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注重理解概念、法则、定理等,夯实基础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感悟
上好课、教好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心愿,但具体到某一学科、某一个人,你得有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一套方法. 常常听到同事抱怨数学的枯燥,许多学生懂却不会,会了却做不对,做对了却做不快. 我教数学二十多年,自我感觉还不错. 我对数学教学的感悟有以下几点,或许你也有同感.
一、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的理解要透彻
只有把概念、法则、定理等弄懂弄透,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 因为,那是做题的依据,就像黑夜里指路的明灯,它能给你明确的方向. 比如,我有这么一段课例,在讲“同类项”时,先是情境导入,观察物体的摆放特点,归纳同类的意义. 接着出示引例:(1)100a和200a,(2)240b和60b,(3)-x2y 和4x2y,(4)3m3n2和 -n2 m3.再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居然有学生说:都有“和” .此时,老师要引导,是观察两个单项式的特点,“和”只是两个单项式的连接词. 又有学生说:都有数字和字母. 还是没说到点子上. 老师再引导,那数字和字母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又答:数字没什么特点,字母相同. 要有耐心等待学生逐步理解. 还有吗?老师要紧追学生的思维不放,层层逼近. 学生终于发现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就是同类项. 然后再让学生归纳什么叫同类项就水到渠成啦,随后让学生知道所有单独的数字都是同类项. 这样,学生对同类项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做起题来不光会而且对. 比直接把概念丢给他们效果要好得多.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看似慢,实则快. 而那种急于求成的方法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二、夯实基础,练出过硬基本功
教龄二十几年,十几年的毕业班,我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势在必行. 试想一下,基础知识不掌握,基本技能又怎么能生成?更别谈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了. 因此,夯实基础尤为重要. 只要如同前面所说,把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论弄懂弄透了,那就用理论指导实践吧. 只要落实到实处,基础知识就搞定了. 比如,还是同类项一节,学生已经总结出同类项的定义,那就实践一下. 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同类项. 如:(1)x和2x,(2)-3和5,(3)-x3y2和2x2y3,(4)x3和y3,(5)abc和ab,(6)x2y和-2yx2 . 根据概念,对照题目,一一对号. 是同类项,为什么?不是同类项,又是为何?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尚未成熟的理解力而确定的. 这样,就能对同类项的概念彻底理解,为下一课的合并同类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老师就是因为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失去自信心. 特别是几何证明题,对其相关性质、定理理解了,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就是稍难点的问题,也能得心应手的解决. 比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在正方形ABCD内找一点P,使△PAB ,△ PCD,△PAD,△PBD都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几个?点在哪?找出来. 刚开始,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 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点. 第一个点很快解决,就在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处. 还有吗?你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哪是腰、哪是底吗?展开讨论,那情境一定会很热烈,答案也一定会很快得出来. 只要你不失时机来个变式练习,把正方形内一点不定位,改成已知正方形ABCD ,请你在其平面内寻找一点P ,使△PAB ,△PCD,△PAD ,△PBD都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几个?找出来. 学生会根据刚才的寻找方法很快得到答案. 你还可以继续做变式练习,最后求出各点坐标. 这样,逐层深挖,学生会乐趣倍增. 当他们尝到思考的甜头,那发自内心的喜悦会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假如你能不失时机地给点激励,或许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从这儿开始了. 一位名人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对提升性练习,要因势利导,偶尔渗透点与生活的联系,让枯燥的数学多一点趣味,然后逐步展开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先出示教学图片,展示两圆由远及近的位置变化,再观察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和的大小关系,然后归纳总结两圆的位置关系是:三大系列,五个品种. 所谓三大系列,是指:(1)没有公共点;(2)只有一个公共点;(3)有两个公共点. 没有公共点包括外离、内含;只有一个公共点包括内切和外切;有两个公共点就是相交. 这既能提高学生兴致,又能完善知识体系,何乐而不为?当判断两圆位置关系时,我教学生用一根红线相牵,兄弟五个相连,五种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已知两圆半径大小、告知圆心距时两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相交时,已知两圆半径及公共弦长,求圆心距. 学生常常考虑不周全,可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相交时的深浅度,好比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有深浅,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有大小,学生会恍然大悟. 有时诙谐、幽默的语言会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 再者,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直观形象,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如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圆的复习巩固里探索研究第19题:在同一平面内,已知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5,以点O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 探索、归纳:(1)当r = 时,圆O上有且只有一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2)当 r = 时,圆O上有且只有3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3)随着r的变化,圆O上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个数有哪些变化?从何入手,哪是突破口?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得到是“圆O上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点”,那么就把所有到直線l的距离等于3的点都收集起来,显而易见,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集合是平行于直线l且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两条直线. 用虚线画出这两条直线后,再以O为圆心,以大于0 的数为半径画圆,随着半径的逐渐增大,答案会一一现出. 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老师精心设计,解决问题也会自然、顺利.
