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教学大纲,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即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三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的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使他们学会比较、分析和综合,对一些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逐步使学生能有理有据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能完整地、层次清楚地叙述解题思路,说明理由。
  多年来,对数学课,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进行了探究,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探索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陈旧的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具体而直观的,而且通常是从认识一个孤立事物的特征开始的。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低,思维常出现方向不明、条理性差、顾此失彼等問题。
  (二)从教学现状看,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讲一练一,或指导过细,代替学生思维,忽视学生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只习惯照猫画虎的模仿和机械记忆,以致造成思维定势,对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
  故此,我们必须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为依据,在教学中,努力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相适应,使学生的思维趋向准确性、严密性、合乎逻辑性,全面实施教学目的和要求。
  现就我粗浅的做法谈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的情境,有时可以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时提出,有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提出,有时可以在学生演练中产生矛盾后提出。例如,在学习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从“平均分”这个旧知识出发,列举事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平均分”,提出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合理的分配方法呢?把学生思维引导到探究新问题上。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能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解决的,我尽量放手,课堂的设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有适宜的难度,让学生想一下,才能回答。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之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严密到严密。
  (三)正确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以鼓励表扬。使学生的努力得到精神上的补偿,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对回答有错误的学生,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踊跃发表意见,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探究和学习。
  (四)充分利用教学本身的魅力和数学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应用题内容生动有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增强思维的乐趣。如在实际测量圆柱形铁桶,并计算做一个这样的铁桶需多少铁皮,这个铁桶能盛多少公斤水;学习比例分配后,计算一栋楼各住户的电费等。
  学习是学生内容的活动,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组织了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浅显的实例揭示应用题的实质。如讲“等体变形”一类应用题时,拿一块橡胶泥为例,讲把正方体铸造成长方体形变而体积不变的道理。计算房间刷浆的面积,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得出用五个面积之和减去门窗面积是要刷浆的面积。
  (二)通过直观演示,理解应用题。如讲相遇应用题时,让两个学生到前面走一走,面对面同时走,是“相对”而行,背对背同时走,是“相向”而行。使学生了解了“相对”“同时”“相遇”和“相向”而行等数学概念。又如学生对长方体,“框架”这一概念模糊,为讲清概念,我拿来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给学生头脑留下清晰而深刻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观摩,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明显的提高。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线段图也是一种直观手段,可以使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显露出来,易于理清思路,正确解答。教学中,我着重注重学生画图能力,数学的直观性,用它作为解答应用题的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了认识过程。
  (三)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完善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如讲圆的周长时,事先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半径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课上分组测量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再让学生用周长除以已知的直径,最后得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让学生愉快探索,培养思维意识。课堂当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探索、大胆想象。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7加几”时,先复习了9加几,8加几,让学生回忆用“凑十法”计算九加几,8加几的思维过程,然后用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7加几,用“凑十法”计算,看看哪位同学最先想出来。随即出示书上的例子:左边7个洋娃娃,,右边5个洋娃娃,怎样计算7加5呢?由于有了9加几、8加几的铺垫,有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把5分成3和2,7和3凑10,10再加2得12.通过例子教学,学生一下子闯过了。于是,有几个学生便跃跃欲试,向其他学生讲述7加几的计算过程。
  这时,我再出示书上的例2,想一想:7 4=□ 7 6=□ 7 7=□。很多学生又举起了手。由于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都想把7 4 7 6 7 7的计算过程说出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知,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方式很多,通过我们的动手、动脑,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只要我们把握形象、趣味、启发性的原则,任何形式的思维都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和快乐。
其他文献
探究式教学兴起以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当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将探究式教学与其相结合必然存在一定的广泛性与特殊性。本部分就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施的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数学学习中语言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知识在
期刊
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汉语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对如何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证。以切实可行之方法改变民族小学生用本民族语言思维的习惯,用普通话思维,为进一步学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方式,以人为构建知识缺口的形式,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倾斜,从而加深情感式记忆。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更为清晰的数学逻辑,知识缺口的营造,则能够使学生主动发掘问题,产生疑问并发掘自身思维漏洞,以更为新颖的观点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启发式数学教学知识缺口  前言:为了更为有效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需要在心理倾斜中强化对知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高等数学内容丰富,其
创造是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活动,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基本能力。创新教育则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关键,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很多,如知识、动机、认知风格、教育及环境影响等,但主要的是两个,一是创造能力,二是创造人格。创造能力主要取决于创造思维和创
单细胞蛋白是一种具较高营养价值的饲料蛋白,本文主要阐述了单细胞蛋白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能够真正树立为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课堂理念,并在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中实施有效教
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等院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中最基层的贯彻者和实施者;是党和广大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学生
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展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始终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