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教学大纲,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即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三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的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使他们学会比较、分析和综合,对一些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逐步使学生能有理有据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能完整地、层次清楚地叙述解题思路,说明理由。
多年来,对数学课,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进行了探究,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探索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陈旧的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具体而直观的,而且通常是从认识一个孤立事物的特征开始的。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低,思维常出现方向不明、条理性差、顾此失彼等問题。
(二)从教学现状看,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讲一练一,或指导过细,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只习惯照猫画虎的模仿和机械记忆,以致造成思维定势,对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故此,我们必须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为依据,在教学中,努力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相适应,使学生的思维趋向准确性、严密性、合乎逻辑性,全面实施教学目的和要求。
现就我粗浅的做法谈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的情境,有时可以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时提出,有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提出,有时可以在学生演练中产生矛盾后提出。例如,在学习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从“平均分”这个旧知识出发,列举事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平均分”,提出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合理的分配方法呢?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探究新问题上。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能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解决的,我尽量放手,课堂的设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有适宜的难度,让学生想一下,才能回答。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之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严密到严密。
(三)正确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以鼓励表扬。使学生的努力得到精神上的补偿,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对回答有错误的学生,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踊跃发表意见,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探究和学习。
(四)充分利用教学本身的魅力和数学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应用题内容生动有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增强思维的乐趣。如在实际测量圆柱形铁桶,并计算做一个这样的铁桶需多少铁皮,这个铁桶能盛多少公斤水;学习比例分配后,计算一栋楼各住户的电费等。
学习是学生内容的活动,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组织了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浅显的实例揭示应用题的实质。如讲“等体变形”一类应用题时,拿一块橡胶泥为例,讲把正方体铸造成长方体形变而体积不变的道理。计算房间刷浆的面积,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得出用五个面积之和减去门窗面积是要刷浆的面积。
(二)通过直观演示,理解应用题。如讲相遇应用题时,让两个学生到前面走一走,面对面同时走,是“相对”而行,背对背同时走,是“相向”而行。使学生了解了“相对”“同时”“相遇”和“相向”而行等数学概念。又如学生对长方体,“框架”这一概念模糊,为讲清概念,我拿来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给学生头脑留下清晰而深刻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观摩,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明显的提高。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线段图也是一种直观手段,可以使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显露出来,易于理清思路,正确解答。教学中,我着重注重学生画图能力,数学的直观性,用它作为解答应用题的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了认识过程。
(三)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完善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如讲圆的周长时,事先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半径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课上分组测量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再让学生用周长除以已知的直径,最后得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让学生愉快探索,培养思维意识。课堂当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探索、大胆想象。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7加几”时,先复习了9加几,8加几,让学生回忆用“凑十法”计算九加几,8加几的思维过程,然后用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7加几,用“凑十法”计算,看看哪位同学最先想出来。随即出示书上的例子:左边7个洋娃娃,,右边5个洋娃娃,怎样计算7加5呢?由于有了9加几、8加几的铺垫,有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把5分成3和2,7和3凑10,10再加2得12.通过例子教学,学生一下子闯过了。于是,有几个学生便跃跃欲试,向其他学生讲述7加几的计算过程。
这时,我再出示书上的例2,想一想:7 4=□ 7 6=□ 7 7=□。很多学生又举起了手。由于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都想把7 4 7 6 7 7的计算过程说出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知,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很多,通过我们的动手、动脑,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只要我们把握形象、趣味、启发性的原则,任何形式的思维都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和快乐。
多年来,对数学课,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进行了探究,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探索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陈旧的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具体而直观的,而且通常是从认识一个孤立事物的特征开始的。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低,思维常出现方向不明、条理性差、顾此失彼等問题。
(二)从教学现状看,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讲一练一,或指导过细,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只习惯照猫画虎的模仿和机械记忆,以致造成思维定势,对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故此,我们必须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为依据,在教学中,努力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相适应,使学生的思维趋向准确性、严密性、合乎逻辑性,全面实施教学目的和要求。
现就我粗浅的做法谈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的情境,有时可以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时提出,有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提出,有时可以在学生演练中产生矛盾后提出。例如,在学习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从“平均分”这个旧知识出发,列举事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平均分”,提出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合理的分配方法呢?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探究新问题上。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能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解决的,我尽量放手,课堂的设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有适宜的难度,让学生想一下,才能回答。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之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严密到严密。
(三)正确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以鼓励表扬。使学生的努力得到精神上的补偿,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对回答有错误的学生,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踊跃发表意见,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探究和学习。
(四)充分利用教学本身的魅力和数学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应用题内容生动有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增强思维的乐趣。如在实际测量圆柱形铁桶,并计算做一个这样的铁桶需多少铁皮,这个铁桶能盛多少公斤水;学习比例分配后,计算一栋楼各住户的电费等。
学习是学生内容的活动,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组织了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浅显的实例揭示应用题的实质。如讲“等体变形”一类应用题时,拿一块橡胶泥为例,讲把正方体铸造成长方体形变而体积不变的道理。计算房间刷浆的面积,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得出用五个面积之和减去门窗面积是要刷浆的面积。
(二)通过直观演示,理解应用题。如讲相遇应用题时,让两个学生到前面走一走,面对面同时走,是“相对”而行,背对背同时走,是“相向”而行。使学生了解了“相对”“同时”“相遇”和“相向”而行等数学概念。又如学生对长方体,“框架”这一概念模糊,为讲清概念,我拿来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给学生头脑留下清晰而深刻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观摩,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明显的提高。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线段图也是一种直观手段,可以使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显露出来,易于理清思路,正确解答。教学中,我着重注重学生画图能力,数学的直观性,用它作为解答应用题的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了认识过程。
(三)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完善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如讲圆的周长时,事先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半径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课上分组测量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再让学生用周长除以已知的直径,最后得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让学生愉快探索,培养思维意识。课堂当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探索、大胆想象。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7加几”时,先复习了9加几,8加几,让学生回忆用“凑十法”计算九加几,8加几的思维过程,然后用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7加几,用“凑十法”计算,看看哪位同学最先想出来。随即出示书上的例子:左边7个洋娃娃,,右边5个洋娃娃,怎样计算7加5呢?由于有了9加几、8加几的铺垫,有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把5分成3和2,7和3凑10,10再加2得12.通过例子教学,学生一下子闯过了。于是,有几个学生便跃跃欲试,向其他学生讲述7加几的计算过程。
这时,我再出示书上的例2,想一想:7 4=□ 7 6=□ 7 7=□。很多学生又举起了手。由于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都想把7 4 7 6 7 7的计算过程说出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知,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很多,通过我们的动手、动脑,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只要我们把握形象、趣味、启发性的原则,任何形式的思维都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