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重点围绕构成初中生人生观的三个方面即理想与现实、苦与乐、名与利进行深入的探讨,针对该问题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理想;挫折;人生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也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伴随着身心的成长他们对人生,对生活有了似懂非懂的认识和辨别。而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影响的群体,因此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教师如何通过正面的引导、感染、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成了贯穿初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理念,现如今,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三生”教育的开展。初中政治课堂中人生观的教学显得日益重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人生观的教育教学进行探讨,以求对初中生人生观的形成提供帮助。
一、当理想遭遇现实——正确的理想观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怀揣一个美丽的梦,这就是理想的最初原型,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辨别总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的成分,因此这时的理想大都是单纯的、即兴的、不稳定的,但正如古语所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此时的梦就是学生的理想,尽管幼稚,却代表了学生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学生的每一个理想都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和关注。然而,这里所说的保护不是一味的为达成学生的理想而毫无原则的保驾护航,更不是盲目的为了支持学生的理想而事事包办代替。而是应该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和期望,在实现理想的路上给予支持和鼓励。
每个学生的理想都是美好的,但是理想往往会遭遇现实,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让学生坚信理想高于现实却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现实中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以及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渗透,需要学生亲身体会和感悟。任何成功都是不能被复制的,只有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条件才能在现实中寻得通往成功的道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成功人士为榜样的激励法,而是让学生们畅谈自己在成长的路中所取得的小成功,以“逆推法”的倒叙思维模式让学生罗列归纳自己成功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反推归纳,此时老师再帮助学生分析总结,最终让学生在心里处于认同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设定自己的理想,理性分析理想和目前现实的差距,用“逆推法”来规划自己在达成目标以前的具体一段时间要做到哪些事,以此逆推,那么学生就能很明确自己现在的方向和目标了。
二、笑看人生苦与乐——正确的苦乐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确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每一个人的成长中快乐总是伴随着痛苦。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逐渐变得敏感,自尊心也日益变强。再加上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得到过多的关注和爱护,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造成过多的依赖性,他们大多都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常常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普遍的“蛋壳心理”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实际的教学中,在备课时我先将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的苦与乐从学习、生活、感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发现其中学习方面的苦主要包括考试没考好,成绩下降,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责备;情感方面主要是向自己喜欢的异性表示好感,却遭受拒绝和婉言谢绝以及恋爱后不欢而散等。明确了问题所在,在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以我的教学方式为例,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苦与乐相互依存的客观现实,在此通过举例,比拟的方式让学生从大自然规律中得到认同。例如,我在课上常常把苦与乐和春夏秋冬进行比拟。正如有阳光明媚的春天,就有酷暑严寒的季节,有风和日丽,就会有雷鸣电闪。接着让学生以自己为例,或是身边的事与人为例,谈一谈生活中的苦乐交替,让学生从这些事例中意识到挫折、苦难是客观存在的,而事事如意并非生活的全貌,更非人生常态。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苦与乐的两面性,对于这个方面的教学我通常引用一些带有幽默色彩“乐极生悲”的例子,以及充满励志情感的典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建立和培养对苦与乐的正确认识,明白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种磨砺,而青春需要这样的磨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在苦与乐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知道和得到中间还需要我们做得到,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给学生默默的支持和关注,让他们自己面对和接受挫折,在嚼咀挫折中学会自我宽慰,尝试着心怀坦荡,然后调整情绪奋发图强,满怀信心的重新上路。
三、理性善待名与利——正确的名利观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确人终究不是庄子在书中所描述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而是饿了仍要去贷栗的周庄。对处于身心都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所谓的名与利缩小其范围就是荣誉和物质方面的好处。在学习生活、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适度,如何教导学生在名与利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进而正确的去追求是教师应重视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在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渐渐在内心欲望不断膨胀的情况下滋生出拜金主义、“金钱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变得人情淡薄,轻情意重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结合中国古人对名利的追求态度和当代人的现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名利观。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很难找出像欧美文学中的葛朗台一般的拜金狂、守财奴形象,中国人对名利的追求是执着而含蓄的。在《小窗幽记》中曾有原联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寥寥数语,道出了古人们对人对事、对名对利的态度。
在教学中,首先用古人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得到感悟。例如清代著名的“六尺巷”的由来,帮助勾践灭吴的范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课堂中让学生听完故事畅谈自己的感受。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也会遇到学生的质疑和反驳,很多学生就会问“这样的价值观名利态度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社会?”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中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关于名与利的自由讨论。的确淡泊名利、去留无意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千世界多彩多姿,面对着这样令人怦然心动的事物有几人做到淡泊?更何况名利皆你我所欲,何人又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又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这样的互动是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的。最后,将课堂中的讨论总结并得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结论。对于此环节的设定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一个改变,因为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不同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事物具有分毫不差的认识和判断。而是只能在一个度的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要求,而在这个范围内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尝试回答,第一,你自己的生存价值是什么?第二,你在选择并走什么样的路?第三,你所在乎的人和事是什么?如若无关亲己,外界的评说又算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自然就在心里形成属于自己的名利观,由于是自己所认同的,因此,学生更容易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人生的选择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个多维度的空间,漫漫人生路上,会出现很多种选择。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不同的选择往往导致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正因此出现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作为教师我们没有权利越俎代庖,但有义务给学生指引方向,教会他们要认真地对待人生出现的每一个岔路口,慎重的选择并尝试着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在确定健康的人生观的基础上奋力拼搏,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泽坤.高中学生的价值选择及其引导[J]中国教育研究.2004(1)62
[2]张树琴.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源及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64
[3]宋立娥.九种生活观点的法律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0)26
