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良格”号航母一直是国内军事论坛上军迷讨论的热点,也是西方媒体热衷炒作的对象。近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威拉德上将在国会听证会上却是言之凿凿,他说,中国在1998年购买的这艘苏联时代的“瓦良格”号航母(壳体)将会在2012年左右投入使用,而且在经过10年的整修后,有可能将带有基本航母功能。
这是迄今美国军方最高官员如此明确谈及“瓦良格”号。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被外媒以及国内军迷所津津乐道的“传说”,正逐渐走向现实呢?
从未离开美军视线
实际上,自“瓦良格”号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美军的视线。从建造、停工、废弃到历经周折来到中国,可以说,“瓦良格”号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冷战期间,为了与美军抗衡大洋,1982年苏联海军作出了建造两艘第三代航空母舰的决定,即俄军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与“瓦良格”号,航母工程由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承建。按照当初的设计,两艘同级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为67000吨,全长306米,比美国“尼米兹”号航母仅短22米。航母最多可容纳大约60架战机,飞行甲板前部装备有12具SS-N-19远程反舰导弹发射器。
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归属乌克兰,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无力继续建造,工程于1992年1月停工,当时工程量完成了约70%。1995年,乌克兰总统决定将“瓦良格”号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1998年,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瓦良格”号,计划将其改造成二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1999年7月,澳门公司雇用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据说,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泪流满面,在位于海边的造船厂疗养院目送了“瓦良格”号的“最后一程”。
因为美日等国的阻挠,这一程“瓦良格”号走了4年。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大连。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陆续有媒体传出“瓦良格”号正在进行改装的报道。
在中国获得“重生”
在外界眼中,“瓦良格”号正在中国获得“重生”。
2009年5月,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中国开始改装“瓦良格”号,预计将在加装通信等设备后服役。俄罗斯《观点报》则曾指出,“瓦良格”号将成为解放军的“训练航母”,中国飞行员将在该航母上进行飞行训练。台湾“国安局”则分析,尽管新航母建造尚需时日,但在大连军港翻修“瓦良格”号的进度越来越快,大陆已经安装上自制的发动机展开海试,“瓦良格”号已能用自身动力在海上航行。
今年3月,美国《环球战略》刊登了一篇名为“‘瓦良格’又在活动”的文章认为,“瓦良格”号又有了明显的工程进展,加装了中国式的新桅杆及准备加装相控阵雷达,造船厂的工人仍然在继续工作。文章并称,中方已同俄建造公司进行了接触,可能购买相关建造技术和在“库兹涅佐夫”号安装过的技术设备。
一些军事分析认为,“瓦良格”号几乎肯定是停在大陆海岸线不远处,用来训练飞行员和船员,直到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完工为止,预计那最早将会在2015年。
国内军迷则已经给“瓦良格”号更名为“施琅”号、舷号83,称其将隶属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舰艇学院现拥有“郑和”号(81舰)、“世昌”号(82舰)两条综合训练舰,如果“瓦良格”号加入,军迷认为它将主要用于训练航母飞行员以及试验航母舰载武器系统。
“过渡型”航母的价值
随着中国军方、科研单位以及媒体越来越清晰地发出“航母声音”,西方媒体在继续宣扬“中国航母威胁论”的同时,开始宣称,“造航母对中国不是个那么好的事情”。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国际安全》季刊2009年秋季号刊登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伯特罗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管理和运营一支航母打击力量将对中国的海军指挥构成尤其严峻的挑战,估计中国海军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才能够有效充分施展出航母的战斗力。他还认为,中国发展有限的航母力量,容易受到美国部署在东亚的潜艇和飞机的打击,有沦为“活靶子”的危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海军人士也认为,发展航母并非一蹴而就。部署航母不仅涉及航母舰体、舰载武器及航母战斗群配套舰艇的建造,更要求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至于“瓦良格”号会不会成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这位人士认为,“瓦良格”号肯定拥有一定的军事价值,比如帮助中国海军掌握驾驭航母的某些技能,但它的作用应该只是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
不可能只作为“训练舰”使用
日本《军事研究》杂志则称,预计中国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为5万至6万吨,最多可搭载60架舰载机,使用柴油动力推进。中国从几年前就开始准备用于装备航母的相关设备,有可靠消息称,中国这艘自主建造的航母预计2015年左右完工。
《军事研究》称,中国海军在2015年之前并非无航母可用。报道认为,“瓦良格”号不会只是解放军用于进行训练的海上平台。报道称,修复一艘像“瓦良格”号这样的航母要花费大量资金,解放军不会仅把它当作一艘训练舰来使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海军会将航空母舰仅当作训练舰。航母只要能够正常航行,而且甲板上能够起降战斗机,那么它就能参与作战,也就是一艘“战斗型航母”。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0.4.16)B①
这是迄今美国军方最高官员如此明确谈及“瓦良格”号。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被外媒以及国内军迷所津津乐道的“传说”,正逐渐走向现实呢?
