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做到因材施教,则必须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先学,提前适应学习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学情;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204-01
数学教学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传统的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般结合自己的经验,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学情非常重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学情和以学定教的重要性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起点的确定等指明基本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属于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优化和完善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学情,了解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要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则需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以学定教”起源于“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特点、学习需求等组织教学活动,能真正做到“育人为本”。
二、小学数学课堂“以学定教”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小学是基础教育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只有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延伸,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有效衔接起来,避免学生学习的断层。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的时候,考虑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以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为基础,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之前所学习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相关内容,要在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与之前所学内容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10÷2等于多少,在学生回答之后,增加问题的难度,如问学生11÷2等于多少,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引导学生主动先学,提前适应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待学习具有一定的惰性。在“以学定教”模式下,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先学,提前预习,学生才能初步了解教学内容,清楚自己对于哪些内容的理解不到位,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明显提升。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先学,则需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多样化地设计问题或情境,让教学活动更有趣味,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地位,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基于“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挖掘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开展《厘米与米》相关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问黑板下边缘到讲台的距离是多少、课桌的宽度是多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切实可以感受到的现实问题,通过问学生这些问题,学生便会迫切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进一步问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便会回答出用尺子量、用铅笔比以及用自己的身高去比等方法,甚至教师可以给学生尺子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去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如什么是米、什么是厘米,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提出来,然后在讲解的时候予以回应。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主动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及學生对所学内容存在的疑问,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
三、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谓“以学定教”,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现有基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冰.小学数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9).
[2]尹文明.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4).
关键词学情;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3-0204-01
数学教学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传统的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般结合自己的经验,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学情非常重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握学情和以学定教的重要性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起点的确定等指明基本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属于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优化和完善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学情,了解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要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则需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以学定教”起源于“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特点、学习需求等组织教学活动,能真正做到“育人为本”。
二、小学数学课堂“以学定教”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小学是基础教育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只有把握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延伸,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有效衔接起来,避免学生学习的断层。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的时候,考虑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以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为基础,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之前所学习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相关内容,要在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与之前所学内容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10÷2等于多少,在学生回答之后,增加问题的难度,如问学生11÷2等于多少,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引导学生主动先学,提前适应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待学习具有一定的惰性。在“以学定教”模式下,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先学,提前预习,学生才能初步了解教学内容,清楚自己对于哪些内容的理解不到位,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明显提升。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先学,则需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多样化地设计问题或情境,让教学活动更有趣味,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地位,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基于“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挖掘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开展《厘米与米》相关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问黑板下边缘到讲台的距离是多少、课桌的宽度是多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切实可以感受到的现实问题,通过问学生这些问题,学生便会迫切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进一步问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便会回答出用尺子量、用铅笔比以及用自己的身高去比等方法,甚至教师可以给学生尺子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去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如什么是米、什么是厘米,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提出来,然后在讲解的时候予以回应。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主动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及學生对所学内容存在的疑问,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
三、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谓“以学定教”,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现有基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冰.小学数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9).
[2]尹文明.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