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对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专业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临沧师专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在办学历史、专业建设思路、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分类号】:S2-4
20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为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场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三是为技术革新提供创造和实验的基地[1]。专业建设是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交叉点,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地、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2-5]。
临沧市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全境重峦叠嶂,群峰纵横,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地形地势复杂,最高海拔3540米,最低海拔450米,境内有终年积雪雪山两座,是一个多种气候类型的地区,生物资源较丰富。全市有乔木89个科436个属3700多种,其中商品木材树种70个科271种、常用商品木材树种27种、主要珍贵树种21种、主要经济林树种28种。临沧现已发展成云南省最大的茶叶、蔗糖、酒业生产基地,云南省第二大橡胶产业基地,云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烟区之一。农业是临沧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临沧全市包括茶叶、蔗糖、酿酒、橡胶、烤烟、核桃、水果、中药材及畜牧业等在内的生物产业总产值已近百亿元,优势生物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因此,作为临沧唯一一所高校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是研究生物的起源、生物的栽培利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以及进行作物育种的最佳场所。
根据云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作者从办学历史、专业建设思路、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在同类院校中进行交流,提高我校专业建设的效果。
一、 办学历史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是我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创办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建立于2007年,于2012年被评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专业。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条件,切实搞好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之路,将“教、学、练、做”贯穿教学始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专业建设思路
(一)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农业设施工程建筑与施工、设施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农业技术岗位技能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建设,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适合设施农业生产领域的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开发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打造出具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成与项目课程相配套的“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培养出职业道德素质好、专业技能强,具有较强专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设施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发展模式
本专业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以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根据本专业特点,紧紧围绕“强实践、求创新”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临沧市设施园艺企业,特别是设施花卉、种苗等种植生产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争取在三年时间内,通过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建立较完善的课程网络建设体系,不断增强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构建“两主两强”基于农作物生产过程的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以学历层次培养和双师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师资培养为原则。同时,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特点,采取了以自我培养为主,引进学术带头人为辅的做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组建成一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建设,农学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打造了一支既能胜任高质量教学工作,又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目前,有专业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中心管理人员4名;学历层次较高,其中博士3名(引进2名、培养1名)、硕士10名、学士6名;学缘结构合理,有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
(二)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农学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以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来承担学校单项实践技能的指导工作。对专职教师的要求,首先是企业技术骨干,在某一方面获得高级专业技师证书,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普通话教学。兼职教师进学校工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进行,对此方面教师要求懂得教学教法;另一种形式是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此方面教师要求宽泛一些。
四、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为了更好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我们分别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平台。 (一)校内实习实训建设
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求,以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为目标,学校先后投入535万余元用于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校内有生物化学实训室、植物生理生化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室等5间,有教学实训基地3处(包括植物苗圃、石斛研究中心、烟草实训基地),占地6723m2,能够在校内完成作为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植物形态观测、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等方面实训环节。
(二)校外实习实训条件
为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我系紧密联系相关行业和企业,已经与临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临沧市烟草公司、临翔区设施农业示范区(大石房村)、勐撒现代高优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11家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集顶岗实习、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师互聘、学生就业为一体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5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几乎所有合作企业都为实习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配备了指导师傅,校外实习基地发挥了多种功能,形成高质量、多功能、分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框架。
五、校企、校政合作的优势
(一)与企业合作深入,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方案完备并能够按照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突出应用性内涵,组织学生到校外教学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分别与知名企业正大集团、临沧市烟草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将临翔区设施农业示范区(大石房村),勐撒现代高优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班级实行相对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理事会管理制度,设立了系务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能更好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
(二)推进政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为整合高校与地方各种资源,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政校共同发展,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与临沧市质量监督局检验检测中心和临沧市农业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支撑,共同建设“云南滇红检测中心”,双方联合成立校政合作领导小组,下设合作管理办公室,负责合作具体事宜和日常管理工作。双方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突破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共同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产品品牌运作,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通过这样的友好合作,双方不仅能在技术标准数据库、科技文献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学生还可以到检测中心和相关站点进行“学研一体”的专业实践,而且教师将有机会与检测中心和农业局技术人员共同开展专业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还能聘请到检测中心和农业局专家为我们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技术指导,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六、结语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自2007年正式招生以来,我们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注意凝练办学特色。
(一)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行业适应性、区域性
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胜任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该专业邀请涉农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模式的制定出谋划策,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搭建学校、企业两个育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突出实践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同时也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
(三)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三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1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1种以上技术等级证书,2012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100%,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持有两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7.5%,就业质量较高,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刘志成,王咏梅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最佳实践[J].成人教育,2011,9:32-33
[2]蒋德喜.地方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142-143.
