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探索与设想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lzx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融合课程,衔接知识,满足需求
  《中国教师》:王校长您好,贵校在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中,已经有了哪些探索?
  王海玲:近年来,我校陆续引进中外办学项目,其中包括开设了系列美国的AP课程。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微积分、物理、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课程。
  我校开设了国家选修课程,衔接大学基础课程。我校在高中课改中,把大力推进国家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从国家的课程设计角度讲,高中的国家选修课程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选修课程也是连接中学必修课程与大学基础课程的桥梁,国家选修课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属于中学课程向大学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相对于校本选修课程,国家选修课有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正式出版的教材,有规范的模块考试及学分认定,教学标准更易于科学规范地实施与评价。因此,我校在高中新课改以来,大力推进了国家选修课程的建设。在所开的国家选修课中,不少内容和深度已达到大学的水平。我们希望通过国家选修课,让中学课程与大学课程实现对接。经过高中课改的4年,目前我校已经开出了90%的国家选修课程,例如数学国家选修课有16个模块已经开设了15个,每学期可开设任选国家选修课50—60门。另外学校要求教师们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校本化的改造,使它更适合我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际需求,并且特别强调,将国家选修课程与大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与衔接。
  我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特长发展的需要,在必修、选修课程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大学课程的相关学习内容。第一,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需求。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天文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这些学科的竞赛都需要学习大学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学校为他们增加了大学的相关课程。这类课程的师资来源采用的是本校教师和外聘大学师资相结合的方式。第二,学生学习水平的需求。对于不参加学科竞赛的大多数学生,我校也从学生学习水平及个人特长的差异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增加大学先修课程内容:一是在高中必修课中,部分学科加入了大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例如外语学科。根据我校学生外语水平较高的情况,从高一年级就开设了大学英语听力课程,采用大学听力教材作为必修课教材。二是在高中部分年级的部分班级,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及未来学业发展方向,采用数、理、化的走班教学方式,分成不同类型的课程。其中针对数、理、化方面最优秀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中,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不受常规教学的限制,学习及讨论的问题完全深入到学科最前沿研究的问题。例如高一数理化的走班教学,在必修和选修课中,已经大量加入了大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高等数学等内容。三是在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开设了“名家讲坛”系列选修课程,该课程全部聘请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著名教授来讲学,教授们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同学们介绍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及专业见解,让我校学生亲身感受著名专家的人文精神和学者风范,深受学生欢迎。第三,学生科技项目研究的需求。随着我校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大学及科研院进行科学研究实践。例如参加“翱翔计划”、“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中美科学研究合作项目”等的学生,他们研究的科学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大多数为大学的学习内容,在这些学生到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之前,我校为他们开设了必要的大学过渡课程及专业课程,使他们能够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与能力。这些课程是采用本校师资和外聘师资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
  二、夯实基础,邀请专家,培养师资
  《中国教师》:贵校当初选择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原因有哪些?
  王海玲: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从学生的需求来说,我校的优秀学生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超强,富有挑战精神,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在某些学科领域,他们有突出的优势和特长,开设大学的选修课程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特长的发展。
  第二,学校具备了相关开设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实验室条件、图书文献资料等等。比如师资条件,首先,我校原有师资力量雄厚,近几年大批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等综合院校以及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加入教师队伍,明显改变了原有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为开设大学选修课程储备了师资力量。其次,我校地处海淀中关村高校云集之地,与著名高校有多种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渠道及合作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专家教授来我校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乐于为我校培养师资,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今年暑期将为我校和部分重点高中创办高中生物教师夏令营培训活动。
  三、扩充师资,扩建科室,开放资源
  《中国教师》:贵校在发展大学先修课程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王海玲:刚才说的教师资源虽然很丰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我校学生数量多,班额大,受编制限制,教师数量还不十分充足;我校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有各类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研修课程等任务,新增设大学先修课程会进一步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压力;最后是青年教师大多具备硕士、博士学位,但开设系统的大学专业课程还需要进行培训和进修。
  另外,目前我校的实验室条件,虽然经过抗震加固的改造,实验条件已经大大提升,并且建设了一些专业化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数量偏少,仍不能满足教学及学生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开设大学理、化、生的高端实验,现有实验设备也不能满足需要。我校计划在近几年校舍改造当中,扩建专业实验室。目前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只能借助高校和中科院资源单位的实验室。
  还有,现在我校图书馆的资料不能满足大学课程学习的需求。一是我校要进行补充和改善,二是我们可以与其他资源单位建立相应的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向我校部分学生开放图书资料文献资源。
  四、创造条件,进行试验,拟定方案
  《中国教师》:贵校接下来在大学先修课程上还会有什么样的规划?
