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家范式:民族国家理论的省思与突破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gu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一种国家范式.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的互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民族国家唯美的政治理想常常遭遇"历史是否合法""现实是否可能""理论是否普世"的多重叩问.民族国家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本土的知识产出.它难以阐释中华现代国家的精魂气象,也不适宜作为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一体化表述.中国国家范式的精准表述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未曾断续",全景式反思"中华文明""国家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正是"中华文明""国家形式"的互构,才造就了历史悠久巍巍屹立的中华文明国家.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才是对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深刻揭示.现代中国正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
其他文献
问责与容错作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种重要激励机制,两者的衔接优化事关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性.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问责与容错的理论研究并不同步,有关问责与容错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建设也不同步,问责与纠错在内涵边界、执行力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内在张力.究其原因,在于问责与容错之间在秩序导向与创新导向、确定性运作与灵活性运作、负向惩戒与正向激励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悖论,需要理解问责与容错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提升问责与容错衔接机制的严谨性,增强问责与容错评价标准的清晰性,
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开展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梳理问题,在活动中思考问题,并借助科学史追溯问题,结合生活场景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