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问题行为矫正技术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d986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 莉(1977-),女,教育学副教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摘 要: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矫正技术认为,在问题行为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教师能够从自身的态度、观念以及行为入手,改变该生态的部分因素,必将促进儿童在某些程度上的变化,进而间接矫正问题行为。本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的重构技术,对幼儿园的一例个案开展研究,总结出了运用本技术的要素。
  关键词:生态系统;问题行为;重构技术;个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20-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社会环境的变迁,儿童的问题行为,即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愈加受到关注。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曾经调查了两万四千多名4~16岁的儿童少年,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超过10%,4~5岁组的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4.0%[2]。探索合适的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技术并培养期望行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在教育教学方面,它既可以减少个体的不良行为,又可以增加个体的良好行为,激励个体的学习动机。早期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在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惩罚法、塑造法正是由其而来的具体应用方法。但这种植根于行为主义的矫正技术很少去关注意识、认知等隐性心理过程,因此能够暂时改变行为却不利于长期维持这种变化,也无法教给儿童某种矫正策略来预防将要出现的行为问题。
  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认为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无法准确地预测和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透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而发生的。在对待诸如冲动和攻击行为时,应拓展其理论基础,以包括认知成分[3]。他提出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中指出,人的行为改变包括自我观察、开始一个新的内部自我对话、学习新技巧三个阶段,主张个体行为更多受到内部认知、思维模式的控制,要从信念、认知等内部过程入手改变问题行为。
  既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又关注认知等内隐心理过程对外显行为的作用逐渐成为行为矫正的发展趋势,生态系统理论便是如此。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幼儿园中人们所持的观点和行为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构成一个较大的生态系统,其中蕴涵着若干次一级的生态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只要有任何东西发生变化,相关变化就会在整个系统中显现出来。因此,生态系统理论在儿童行为矫正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理念:首先赞成从个体的观念入手改变其行为;其次它强调教师和问题情境对儿童的影响,鼓励教师关注自己对问题儿童的观念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并以此为出发点间接地矫正问题行为,这与以往主要从幼儿入手直接改变其行为的理念不同。这种矫正理念为我们思考儿童的问题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问题行为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教师能够从自身的态度、观念以及行为入手,改变该生态的部分因素,必将促进儿童在某些程度上的变化,进而间接矫正问题行为。
  在具体的行为矫正技术方面,生态系统的重构技术(the Reframing Technique)[4]有助于我们从中获益。在生态系统论者眼中,一种行为同时可以有多种含义。低幼儿童的许多“问题行为”只是由于认识或能力水平有限而出现的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这便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重构技术即要求教师放弃对问题行为原有的看法,从肯定性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符合问题情境并合理可行的认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行为的肯定性动机并寻找行为的肯定性功能,进而重新认识问题行为的情景。
  二、对个案的研究
  ·职教方略·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问题行为矫正技术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点点(匿名),男,6岁,被幼儿园老师称为“问题儿童”。据带班老师反映,他在其他小朋友集体活动的时候去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别人做操时去拿其他小朋友的书包,也常因打人被其他小朋友告状。本班老师认为,他是班上最令她们头疼的孩子,每天都要有一个老师专门看着他,稍微不注意他就跑出活动室了。
  (二)问题行为的表现
  老师正教小朋友一首儿歌。大家都坐在椅子上,一边听老师弹琴一边学唱歌,只有点点坐在靠墙的椅子上动来动去。他一会儿摸摸旁边的小朋友,一会儿发出奇怪的叫声。老师看了看他,没理会。没多久,点点突然站起来,跑到老师身边,在电子琴上用力敲了几下,电子琴发出一串杂乱的声音。小朋友开始大笑起来,老师生气地拉开点点说:“请你回到座位上!”点点一边傻笑一边跑回座位。但没一会儿,点点又站了起来,跑到玩具区,拿起积木玩了起来。
  早晨户外活动的时候,老师牵着点点的手向操场走去。思思突然跑过来说:“老师,点点不好,你不要和他玩。”老师问:“为什么呀?”思思答:“他调皮,不听话。”
  过了一会儿,老师带领小朋友玩“丢手绢”的游戏,点点又是一个人跑开,东瞧西望。老师问:“点点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吗?”点点回答:“不想,他们不喜欢我。我不和他们玩。”
  (三)问题情景的重构
  点点由于未能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而成为众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总是不断出现问题,成为一个令全幼儿园老师都头痛的特殊人物。在这个问题情景中,点点捣乱、其他幼儿的哄堂大笑以及教师对点点的训斥等诸行为都成为这一问题的组成部分。教师与点点的行为、观点之间形成了冲突,其他幼儿的哄堂大笑使得这种冲突更加尖锐化。在儿童的发展中,幼儿的自我观念来自于他们的生理、发展能力以及人际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由于分不清自我和外界的区别,经常把别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在此问题情境中,教师对点点的态度和评价不仅影响到其他幼儿对点点的评价,同时也影响到了点点的自我评价。该情境所涉及到人的观点、行为已经僵化、凝固化。   两种情况可以打破这种僵化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一是问题行为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得到了改变;二是对问题行为的解释发生了变化,该行为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行为。前者属于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道路直接但难度较大,后者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针对根本问题,却有“曲线救国”的优势。生态系统的再重构技术支持后者的做法。教育者也许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没有直接的控制,但教育者却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僵化的相互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中,教师改变自己要比改变他人容易得多。[5]
  (四)具体操作
  1.改变教师自身对点点的态度、观念、行为。如,增强与点点的交流。每天争取一个小时和他聊天,了解他在想什么,并力图从儿童的角度来体验他对人、对事物的感受。尊重他的选择,以理解和宽容心态来对待他犯的错误,一步步给予引导,纠正其行为偏差;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通过眼神、微笑、语调等非言语的方式传达对他的关爱、支持和鼓励。
