行动,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反思,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灵感,如果隔时太久,就有可能从记忆中白白流失掉,十分可惜。因此,通过教后反思及时总结、深化,并且很快应用于下次的教学,肯定能够起到快速积累教学经验的作用。
二 、教后反思的管理学原理
在现代管理学中,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绩效管理,所依据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反馈激励”,即根据前道工序或前面的管理绩效,及时修正下道工序或下一阶段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手段,以提高管理效率。显然,教后反思也属于反馈激励的一种形式,教师将前面工作的效果,经过反思(反馈)后,修正失误、放大优点,可以为后面的教学逐步提供一种较好的模式,长期下去,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教后反思的几点思考
1.把握教后反思的时机。记忆力曲线的基本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忆的内容逐渐衰退,特别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这种衰退速度更快。根据国外专家的测定,40~50岁的人,其记忆的内容在6小时内衰退一半至三分之二左右,超过8小时,则只有原来的15%左右。相对于中年人,年轻人的衰退时间稍晚,衰退的数量也稍微少一些。但任何人都受记忆力衰退曲线的基本规律的约束。因此,教后反思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教学结束的半小时之内进行,如果连续上课,教师应该在课间休息的10分钟以内,用3~5分钟时间,在头脑里“过电影”,重现教学过程,把主要的教学过程作一简要的回顾,记录在笔记本上,等当天的课程结束后再仔细回忆整理。
2.教后反思需要长期坚持。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后反思作为教学工作的辅助环节,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单调而繁重的工作。相对教学而言, 教后反思是一项自我监督的工作,也没有被作为“硬”任务纳入多数教学单位的考核体系,因此,容易时断时续,甚至被一些教师忽略。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后反思若不能长期坚持,必然导致的是事倍功半,因为根据管理学基本原理可知,短期的、临时性的某项行动,并不能形成今后行为的固定模式,同理,教后反思作为一种行动,也必然符合这条管理学原理。
考;作用;原理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B)—0029—01
近些年“教后反思”作为中小学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一项内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广泛采纳,在一些学校里,“教后反思”已经被纳入对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顾名思义,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当天或近一时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接收状况的自我检讨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省”,总结成功经验,查找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总结和探索教后反思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后反思的作用
1.是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教师的特点是知识新、工作有热情,但缺点是实践经验不够,并且在教学中驾驭课堂氛围的能力比较弱。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只顾自己讲授、难以顾及学生的反应。笔者发现,同一批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有的不出半年就能脱颖而出,也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好评,成为教学骨干,而另一些教师尽管也很认真努力,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教学工作。除个人的兴趣、才能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均非常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认真汲取其他教师和自己的成败得失,并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纠正。
2.是将单调的教学转化为兴趣教学的重要举措。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教师几十年来的教学效果一直很好,而一些教师则不同,教学效果忽高忽低。除本人的事业心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教后反思,前者往往能够及时对自己前面的教学进行反思,并且积极寻找新的“兴奋点”、寓教于乐;而后者往往依靠老经验、老办法,出了问题总是在外界找原因。由此看来,教后反思也是将长期重复的单调教学工作转化成兴趣教学的重要举措。
3.是快速积累教学经验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经验是逐渐积累的,教后反思确实能够起到快速积累经验的效果。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类似的教学体会要重复多次才能转化为下次的主动行动,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反思,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灵感,如果隔时太久,就有可能从记忆中白白流失掉,十分可惜。因此,通过教后反思及时总结、深化,并且很快应用于下次的教学,肯定能够起到快速积累教学经验的作用。
二 、教后反思的管理学原理
在现代管理学中,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绩效管理,所依据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反馈激励”,即根据前道工序或前面的管理绩效,及时修正下道工序或下一阶段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手段,以提高管理效率。显然,教后反思也属于反馈激励的一种形式,教师将前面工作的效果,经过反思(反馈)后,修正失误、放大优点,可以为后面的教学逐步提供一种较好的模式,长期下去,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教后反思的几点思考
1.把握教后反思的时机。记忆力曲线的基本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忆的内容逐渐衰退,特别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这种衰退速度更快。根据国外专家的测定,40~50岁的人,其记忆的内容在6小时内衰退一半至三分之二左右,超过8小时,则只有原来的15%左右。相对于中年人,年轻人的衰退时间稍晚,衰退的数量也稍微少一些。但任何人都受记忆力衰退曲线的基本规律的约束。因此,教后反思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教学结束的半小时之内进行,如果连续上课,教师应该在课间休息的10分钟以内,用3~5分钟时间,在头脑里“过电影”,重现教学过程,把主要的教学过程作一简要的回顾,记录在笔记本上,等当天的课程结束后再仔细回忆整理。
2.教后反思需要长期坚持。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后反思作为教学工作的辅助环节,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单调而繁重的工作。相对教学而言, 教后反思是一项自我监督的工作,也没有被作为“硬”任务纳入多数教学单位的考核体系,因此,容易时断时续,甚至被一些教师忽略。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后反思若不能长期坚持,必然导致的是事倍功半,因为根据管理学基本原理可知,短期的、临时性的某项行动,并不能形成今后行为的固定模式,同理,教后反思作为一种行动,也必然符合这条管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