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罗林燕(1978-)女,云南省临沧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历史、高职素质教育。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此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社会上长期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是学一门专业,一技之长,把人文素质置之脑后,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根据我们的调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以至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这种学理工的不懂文、不懂艺术的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忽视人文教育的后果集中表现为文化素养较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人文价值较模糊。
可喜的是,高等教育界逐步对此问题给予关注,有的高职院校及时调整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学生现状相较尚需努力,我认为前面加强人文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说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各高校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是在进行概念性的介绍,或者是简单的说教;一些高校强制性的人文教育考试模式依然残留着应试教育的阴影,学生依然用以前对付其他考试的办法来对付这些考试,某种意义上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一些高校盲目地追求开设人文学科的数目和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一些人文讲座,也出现了参与者一时的热情、过后即忘的现象。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所能简单解决的。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人文社科素质教育,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计划,保证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适当比例;改革并完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省级、国家级人文重点学科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加强硬件建设(如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文科专业实验室等),保证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认真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人文社科类优秀作品;实行主辅修(鼓励理工农医类学生辅修人文社科课程专业、文科学生辅修自然科学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其次要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正规课程而言的,重要的是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环境。这包括了3个方面: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二是举办各种人文讲座、人文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人文教育。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从某些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中单向传输效果所无法比拟的。
3 全面提高教师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社科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人文教育渗透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将专业教育融汇到人文教育中来,两者整合构建,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不善于从哲学角度考虑问题,对人类历史尤其是本民族的历史缺乏了解,不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即使掌握了一些技能,也无法成为科学大师。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缺乏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家。理工科大学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对团体和社会负有责任,使人文知识浸润在专业知识之中。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世纪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向。
4 完善评价体系,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
完善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把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养成都需要营造氛围和环境。所以,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校园人文素质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素质教育新体系。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向着国际化地方向发展,一所高职院校想要成为一流的高职院校,它的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很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一不可,科技和人文犹如鹰之双翼,只有两者强健发展,方能搏击长空。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此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社会上长期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是学一门专业,一技之长,把人文素质置之脑后,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根据我们的调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非专业知识浅薄,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有的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较强,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以至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这种学理工的不懂文、不懂艺术的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忽视人文教育的后果集中表现为文化素养较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人文价值较模糊。
可喜的是,高等教育界逐步对此问题给予关注,有的高职院校及时调整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学生现状相较尚需努力,我认为前面加强人文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使得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说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各高校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是在进行概念性的介绍,或者是简单的说教;一些高校强制性的人文教育考试模式依然残留着应试教育的阴影,学生依然用以前对付其他考试的办法来对付这些考试,某种意义上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一些高校盲目地追求开设人文学科的数目和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一些人文讲座,也出现了参与者一时的热情、过后即忘的现象。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所能简单解决的。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人文社科素质教育,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计划,保证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适当比例;改革并完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省级、国家级人文重点学科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加强硬件建设(如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文科专业实验室等),保证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认真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人文社科类优秀作品;实行主辅修(鼓励理工农医类学生辅修人文社科课程专业、文科学生辅修自然科学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其次要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正规课程而言的,重要的是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环境。这包括了3个方面: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二是举办各种人文讲座、人文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人文教育。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从某些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校园中单向传输效果所无法比拟的。
3 全面提高教师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文社科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人文教育渗透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将专业教育融汇到人文教育中来,两者整合构建,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不善于从哲学角度考虑问题,对人类历史尤其是本民族的历史缺乏了解,不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即使掌握了一些技能,也无法成为科学大师。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缺乏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家。理工科大学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对团体和社会负有责任,使人文知识浸润在专业知识之中。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世纪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向。
4 完善评价体系,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
完善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把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能力的培养还是素质的养成都需要营造氛围和环境。所以,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校园人文素质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素质教育新体系。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向着国际化地方向发展,一所高职院校想要成为一流的高职院校,它的学生必须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很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一不可,科技和人文犹如鹰之双翼,只有两者强健发展,方能搏击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