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升大班额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效果,需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即调动班级整体积极性与学生个体积极性之间的关系;总课时与讨论时长之间的关系;小组数量与小组成员数量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关系融洽度与知识结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小组讨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2-0157-02
所谓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标准将各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组织和指导各小组开展讨论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讨论教学法能有效克服大班额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厌烦症、上课冷漠症和突击考试症。[1]当前,学术界对大班额思政课中实施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过程都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对影响小组讨论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和效果提升路径还没有进行系统探讨。解决以上问题,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小组讨论教学法成效的关键,也对进一步提高大班额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进行的教学实验,尝试对提升小组讨论教学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正确处理调动班级整体积极性与学生个体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搭便车”现象和“霸占发言权”现象是影响小组讨论教学效果最突出的两个因素。所谓“搭便车”现象就是指个别成员滥竽充数,几乎从不参与小组讨论坐享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霸占发言权”现象与“搭便车”现象截然相反,是指个别成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占用绝大部分发言时间或强迫其他组员听从自己的意见。在大班额思政课中实施小组讨论教学的初衷,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班级整体积极性是学生个体积极性的汇聚,没有个体积极性,就不会有班级积极性。反之,班级整体积极性不高,个体积极性也难以长久。因此,必须同时提高个体积极性和班级积极性。“搭便车”现象和“霸占发言权”现象都不利于整体积极性的提升。“搭便车”者如果得逞,会诱使更多成员不认真参与讨论,小组讨论教学将逐渐流于形式。“霸占发言权”现象是个体积极性极高的表现,但挫伤了小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同时杜绝“搭便车”现象和“霸占发言权”现象。“搭便车”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是小组分工不合理,个别同学人浮于事;二是个别同学对所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开小差”去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三是个别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缺乏自信,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霸占发言权”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是功利心作祟,想独得高分;二是缺乏合作意识。鉴于以上原因,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小组讨论任务并责任到人,从制度上减少“搭便车”现象;(2)教师对讨论结果予以随机抽查,督促所有学生认真参与讨论;(3)实行组长轮换制度,增加每个学生的责任心;(4)实行进步奖励制度,鼓励性格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5)加强合作观教育,从思想上根治“霸占发言权”现象;(6)实行发言计时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发言机会。
二、正确处理总课时与讨论时长的关系
小组讨论教学法必须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该门课程一共分为12章,内容包含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而授课课时只有64节。正是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大部分教师才选择了易于控制时间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最多的知识。小组讨论教学中,受制于各组知识储备和讨论深度各不相同,教师根本无法精准设定讨论时间。讨论时间的波动,自然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进度。如何兼顾整体教学进度和讨论时间安排,不使小组讨论延误整体教学进度?首先,决不能因为课时有限就压缩讨论时间。尽管讨论时间与讨论质量不成正比,但高质量的讨论一定需要充裕的时间做保障。其次,教师一定要精选讨论题目,讨论题目必须切中教学重难点,做到讨论结束时重难点问题也就随之得到解决。最后,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各组讨论进度,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区,以在保证讨论质量的前提下节省讨论时间。
三、正确处理小组数量与小组成员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小组数量过多,各组得到老师指导的时间自然减少。而如果压缩小组数量,各小组成员的数量又会增多,小组成员间交流的机会又会减少。因而小组数量过多和小组成员过多都不利于小组讨论教学法发挥出最佳效果。大班额授课中由于学生众多,教师必须在小组数量和小组成员数量间做出选择。2016年,笔者分两学期共对四个大班416名学生进行了实验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控制在4—6人。因为小组讨论教学会受到时间和教室布局的双重限制。当前大班额课堂均采用桌椅固定的阶梯教室,学生只能面对黑板朝同一个方向就坐,进行“肩并肩”讨论,而无法进行“面对面”讨论。若小组成员过多,既无法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发言机会,也无法保证组员能清楚听见彼此的观点。因此,在处理小组数量与小组成员数量的矛盾中,必须优先考虑小组成员数量,再考虑小组数量。在人数恒定的班级中,小组成员减少自然意味着小组数量增多。教师唯有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以化解小组数量过多带来的困难。用空间换时间是一种较适用的方法。即教师提前将讨论题目布置给学生,然后在课外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途径进行交流,将传统的课堂内指导扩展到课堂外指导,以有效增加教师指导的频率和学生获得指导的几率。
四、正确处理小组成员关系融洽度与知识结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最理想的分组是小组成员关系融洽且知识结构互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想化分组很难实现。若按班级或寝室分组,学生关系最融洽但知识结构又雷同。若跨班跨系分组,学生知识结构互补但关系又较陌生。如何在分组中兼顾小组成员的关系和知识结构呢?笔者尝试性地采用了混合分组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混合分组法的具体做法是在正式分组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地了解,然后按照“2 2”或“3 3”模式进行分组。所谓“2 2”模式,就是每组4名成员,其中每两名成员来自于同一个班或同一個专业。相应地,“3 3”模式就是每组6名成员,其中每三名成员来自于同一个班或同一个专业。在混合分组中,组员来自于不同专业保证了知识结构的互补。与此同时,一半组员来自于同一个班级减少了组员间的陌生感。教师在分组确定后只要有意识地让各组成员互相进行自我介绍并开展几次联谊活动,各组成员就能较迅速地进入到关系融洽状态。
总之,要让小组讨论教学法发挥出最佳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总体而言,教师需要同时调动班级整体积极性与学生个体积极性,协调好总课时与讨论时长的关系,兼顾小组数量与小组成员数量之间的关系,统筹小组成员的关系融洽度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关玉,仝洒洒.在大班额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小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36.