从未离开美军视线
实际上,自“瓦良格”号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美军的视线。从建造、停工、废弃到历经周折来到中国,可以说,“瓦良格”号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冷战期间,为了与美军抗衡大洋,1982年苏联海军作出了建造两艘第三代航空母舰的决定,即俄军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与“瓦良格”号,航母工程由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承建。按照当初的设计,两艘同级航空母舰的满载排水量为67000吨,全长306米,比美国“尼米兹”号航母仅短22米。航母最多可容纳大约60架战机,飞行甲板前部装备有12具SS-N-19远程反舰导弹发射器。
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归属乌克兰,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无力继续建造,工程于1992年1月停工,当时工程量完成了约70%。1995年,乌克兰总统决定将“瓦良格”号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1998年,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瓦良格”号,计划将其改造成二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1999年7月,澳门公司雇用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据说,在航母被拖走的那天,身患重病的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泪流满面,在位于海边的造船厂疗养院目送了“瓦良格”号的“最后一程”。
因为美日等国的阻挠,这一程“瓦良格”号走了4年。
2002年3月3日,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大连。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陆续有媒体传出“瓦良格”号正在进行改装的报道。
在中国获得“重生”
在外界眼中,“瓦良格”号正在中国获得“重生”。
2009年5月,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中国开始改装“瓦良格”号,预计将在加装通信等设备后服役。俄罗斯《观点报》则曾指出,“瓦良格”号将成为解放军的“训练航母”,中国飞行员将在该航母上进行飞行训练。台湾“国安局”则分析,尽管新航母建造尚需时日,但在大连军港翻修“瓦良格”号的进度越来越快,大陆已经安装上自制的发动机展开海试,“瓦良格”号已能用自身动力在海上航行。
今年3月,美国《环球战略》刊登了一篇名为“‘瓦良格’又在活动”的文章认为,“瓦良格”号又有了明显的工程进展,加装了中国式的新桅杆及准备加装相控阵雷达,造船厂的工人仍然在继续工作。文章并称,中方已同俄建造公司进行了接触,可能购买相关建造技术和在“库兹涅佐夫”号安装过的技术设备。
一些军事分析认为,“瓦良格”号几乎肯定是停在大陆海岸线不远处,用来训练飞行员和船员,直到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完工为止,预计那最早将会在2015年。
国内军迷则已经给“瓦良格”号更名为“施琅”号、舷号83,称其将隶属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大连舰艇学院现拥有“郑和”号(81舰)、“世昌”号(82舰)两条综合训练舰,如果“瓦良格”号加入,军迷认为它将主要用于训练航母飞行员以及试验航母舰载武器系统。
“过渡型”航母的价值
随着中国军方、科研单位以及媒体越来越清晰地发出“航母声音”,西方媒体在继续宣扬“中国航母威胁论”的同时,开始宣称,“造航母对中国不是个那么好的事情”。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国际安全》季刊2009年秋季号刊登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伯特罗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管理和运营一支航母打击力量将对中国的海军指挥构成尤其严峻的挑战,估计中国海军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才能够有效充分施展出航母的战斗力。他还认为,中国发展有限的航母力量,容易受到美国部署在东亚的潜艇和飞机的打击,有沦为“活靶子”的危险。
一位不愿具名的海军人士也认为,发展航母并非一蹴而就。部署航母不仅涉及航母舰体、舰载武器及航母战斗群配套舰艇的建造,更要求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至于“瓦良格”号会不会成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这位人士认为,“瓦良格”号肯定拥有一定的军事价值,比如帮助中国海军掌握驾驭航母的某些技能,但它的作用应该只是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
不可能只作为“训练舰”使用
日本《军事研究》杂志则称,预计中国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为5万至6万吨,最多可搭载60架舰载机,使用柴油动力推进。中国从几年前就开始准备用于装备航母的相关设备,有可靠消息称,中国这艘自主建造的航母预计2015年左右完工。
《军事研究》称,中国海军在2015年之前并非无航母可用。报道认为,“瓦良格”号不会只是解放军用于进行训练的海上平台。报道称,修复一艘像“瓦良格”号这样的航母要花费大量资金,解放军不会仅把它当作一艘训练舰来使用。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海军会将航空母舰仅当作训练舰。航母只要能够正常航行,而且甲板上能够起降战斗机,那么它就能参与作战,也就是一艘“战斗型航母”。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0.4.16)B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