如此坚持不懈、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有序进行数学教学,基础知识自然会掌握,基本能力也会自然生成,那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会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达成. 这不正是我们数学老师所渴盼的吗?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感悟
上好课、教好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心愿,但具体到某一学科、某一个人,你得有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一套方法. 常常听到同事抱怨数学的枯燥,许多学生懂却不会,会了却做不对,做对了却做不快. 我教数学二十多年,自我感觉还不错. 我对数学教学的感悟有以下几点,或许你也有同感.
一、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的理解要透彻
只有把概念、法则、定理等弄懂弄透,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 因为,那是做题的依据,就像黑夜里指路的明灯,它能给你明确的方向. 比如,我有这么一段课例,在讲“同类项”时,先是情境导入,观察物体的摆放特点,归纳同类的意义. 接着出示引例:(1)100a和200a,(2)240b和60b,(3)-x2y 和4x2y,(4)3m3n2和 -n2 m3.再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居然有学生说:都有“和” .此时,老师要引导,是观察两个单项式的特点,“和”只是两个单项式的连接词. 又有学生说:都有数字和字母. 还是没说到点子上. 老师再引导,那数字和字母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又答:数字没什么特点,字母相同. 要有耐心等待学生逐步理解. 还有吗?老师要紧追学生的思维不放,层层逼近. 学生终于发现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就是同类项. 然后再让学生归纳什么叫同类项就水到渠成啦,随后让学生知道所有单独的数字都是同类项. 这样,学生对同类项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做起题来不光会而且对. 比直接把概念丢给他们效果要好得多.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看似慢,实则快. 而那种急于求成的方法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二、夯实基础,练出过硬基本功
教龄二十几年,十几年的毕业班,我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势在必行. 试想一下,基础知识不掌握,基本技能又怎么能生成?更别谈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了. 因此,夯实基础尤为重要. 只要如同前面所说,把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论弄懂弄透了,那就用理论指导实践吧. 只要落实到实处,基础知识就搞定了. 比如,还是同类项一节,学生已经总结出同类项的定义,那就实践一下. 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同类项. 如:(1)x和2x,(2)-3和5,(3)-x3y2和2x2y3,(4)x3和y3,(5)abc和ab,(6)x2y和-2yx2 . 根据概念,对照题目,一一对号. 是同类项,为什么?不是同类项,又是为何?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尚未成熟的理解力而确定的. 这样,就能对同类项的概念彻底理解,为下一课的合并同类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老师就是因为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失去自信心. 特别是几何证明题,对其相关性质、定理理解了,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就是稍难点的问题,也能得心应手的解决. 比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在正方形ABCD内找一点P,使△PAB ,△ PCD,△PAD,△PBD都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几个?点在哪?找出来. 刚开始,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 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点. 第一个点很快解决,就在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处. 还有吗?你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哪是腰、哪是底吗?展开讨论,那情境一定会很热烈,答案也一定会很快得出来. 只要你不失时机来个变式练习,把正方形内一点不定位,改成已知正方形ABCD ,请你在其平面内寻找一点P ,使△PAB ,△PCD,△PAD ,△PBD都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几个?找出来. 学生会根据刚才的寻找方法很快得到答案. 你还可以继续做变式练习,最后求出各点坐标. 这样,逐层深挖,学生会乐趣倍增. 当他们尝到思考的甜头,那发自内心的喜悦会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假如你能不失时机地给点激励,或许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从这儿开始了. 一位名人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对提升性练习,要因势利导,偶尔渗透点与生活的联系,让枯燥的数学多一点趣味,然后逐步展开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先出示教学图片,展示两圆由远及近的位置变化,再观察两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和的大小关系,然后归纳总结两圆的位置关系是:三大系列,五个品种. 所谓三大系列,是指:(1)没有公共点;(2)只有一个公共点;(3)有两个公共点. 没有公共点包括外离、内含;只有一个公共点包括内切和外切;有两个公共点就是相交. 这既能提高学生兴致,又能完善知识体系,何乐而不为?当判断两圆位置关系时,我教学生用一根红线相牵,兄弟五个相连,五种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已知两圆半径大小、告知圆心距时两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相交时,已知两圆半径及公共弦长,求圆心距. 学生常常考虑不周全,可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相交时的深浅度,好比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有深浅,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有大小,学生会恍然大悟. 有时诙谐、幽默的语言会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 再者,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直观形象,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如苏科版九年级数学圆的复习巩固里探索研究第19题:在同一平面内,已知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5,以点O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 探索、归纳:(1)当r = 时,圆O上有且只有一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2)当 r = 时,圆O上有且只有3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3)随着r的变化,圆O上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个数有哪些变化?从何入手,哪是突破口?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得到是“圆O上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点”,那么就把所有到直線l的距离等于3的点都收集起来,显而易见,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集合是平行于直线l且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3的两条直线. 用虚线画出这两条直线后,再以O为圆心,以大于0 的数为半径画圆,随着半径的逐渐增大,答案会一一现出. 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老师精心设计,解决问题也会自然、顺利.
如此坚持不懈、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有序进行数学教学,基础知识自然会掌握,基本能力也会自然生成,那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会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达成. 这不正是我们数学老师所渴盼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