关键词:小组讨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2-0157-02
所谓小组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标准将各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组织和指导各小组开展讨论以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讨论教学法能有效克服大班额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厌烦症、上课冷漠症和突击考试症。[1]当前,学术界对大班额思政课中实施小组讨论教学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过程都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对影响小组讨论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和效果提升路径还没有进行系统探讨。解决以上问题,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小组讨论教学法成效的关键,也对进一步提高大班额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进行的教学实验,尝试对提升小组讨论教学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正确处理调动班级整体积极性与学生个体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搭便车”现象和“霸占发言权”现象是影响小组讨论教学效果最突出的两个因素。所谓“搭便车”现象就是指个别成员滥竽充数,几乎从不参与小组讨论坐享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霸占发言权”现象与“搭便车”现象截然相反,是指个别成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占用绝大部分发言时间或强迫其他组员听从自己的意见。在大班额思政课中实施小组讨论教学的初衷,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班级整体积极性是学生个体积极性的汇聚,没有个体积极性,就不会有班级积极性。反之,班级整体积极性不高,个体积极性也难以长久。因此,必须同时提高个体积极性和班级积极性。“搭便车”现象和“霸占发言权”现象都不利于整体积极性的提升。“搭便车”者如果得逞,会诱使更多成员不认真参与讨论,小组讨论教学将逐渐流于形式。“霸占发言权”现象是个体积极性极高的表现,但挫伤了小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同时杜绝“搭便车”现象和“霸占发言权”现象。“搭便车”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是小组分工不合理,个别同学人浮于事;二是个别同学对所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开小差”去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三是个别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缺乏自信,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霸占发言权”现象存在的原因,一是功利心作祟,想独得高分;二是缺乏合作意识。鉴于以上原因,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小组讨论任务并责任到人,从制度上减少“搭便车”现象;(2)教师对讨论结果予以随机抽查,督促所有学生认真参与讨论;(3)实行组长轮换制度,增加每个学生的责任心;(4)实行进步奖励制度,鼓励性格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5)加强合作观教育,从思想上根治“霸占发言权”现象;(6)实行发言计时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发言机会。
二、正确处理总课时与讨论时长的关系
小组讨论教学法必须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该门课程一共分为12章,内容包含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而授课课时只有64节。正是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大部分教师才选择了易于控制时间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最多的知识。小组讨论教学中,受制于各组知识储备和讨论深度各不相同,教师根本无法精准设定讨论时间。讨论时间的波动,自然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进度。如何兼顾整体教学进度和讨论时间安排,不使小组讨论延误整体教学进度?首先,决不能因为课时有限就压缩讨论时间。尽管讨论时间与讨论质量不成正比,但高质量的讨论一定需要充裕的时间做保障。其次,教师一定要精选讨论题目,讨论题目必须切中教学重难点,做到讨论结束时重难点问题也就随之得到解决。最后,教师必须随时关注各组讨论进度,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区,以在保证讨论质量的前提下节省讨论时间。
三、正确处理小组数量与小组成员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小组数量过多,各组得到老师指导的时间自然减少。而如果压缩小组数量,各小组成员的数量又会增多,小组成员间交流的机会又会减少。因而小组数量过多和小组成员过多都不利于小组讨论教学法发挥出最佳效果。大班额授课中由于学生众多,教师必须在小组数量和小组成员数量间做出选择。2016年,笔者分两学期共对四个大班416名学生进行了实验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控制在4—6人。因为小组讨论教学会受到时间和教室布局的双重限制。当前大班额课堂均采用桌椅固定的阶梯教室,学生只能面对黑板朝同一个方向就坐,进行“肩并肩”讨论,而无法进行“面对面”讨论。若小组成员过多,既无法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发言机会,也无法保证组员能清楚听见彼此的观点。因此,在处理小组数量与小组成员数量的矛盾中,必须优先考虑小组成员数量,再考虑小组数量。在人数恒定的班级中,小组成员减少自然意味着小组数量增多。教师唯有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以化解小组数量过多带来的困难。用空间换时间是一种较适用的方法。即教师提前将讨论题目布置给学生,然后在课外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途径进行交流,将传统的课堂内指导扩展到课堂外指导,以有效增加教师指导的频率和学生获得指导的几率。
四、正确处理小组成员关系融洽度与知识结构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最理想的分组是小组成员关系融洽且知识结构互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想化分组很难实现。若按班级或寝室分组,学生关系最融洽但知识结构又雷同。若跨班跨系分组,学生知识结构互补但关系又较陌生。如何在分组中兼顾小组成员的关系和知识结构呢?笔者尝试性地采用了混合分组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混合分组法的具体做法是在正式分组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地了解,然后按照“2 2”或“3 3”模式进行分组。所谓“2 2”模式,就是每组4名成员,其中每两名成员来自于同一个班或同一個专业。相应地,“3 3”模式就是每组6名成员,其中每三名成员来自于同一个班或同一个专业。在混合分组中,组员来自于不同专业保证了知识结构的互补。与此同时,一半组员来自于同一个班级减少了组员间的陌生感。教师在分组确定后只要有意识地让各组成员互相进行自我介绍并开展几次联谊活动,各组成员就能较迅速地进入到关系融洽状态。
总之,要让小组讨论教学法发挥出最佳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随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总体而言,教师需要同时调动班级整体积极性与学生个体积极性,协调好总课时与讨论时长的关系,兼顾小组数量与小组成员数量之间的关系,统筹小组成员的关系融洽度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关玉,仝洒洒.在大班额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小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