  2.改善点点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为了改善点点和其他幼儿的关系,教师经常从改善自己的行为出发,加强点点和其他幼儿的沟通。如,课堂上请点点给小朋友做榜样:“点点,和小朋友比赛,看谁最认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会发小奖品给最认真的小朋友。”点点马上抬头挺胸,小手放在膝盖上,做出认真投入的姿势。这时教师就及时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看看,点点很认真哦,小朋友要向他学习。”让点点获得成功的体验,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得到其他幼儿的认可。
  (五)矫正结果
  教师从改变自身的观念出发,改变自己对点点的态度,进而影响了班里的小朋友。逐渐有小朋友和他一起在操场玩了,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牵手了:“点点,我们去玩滑滑梯吧!”虽然时不时还会来告状:“老师,点点又打我了!”“点点又把我建的城堡弄塌了!”但赞扬点点的话语也多了:“点点帮保育老师洗杯子了!”“点点跑步跑的真快!”点点脸上的笑容多了,违反集体纪律的行为明显少了,跟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也频繁起来。
  三、个案反思
  教师容易有这样的倾向:想方设法改变儿童的观点和行为,却假定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静止不变。生态系统理论要求教师首先抛弃这一观念。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对问题行为的观点和行为反应,同时必须客观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无论什么意义深长的问题,都包含着暂时相互冲突的种种因素。解决的方法,只有离开那些已经固定化了的名词的意义,从另一种观点看这些因素,也就是用新的眼光看待这些因素。[6]由于教师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时刻都在影响着他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问题行为。另外,它还提醒我们,通过改变那些似乎与问题无关的行为和事件,也可以改变问题情境,最终矫正问题行为。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当教师采纳一种新观念时,教师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幼儿受到这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过程正体现了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
  [3]T.Rowand Robinson,Stephen W. David Miller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的叮咚门铃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该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综合职业能力  一、引言  电子信息类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胜任电子专业技术岗位的一线工作,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进行技术管理,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又要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包括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精神,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创
摘要:样本高职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玩手机的情况严重,这有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应该加强网络环境整治、加强课堂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有力地引导学生走出“手机控”。  关键词:高职院;“手机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10-03  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优劣关系着人才培养的优劣。当前,湖南高职(含专科)在校人数超过47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的主要形式。但朗读也需要技巧,统编本教材通过课后习题的形式,巧妙将朗读的技巧加以要求和呈现。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后习题的具体要求,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比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注意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式把长句子读好。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认知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分析、综合、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真实的情境,强调课堂问题的生成,引导学生针对问题作出判断,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关于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原有的、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
摘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多是“问题学生”,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批评、处罚,但效果不佳。如果换种思维,包容学生的“问题”,使之逐渐成为“优点”,这种教育理念称为“包容性成长”。推行“包容性成长”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须讲究方式方法。  关键词 :职业教育;问题学生;包容性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68-03  一粒沙子进入蚌的身体,蚌
摘 要:本文探讨开发流行歌曲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情感性及丰富的文词资源促进中职作文教学,从而为中职作文教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职;作文;流行歌曲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一大难题,教师必须灵活变通、独辟蹊径,寻一些能贴合学情的路子来改善作文教学,最终达到让学生想写、能写、写好的目的。巧妙利用流行歌曲,充分挖掘其教学资
美丽的白云山下,繁华的环市东商圈,古朴的华侨新村,闪耀着一颗职校明珠——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2011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年10月,学校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性学校的行动计划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组织的专家组审查复核,被教育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标志着学校迈入了建设国家中职示范校的新时期。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应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设计,追寻智慧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为现代教学的“满堂问”,课堂气氛看似热烈,实际成效不大,课堂教学呈现“假繁荣”现象。因此,教师能否科学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考契机,便成为当下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预设,追寻问题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展开,关键要看
摘 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验收工作的完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北省惟一一所旅游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同产业发展的融合度,通过探索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办
摘 要:实施生活化德育、提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历来是笔者不断探索的课题。2011年6月笔者在全国中职学校德育校长培训班上的发言引起了众多中职校长们的共鸣,后应国家教育部相关领导的指示和众多校长们的邀请,笔者于2012年2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官网上开设了一门《实施生活化德育,点亮中职生精彩人生》的演讲课程。该文重点介绍和总结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和推广中职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一些作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