[4]陈玉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学)
【关键词】理想;挫折;人生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也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伴随着身心的成长他们对人生,对生活有了似懂非懂的认识和辨别。而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影响的群体,因此在中学政治课堂中教师如何通过正面的引导、感染、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成了贯穿初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理念,现如今,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三生”教育的开展。初中政治课堂中人生观的教学显得日益重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人生观的教育教学进行探讨,以求对初中生人生观的形成提供帮助。
一、当理想遭遇现实——正确的理想观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怀揣一个美丽的梦,这就是理想的最初原型,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辨别总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的成分,因此这时的理想大都是单纯的、即兴的、不稳定的,但正如古语所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此时的梦就是学生的理想,尽管幼稚,却代表了学生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学生的每一个理想都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和关注。然而,这里所说的保护不是一味的为达成学生的理想而毫无原则的保驾护航,更不是盲目的为了支持学生的理想而事事包办代替。而是应该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和期望,在实现理想的路上给予支持和鼓励。
每个学生的理想都是美好的,但是理想往往会遭遇现实,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让学生坚信理想高于现实却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现实中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以及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渗透,需要学生亲身体会和感悟。任何成功都是不能被复制的,只有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条件才能在现实中寻得通往成功的道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成功人士为榜样的激励法,而是让学生们畅谈自己在成长的路中所取得的小成功,以“逆推法”的倒叙思维模式让学生罗列归纳自己成功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反推归纳,此时老师再帮助学生分析总结,最终让学生在心里处于认同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设定自己的理想,理性分析理想和目前现实的差距,用“逆推法”来规划自己在达成目标以前的具体一段时间要做到哪些事,以此逆推,那么学生就能很明确自己现在的方向和目标了。
二、笑看人生苦与乐——正确的苦乐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确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每一个人的成长中快乐总是伴随着痛苦。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逐渐变得敏感,自尊心也日益变强。再加上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得到过多的关注和爱护,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造成过多的依赖性,他们大多都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常常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普遍的“蛋壳心理”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
实际的教学中,在备课时我先将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的苦与乐从学习、生活、感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发现其中学习方面的苦主要包括考试没考好,成绩下降,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责备;情感方面主要是向自己喜欢的异性表示好感,却遭受拒绝和婉言谢绝以及恋爱后不欢而散等。明确了问题所在,在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以我的教学方式为例,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苦与乐相互依存的客观现实,在此通过举例,比拟的方式让学生从大自然规律中得到认同。例如,我在课上常常把苦与乐和春夏秋冬进行比拟。正如有阳光明媚的春天,就有酷暑严寒的季节,有风和日丽,就会有雷鸣电闪。接着让学生以自己为例,或是身边的事与人为例,谈一谈生活中的苦乐交替,让学生从这些事例中意识到挫折、苦难是客观存在的,而事事如意并非生活的全貌,更非人生常态。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迎接困难和挫折的准备。其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苦与乐的两面性,对于这个方面的教学我通常引用一些带有幽默色彩“乐极生悲”的例子,以及充满励志情感的典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建立和培养对苦与乐的正确认识,明白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种磨砺,而青春需要这样的磨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在苦与乐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知道和得到中间还需要我们做得到,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给学生默默的支持和关注,让他们自己面对和接受挫折,在嚼咀挫折中学会自我宽慰,尝试着心怀坦荡,然后调整情绪奋发图强,满怀信心的重新上路。
三、理性善待名与利——正确的名利观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确人终究不是庄子在书中所描述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而是饿了仍要去贷栗的周庄。对处于身心都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所谓的名与利缩小其范围就是荣誉和物质方面的好处。在学习生活、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适度,如何教导学生在名与利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进而正确的去追求是教师应重视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在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渐渐在内心欲望不断膨胀的情况下滋生出拜金主义、“金钱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变得人情淡薄,轻情意重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结合中国古人对名利的追求态度和当代人的现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名利观。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很难找出像欧美文学中的葛朗台一般的拜金狂、守财奴形象,中国人对名利的追求是执着而含蓄的。在《小窗幽记》中曾有原联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寥寥数语,道出了古人们对人对事、对名对利的态度。
在教学中,首先用古人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得到感悟。例如清代著名的“六尺巷”的由来,帮助勾践灭吴的范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课堂中让学生听完故事畅谈自己的感受。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也会遇到学生的质疑和反驳,很多学生就会问“这样的价值观名利态度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社会?”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中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关于名与利的自由讨论。的确淡泊名利、去留无意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千世界多彩多姿,面对着这样令人怦然心动的事物有几人做到淡泊?更何况名利皆你我所欲,何人又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又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这样的互动是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的。最后,将课堂中的讨论总结并得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结论。对于此环节的设定是对以往教学方式的一个改变,因为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不同的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事物具有分毫不差的认识和判断。而是只能在一个度的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要求,而在这个范围内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尝试回答,第一,你自己的生存价值是什么?第二,你在选择并走什么样的路?第三,你所在乎的人和事是什么?如若无关亲己,外界的评说又算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自然就在心里形成属于自己的名利观,由于是自己所认同的,因此,学生更容易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人生的选择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个多维度的空间,漫漫人生路上,会出现很多种选择。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不同的选择往往导致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正因此出现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作为教师我们没有权利越俎代庖,但有义务给学生指引方向,教会他们要认真地对待人生出现的每一个岔路口,慎重的选择并尝试着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在确定健康的人生观的基础上奋力拼搏,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泽坤.高中学生的价值选择及其引导[J]中国教育研究.2004(1)62
[2]张树琴.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源及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64
[3]宋立娥.九种生活观点的法律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0)26
[4]陈玉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