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生学习了新知识、提高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激活提高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110-01
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在新课改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它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升华,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创设,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内容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是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力的措施。
1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
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不是很强,而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这就需要教师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秦国的兴起时,我让同学们谈“纸上谈兵”的故事对自己的启发,学生们通过此故事认识到“不学无术、夸夸其谈”,并真正领会了由此导致的恶果。讲到秦灭六国时,我补充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让学生们谈谈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学生们很佩服荆轲的英雄气概,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那么,从今天的眼光看,你认为这种行为可取吗?”学生们热烈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在这样的交流式问题中学生们的道德素质,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都得到了提高。
2 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创设问题
历史的特征之一是它的过去性,这种特征使学生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太遥远、太陌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就应该化解这一矛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死”了的历史“活”过来,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近感。如在讲述“大一统的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课时,同学们对北京、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很难理解,在讲述课本知识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是什么形式、在什么城市举行”?问题一出同学们非常兴奋,一起自豪地回答,接着我引导他们由这次奥运会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金牌第一”、“中国的强大”、“神七上天”、“战胜冰雪灾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等问题。这些社会热点、焦点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们很自然地想到理解了“北京”、“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的象征。因此教师通过社会热点、焦点创设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历史能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
3 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突破难点,创设问题
每节历史课一般都有教学难点,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当遇到教学难点时,学生们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困境中。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归纳。即形式上独立,政治上领土不完整,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这时我又适时的提出:这样的社会还是原来的封建社会吗?并引导给同学们两段材料: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半封建原有的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封建剥削制度。对比这两段含义,你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从而突破了难点。
4 换位思考,引导鼓励学生,创设问题
探究发端于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就无从探究,也就无从解释现实世界。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无法重演,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留下的众多材料来演绎历史,因而,对历史的阐释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特点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因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当事件的主角,让他们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之中,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处置和应对措施。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中有许多“史诗”,这些诗歌生动鲜明地印证了教材的基本史实,可以巩固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在学到西周的奴隶制一课时,有诗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看过后引导同学们自己根据诗词内容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整合教材内容后提出很多问题,自行归纳总结:这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无上权威,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真实写照。再如,关于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皮日休有诗“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胡曾有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同是唐朝两位诗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形成对立意境。在课堂中引用,让学生做主角,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舞台。同学们在轻轻愉快的氛围中既解决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为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应潜心研究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用最巧妙的方法创设最佳问题。只有“入乎其内”才能让问题“出乎其外”,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激活提高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110-01
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幾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在新课改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它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升华,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是问题创设,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内容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是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力的措施。
1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
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并不是很强,而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这就需要教师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如学习秦国的兴起时,我让同学们谈“纸上谈兵”的故事对自己的启发,学生们通过此故事认识到“不学无术、夸夸其谈”,并真正领会了由此导致的恶果。讲到秦灭六国时,我补充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让学生们谈谈对荆轲刺秦王的看法,学生们很佩服荆轲的英雄气概,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那么,从今天的眼光看,你认为这种行为可取吗?”学生们热烈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在这样的交流式问题中学生们的道德素质,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都得到了提高。
2 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创设问题
历史的特征之一是它的过去性,这种特征使学生觉得历史与现实生活太遥远、太陌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就应该化解这一矛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死”了的历史“活”过来,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近感。如在讲述“大一统的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课时,同学们对北京、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很难理解,在讲述课本知识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是什么形式、在什么城市举行”?问题一出同学们非常兴奋,一起自豪地回答,接着我引导他们由这次奥运会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金牌第一”、“中国的强大”、“神七上天”、“战胜冰雪灾害”、“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等问题。这些社会热点、焦点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们很自然地想到理解了“北京”、“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的象征。因此教师通过社会热点、焦点创设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历史能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
3 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突破难点,创设问题
每节历史课一般都有教学难点,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当遇到教学难点时,学生们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困境中。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归纳。即形式上独立,政治上领土不完整,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这时我又适时的提出:这样的社会还是原来的封建社会吗?并引导给同学们两段材料: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半封建原有的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封建剥削制度。对比这两段含义,你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从而突破了难点。
4 换位思考,引导鼓励学生,创设问题
探究发端于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就无从探究,也就无从解释现实世界。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无法重演,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留下的众多材料来演绎历史,因而,对历史的阐释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特点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因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当事件的主角,让他们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之中,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处置和应对措施。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中有许多“史诗”,这些诗歌生动鲜明地印证了教材的基本史实,可以巩固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在学到西周的奴隶制一课时,有诗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看过后引导同学们自己根据诗词内容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整合教材内容后提出很多问题,自行归纳总结:这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无上权威,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真实写照。再如,关于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皮日休有诗“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胡曾有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同是唐朝两位诗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形成对立意境。在课堂中引用,让学生做主角,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舞台。同学们在轻轻愉快的氛围中既解决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为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应潜心研究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用最巧妙的方法创设最佳问题。只有“入乎其内”才能让问题“出乎其外”,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