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育功能逐渐转向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下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当前新课程历史教育情感目标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进而组成了历史新课程完整的目标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情感教育;目标认知
历史作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将情感教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改革。接下来,本文将主要就新课程下历史教育情感目标设计的原则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历史教育情感目標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一、 新课程下历史教育情感目标设计的原则
(一)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个主要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育时要多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避免升学取向的影响,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二)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这里所说的尊重差异并不是指根据学生们的差异进行填补,弥补学生的不足,而是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这个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实现最好的发展。
(三) 实现学生们的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教育当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当前学生的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长久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制定相应的历史教学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长久学习的愿望,不要只盯着分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愿意去学习,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四) 实现三维目标相互渗透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主要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核心,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认知,也就是意志力、品德等方方面面的培养。
二、 如何进一步加强历史教育情感目标认知
(一) 明确情感认知的内容
就当前编写的历史书来看,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情感,这些历史情感在进行经过升华之后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具体地来说就是:理智感、道德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以课本上的内容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明确情感认知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程时,老师要深入挖掘这一课所蕴含的爱国情感。首先,老师可以先用一些爱国诗歌或者是爱国的小故事作为引导,为学生营造思乡的氛围。例如,以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为切入点,老师可以先为学生朗读《乡愁》,然后再为同学介绍余光中先生相关的经历,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余先生的思乡之情和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并且通过种方式逐渐将学生带入到爱国情感当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们树立祖国统一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要强调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立足于课本将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并且将祖国统一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学生脑中。
(二) 深入了解学生差异,明确学生情感目标
所谓情感目标就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通俗来说也就是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进过升华形成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过程,相关研究将情感目标内化分成以下几个层次: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情感内化目标。
例如,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这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确定以下情感教学目标:康熙能够成就如此伟业的原因和他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通过讲述康熙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不要退却,而是要寻求解决办法,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最后,教师可以引用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此来升华主题,实现学生情感目标的内化。
综上所述,想要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强化学生的情感目标认知,就要在增强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历史知识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并且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实现情感目标的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情感目标内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聪敏.浅谈情感领域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建构[J].新课程(中学版),2010(11):239.
[2]平措.浅谈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策略[J].卷宗,2013(10):120-120.
[3]陈燕静.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践的几点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09-110.
作者简介:
张强,陕西省咸阳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情感教育;目标认知
历史作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将情感教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改革。接下来,本文将主要就新课程下历史教育情感目标设计的原则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历史教育情感目標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一、 新课程下历史教育情感目标设计的原则
(一)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个主要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育时要多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避免升学取向的影响,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二)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这里所说的尊重差异并不是指根据学生们的差异进行填补,弥补学生的不足,而是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这个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实现最好的发展。
(三) 实现学生们的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教育当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当前学生的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长久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制定相应的历史教学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长久学习的愿望,不要只盯着分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愿意去学习,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四) 实现三维目标相互渗透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主要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核心,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认知,也就是意志力、品德等方方面面的培养。
二、 如何进一步加强历史教育情感目标认知
(一) 明确情感认知的内容
就当前编写的历史书来看,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情感,这些历史情感在进行经过升华之后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具体地来说就是:理智感、道德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以课本上的内容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明确情感认知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程时,老师要深入挖掘这一课所蕴含的爱国情感。首先,老师可以先用一些爱国诗歌或者是爱国的小故事作为引导,为学生营造思乡的氛围。例如,以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为切入点,老师可以先为学生朗读《乡愁》,然后再为同学介绍余光中先生相关的经历,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余先生的思乡之情和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并且通过种方式逐渐将学生带入到爱国情感当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们树立祖国统一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要强调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立足于课本将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并且将祖国统一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学生脑中。
(二) 深入了解学生差异,明确学生情感目标
所谓情感目标就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通俗来说也就是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进过升华形成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过程,相关研究将情感目标内化分成以下几个层次: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情感内化目标。
例如,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这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确定以下情感教学目标:康熙能够成就如此伟业的原因和他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通过讲述康熙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遇到困难不要退却,而是要寻求解决办法,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最后,教师可以引用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此来升华主题,实现学生情感目标的内化。
综上所述,想要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强化学生的情感目标认知,就要在增强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历史知识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并且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实现情感目标的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情感目标内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聪敏.浅谈情感领域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建构[J].新课程(中学版),2010(11):239.
[2]平措.浅谈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策略[J].卷宗,2013(10):120-120.
[3]陈燕静.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践的几点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09-110.
作者简介:
张强,陕西省咸阳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