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物理量统计特征分析

来源 :高原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j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2011—2015年4—9月华北地区主要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重要天气报和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雷暴大风出现最多的月份为6—7月,最多的时次为下午到前半夜,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起始时间多为13:00(北京时,下同)-15:00,持续时间为4~8 h,高海拔地区出现雷暴大风的频次大于低海拔地区。在将华北地区站点分为高海拔站点和低海拔站点的基础上,使用2011—2013年4—9月的NCEP物理量分析场对雷暴大风过程的指示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常用的热力指标需考虑季节因素;下沉对流有效位能阈值基本不随季节变化,并对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的雷暴大风的出现及其范围均有一定的指示性;对流抑制能量、0~3 km垂直风切变、低层散度、500 hPa风场、整层可降水量、500 hPa相对湿度08:00—14:00变化等物理量在一些具体方面对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及范围有一定的指示性。主要发生在高海拔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的相对湿度均在50%以下;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的相对湿度基本在50%以上;850 hPa相对湿度较大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在24~28℃,850 hPa相对湿度较小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850 hPa和500 hPa的温差则常常达到30℃或以上。
其他文献
黍和稷都是禾本科黍族稷属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先民们最早栽培与发展的农作物,因此可以放在一起讨论.但是,黍和稷也有不同特点,黍的米质黏性,稷不黏.rn黍原产于我国,起源非常
期刊
期刊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
期刊
在长期的农耕历练中,古代先民们仰望星空观测天时万象,把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方面的变化与人类生息紧密相连,期盼时和世泰,感知风云变幻,与落叶飞花同呼吸,与阴晴圆缺共
期刊
利用1979-2015年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Sudden Worming,SSW)爆发期间的环流演变、动力特征以及增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