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多在月明中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黄宗羲说:“好诗多在月明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多达十六首古诗词出现了“月”,品读“月”意象的审美意蕴,有助于我们拓展语文载体的深度,增强认识的立体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抒发绵绵之情思:“我寄愁心与明月”


  乡愁、友谊和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那高悬空中的皎皎月轮,在每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陪伴着、慰藉着、温暖着孤寂的灵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意象方面,诗人用杨花、子规、明月等来渲染气氛,营造出一个似真亦幻的梦境,情思绵绵无断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无限愁思,无可诉说,所以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明月何曾是两乡”?虽人分两地,终究可以“天涯共此时”。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成为诗人与王昌龄肝胆相照的见证。
  而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的则是浓浓的乡愁。诗人借助寒气逼人的“似雪”“如霜”写月色,读来给人一种眼前白茫茫,心里冷飕飕的感觉,让我们似乎看见了“征人”凝望远方的忧伤的目光。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独具匠心,从对方的角度入手,想象女子饱受相思之苦,体贴入微。“应觉月光寒”是通过触觉折射内心的凄凉悱恻。
  课本中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抒发绵绵情思的,还有四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二、暗示时光之流逝:“长沟流月去无声”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问中求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的生命真意;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的困惑中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喟叹;李煜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的嗟叹中表达“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物是人非的悲怆。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无情。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长沟流月”语出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遗憾伤感已隐约可见。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眼见月光流转,想到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词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映照澄澈之襟怀:“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明月的泪光映出了人间的忧伤与怅惘,也照出了人生的种种困顿。诗人们对明月的偏爱,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也是自己人生和灵魂的映照,正如宋代词人张孝祥所言:“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竹里馆》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虽隐居于偏僻的竹林之中,却并不感到孤独,是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就好像知己朋友一般时时陪伴在自己左右。这澄澈明净的月亮,正是诗人追求高洁的人生写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词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样的夜晚,月华纵有残缺,清辉犹在,诗人那份“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执着与傲岸,与冷月相映,熠熠生辉。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两处的“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为读者描绘出一个空灵无瑕的美好世界,彰显了作者旷达坦荡、超凡脱俗的襟怀。

四、引发哲理之思考:“月有阴晴圆缺”


  诗人们仰望星空,一轮明月,不仅拨动了离人、恋人们的心弦,映照出了诗人们澄明的心灵,同时,月的阴晴圆缺,也激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考量。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上片望月,“明月几时有”,较之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语气更迫切。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月亮的喜爱与憧憬之情推向了更深的层次。诗人心中的月亮一定是圆满美好之所在,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二字,让我们联想到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描写的月下泛舟时超脱尘世的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同样是由望月而入仙境而成仙人,和这首词相互佐证,“明月”就成了诗人精神的栖息地。从“问”明月,到“归”明月,再到“在人间”,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
  下片怀人。词人怨怼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接着,宕开一笔,又为明月辩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有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意蕴深长。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渲染凄清之氛围:“烟笼寒水月笼沙”


  月亮本来不带情感色彩,但诗人们常常移情于月,于是,清冷的月,变成了诗人忧伤寂寥的心情的写照,借月抒情,蕴藉悠远,又深切动人。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不同凡响,“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柔和幽静,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它营造出了一个迷蒙冷寂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的忧虑。

六、传达田园之闲适:“从今若许闲乘月”


  在詩人们眼中,月亮这一意象也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白天是“柳暗花明”,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岂不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
  宋代诗人陆游的纪游抒情诗《游山西村》,描写故乡山阴的生活,诗题中着一“游”字,但全诗并未详细描写游村过程,而是撷取游村所见所闻,体现了诗人游兴盎然。“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人已经“游”了一整天,可是游兴并未阑珊,此时夜空中明镜高悬,山西村似乎被一片清辉笼罩着,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诗人浅吟低唱:我只愿随时都可以拄着拐杖,乘着月色,造访农家,与农人亲切交谈,快哉,快哉!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月,是梦幻萦绕的故乡,是爱恋不已的亲人,是心心相印的知己,是温暖澄净的精神家园。作为老师,引导学生“掬水月在手”,享受月色的浪漫与皎洁,浸润古典的高贵与忧伤,让如水的月光汩汩滤过心田,这既是精神上的陶然享受,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弘扬。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一门对生活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品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变现的十分重要。当然这种创造性思维绝不仅仅根据学生的智力高低来进行选择性培养,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产生自主创新意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争取将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
期刊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应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入手,通过精确细致、有的放矢的评语给学生指明方向,通过给学生点滴进步的认可打一个有进步感的分数,通过自办报刊,提供交流、成就的平台,使学生初尝成就感。  【关键词】习作兴趣;批语;分数办报刊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迷恋程度”,也指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人
期刊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样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而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创新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今夕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创新能力;民族灵魂;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教学阶段,语文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不仅决定了学生日后语文学科的学习基础是否牢固,还直接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作为写作、阅读的前提基础条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学质量与效率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导致了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不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与质量,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效率。本文即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
期刊
【摘要】在課程改革新形势下,对小学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变动,对于汉语言文学独特的语言文学研究和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已经成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教育内容。说实话,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际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去认真改正。我们可以去结合实际素材和有关学习实践内容,去说说怎么样才能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用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汉语言素养;特点;建设  一、教师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  对于现在
期刊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其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提上日程,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适应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使学生不断的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语文课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倡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想使学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出台,阅读教学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想要提升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涵盖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和拓展训练之中,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本文针对利用课外阅读和拓展训练提升初中语文作文的有效途径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训练;作文  引言  语文在人
期刊
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如果没有节奏,旋律焉能存在,音乐岂能表达?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然而音乐的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重视节奏训练
期刊
【摘要】自主游戏的开展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先分析幼儿自主游戏的作用,接着提出组织幼儿自主游戏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戏;对策  自主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他们可以自己选定游戏的伙伴,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主选择游戏场地和材料开展游戏活动,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听从孩子的,按照孩子的自发的想法来游戏。可见自主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