  王海玲:我校还是会根据学生需求和学校的自身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待条件成熟后,将进行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试验。初步设想是依托大学资源,在几个主要学科领域,每学科开设1—2门大学先修课程。我校各学科教研组召开了近年新入职的博士、硕士及骨干教师会,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目前的师资条件,拟订了本学科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初步方案。   比如语文教研组“大学先修课程”设置方案。开设原则:第一是学生的需求,第二是开设对于学生现在和将来有用的课程。要考虑“理论的增强”、“知识的拓展”、“内容的专题化”。开设对象:一是在语文学习上有突出兴趣和爱好,并有一定基础,将来或可成为发展方向的。二是将来不会选择文科方向,但对语文的某项能力的提升有要求,比如写作或口头表达、审美能力等。开设类别: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类课程,向广度拓宽;二是面向有兴趣和有专业需求的学生的专题性课程,力争向深度拓展。接下来会开设:通识类课程,包括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美学入门等。还有专题类课程,包括:走近“红楼”、鲁迅作品十五讲、老舍小说研究、魏晋诗歌、古希腊神话选讲、莎士比亚戏剧等;文化经典包括:《老子》导读、《论语》导读、《庄子》导读等;语言文字:《说文解字》等;语言应用:演讲、辩论、应用写作、影视艺术。
  五、统一标准,明确师资,解决经费
  《中国教师》:您对我国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海玲: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大学先修课程的统一课程标准,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也是相对独立的、个性化的。因此,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需要有一个关于课程名目、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的课程标准。我希望由大学或主管部门列出开设的主要学科的先修课程名录,并制订一个被国内各大学校所公认的课程学习内容、范围及课程标准。
  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需要统一认识: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激发优秀学生的兴趣与发展特长?还是作为自主考试的参考成绩?或是到大学可以免修相关课程?以美国AP课程为例,AP课程成绩可以在招生、大学发放奖学金时作参考,也可以在大学当中折合一定的学分,还可以减少大学期间选修课程的费用等。因为具有明显的激励和选拔的功能,所以学生选择AP课程的学习动力增强。我希望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能够体现出激励和选拔的功能。课程学习和考核的成绩,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例如可以把大学先修课成绩列入大学自主招生的成绩评价体系中,这样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招生模式的情况下,也能使这些学生表现出他们的学习能力。
  我国还没有建立与大学先修课程相对应的考试机构及考试标准。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其评价标准如果各中学自行制订,显然不能得到大学的认可。我建议我国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其评价标准不应该由各中学自己来制定,应该由大学来制定。建议采用大学联考的方式,由大学自主招生相关机构组织进行统一命题和统一考试,成绩可以为大学所公认。并可以在大学自主招生中占一定比例,成绩达到优秀者可以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
  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师资是以大学教师为主还是中学教师为主?学校教师编制紧张问题如何解决?担任大学先修课程的教师是否要任职资格认证或进修培训?实验条件、图书条件如何满足?我觉得参照美国的AP课程师资,其来源主要是以中学老师为主比较好。目前让更多的大学老师来中学兼课显然不太现实,因而,我国中学大学先修课程以中学师资教学为主。但是对中学任职的教师应有博士以上的学历要求,并由大学进行培训,取得一定资格方可任教。
  经费来源如何解决?涉及经费问题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师资费用,包括聘用大学的教师的讲课费、大学为中学老师进行培训的培训费以及授课教师的讲课津贴等。第二是教学资源费用,如大学教材,教学仪器,备课的资源,考试的资料等相关的费用。第三是实验室费用,包括中学实验室的扩建,设备的购置,实验材料、软件的购置;使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包括人工、材料、设备、管理费用。第四是图书文献资料、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专利使用等需要支付的费用。所以,建议经费来源途径一部分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项划拨,另外能允许社会企业或个人捐资助教,建立教育基金或奖学金,建立专项实验室或图书馆等。
  (责任编辑:徐冰子)
其他文献
游家水  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全国尝试教学实验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科研百佳个人等荣誉。曾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其中13篇获全国一等奖。    编者按:  顶多扫扫垃圾、剪剪草坪、发发宣传单就可以完事的绿色教育,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实验小学(简称东实小学)实行起来却“小题大