[3]徐梅,林澍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问题研究——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为例[J].成人教育,2013(05):46-48
[4]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35):11-13
[5]姜大源.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2(16):24-27
第一作者简介:于龙凤(1971-),女,汉族,黑龙江省五常人,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yulongfeng2222@163.com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C121);云南省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YGZ08)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分类号】:S2-4
20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为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场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三是为技术革新提供创造和实验的基地[1]。专业建设是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途径,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交叉点,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地、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2-5]。
临沧市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全境重峦叠嶂,群峰纵横,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地形地势复杂,最高海拔3540米,最低海拔450米,境内有终年积雪雪山两座,是一个多种气候类型的地区,生物资源较丰富。全市有乔木89个科436个属3700多种,其中商品木材树种70个科271种、常用商品木材树种27种、主要珍贵树种21种、主要经济林树种28种。临沧现已发展成云南省最大的茶叶、蔗糖、酒业生产基地,云南省第二大橡胶产业基地,云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烟区之一。农业是临沧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临沧全市包括茶叶、蔗糖、酿酒、橡胶、烤烟、核桃、水果、中药材及畜牧业等在内的生物产业总产值已近百亿元,优势生物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提升。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因此,作为临沧唯一一所高校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是研究生物的起源、生物的栽培利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以及进行作物育种的最佳场所。
根据云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作者从办学历史、专业建设思路、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在同类院校中进行交流,提高我校专业建设的效果。
一、 办学历史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是我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创办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建立于2007年,于2012年被评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专业。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条件,切实搞好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之路,将“教、学、练、做”贯穿教学始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专业建设思路
(一)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农业设施工程建筑与施工、设施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农业技术岗位技能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建设,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适合设施农业生产领域的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开发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打造出具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成与项目课程相配套的“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培养出职业道德素质好、专业技能强,具有较强专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设施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发展模式
本专业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以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根据本专业特点,紧紧围绕“强实践、求创新”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临沧市设施园艺企业,特别是设施花卉、种苗等种植生产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争取在三年时间内,通过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建立较完善的课程网络建设体系,不断增强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构建“两主两强”基于农作物生产过程的项目教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坚持以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以学历层次培养和双师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师资培养为原则。同时,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特点,采取了以自我培养为主,引进学术带头人为辅的做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师组建成一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建设,农学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打造了一支既能胜任高质量教学工作,又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目前,有专业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中心管理人员4名;学历层次较高,其中博士3名(引进2名、培养1名)、硕士10名、学士6名;学缘结构合理,有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
(二)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农学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以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来承担学校单项实践技能的指导工作。对专职教师的要求,首先是企业技术骨干,在某一方面获得高级专业技师证书,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普通话教学。兼职教师进学校工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学校教学计划进行,对此方面教师要求懂得教学教法;另一种形式是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此方面教师要求宽泛一些。
四、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为了更好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我们分别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平台。 (一)校内实习实训建设
按照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求,以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为目标,学校先后投入535万余元用于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校内有生物化学实训室、植物生理生化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室等5间,有教学实训基地3处(包括植物苗圃、石斛研究中心、烟草实训基地),占地6723m2,能够在校内完成作为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植物形态观测、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等方面实训环节。
(二)校外实习实训条件
为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我系紧密联系相关行业和企业,已经与临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临沧市烟草公司、临翔区设施农业示范区(大石房村)、勐撒现代高优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11家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集顶岗实习、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师互聘、学生就业为一体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5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几乎所有合作企业都为实习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环境、配备了指导师傅,校外实习基地发挥了多种功能,形成高质量、多功能、分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框架。
五、校企、校政合作的优势
(一)与企业合作深入,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方案完备并能够按照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突出应用性内涵,组织学生到校外教学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分别与知名企业正大集团、临沧市烟草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协议,将临翔区设施农业示范区(大石房村),勐撒现代高优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班级实行相对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理事会管理制度,设立了系务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能更好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
(二)推进政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为整合高校与地方各种资源,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促进政校共同发展,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与临沧市质量监督局检验检测中心和临沧市农业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本着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支撑,共同建设“云南滇红检测中心”,双方联合成立校政合作领导小组,下设合作管理办公室,负责合作具体事宜和日常管理工作。双方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突破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共同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产品品牌运作,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通过这样的友好合作,双方不仅能在技术标准数据库、科技文献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学生还可以到检测中心和相关站点进行“学研一体”的专业实践,而且教师将有机会与检测中心和农业局技术人员共同开展专业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还能聘请到检测中心和农业局专家为我们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技术指导,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六、结语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自2007年正式招生以来,我们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注意凝练办学特色。
(一)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行业适应性、区域性
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胜任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该专业邀请涉农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模式的制定出谋划策,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搭建学校、企业两个育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突出实践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同时也为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
(三)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三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1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1种以上技术等级证书,2012届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达100%,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持有两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达87.5%,就业质量较高,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刘志成,王咏梅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最佳实践[J].成人教育,2011,9:32-33
[2]蒋德喜.地方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142-143.
[3]徐梅,林澍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问题研究——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为例[J].成人教育,2013(05):46-48
[4]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35):11-13
[5]姜大源.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2(16):24-27
第一作者简介:于龙凤(1971-),女,汉族,黑龙江省五常人,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yulongfeng2222@163.com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C121);云南省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YGZ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