一、“本真课堂”的提出背景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过一轮,从课改之初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到课改中段的实质性理解,以及到现阶段的理性认识与升华,数学教育界的仁人志士们已逐渐认识到:新课改要往纵深发展,必须要洗刷掉浮华的形式外壳,露出扎实有效的本质内核。然而,当前的不少数学课堂还存在浮而不实的现象:有些教师会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而不顾实际效果;不少教师上出的课跟教材本原意图多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寥寥百字,读来却是言既简而意深微,尤其是字里行间蕴涵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但仅凭单纯的字词翻译和词句分析很难让初二同学领会,尤其是作者隐藏在“闲”字背后的五味杂陈: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一、以“知己”为切入点品读作者复杂的心境  我们经常说“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何其让人扼腕。苏东坡
林卫民,研究员,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北外附校校长。兼任北京海淀区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领导学、教学论和化学教育学研究。  《中国教师》: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三时才开始学的,也就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却令许多初中生头疼不已。化学有这么难学吗?林老师,您认为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教师该如何帮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林卫民:化学学习的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效,高效的背后存在一明显的悖论,即课时有限而课程无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考验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作为学生“营养套餐”的课程,既需要科学合理的搭配,又需要与时俱进的不断研发与可持续性的良性供给,否则势必营养失衡,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我国现行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管理权力和责任的再分配,为各地课程实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番禹附中”)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广东二师”)与番禺区教育局精诚合作的结晶。将原番禺区市桥二中(以下简称“市桥二中”)改制为番禹附中,这既是体制的创新,又是多方面考量的结果。在合作创办番禹附中的过程中,我们肩负着三大任务。一是在体制改革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争取成为体制创新的示范。市桥二中改制为番禹附中后,公办普通高中的性质不变;但在办学体制方面,实行
编者按:2012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地球安然无恙,并没有出现电影里的世界末日。但是,一些家长在2012年却经历了如同“世界末日”般的打击。因为他们的孩子,一些花季年华的中小学生,相继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1月5日,安徽省阜南县两名小学生在教室里喝农药自杀,并写下遗言“死了怪数学老师”。所幸的是两个孩子因抢救及时而幸免于难。2月25日下午,江苏省赣榆一中的一个女生上吊自杀身亡。2月27日上午,湖南
农村教育的定位和出路一直以来都是令学界十分纠结的现实问题。其纠结之处就在于,不管在制度层面上怎么设计,我们都难以完美地解决农村教育在目标厘定、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等方面所面临的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当下与未来的张力。如何平衡这些张力,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层面农村教育突破困境、获得良性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当前众多关于农村教育定位的研究成果来看,仍然停留在就农村教育自身来论述其发展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鲁迅逝世那年周晔才十岁。这篇回忆性文章是从亲人的角度,尤其是幼亲的角度来写的,既独特又真实。文章文笔朴素,感情真挚,没有夸张、没有拔高,比较符合她这个年龄的感受和领悟。文章一面世即受到好评,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时间也比较早,是小学语文中有关鲁迅篇目的经典选择。  从小学生作文教学角度说,这是一篇规范、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其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在化学学院一经公布,便吸引了众多一年级和二年级本科生的目光,他们积极组队、联系导师,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小组,确立了相应的科研立项。  在化学学院2009级免费师范生当中,几乎过半的学生都有参与科研的经历。3年过去了,那些曾经的科研参与者们还在坚持他们当初的梦想吗?他们的动机在这3年间又有什么改变和发展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深度访谈了现在仍在进行科研的2009级免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