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校园内学生众多,各种突发事件防不胜防,突发事件的处置成为各高校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家庭、社会对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关注度高,无线互联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的真假一时难以辨别,容易造成对事件的片面了解,引发对学校的误解。院(系)作为对大学生直接管理的一线部门,对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和处理非常关键,本文从院(系)的角度谈谈对突发事件的应待和处置。
关键词:院(系)层面;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
大学生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组织行为难以预测的隐蔽性。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形态和影响深度等,都是难以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2、行为的过激性。一旦在大学生中发生某种事件,很容易出现聚集、罢课罢餐甚至打、砸、抢等过激行为,甚至造成严重事件。由于高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大学生是高度敏感的群体,因此,大学校园里或者大学生中发生某种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处置难度也会增大。3、事件不良影响迅速波及的扩散性。在现代媒体、网络等的作用下,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扩散。4、不良影响的存在具有持久性。一旦某个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留下的印记是深刻的,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是有重大机遇使他们改变看法、观点,这种影响将长时间的留存在他们心里,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和行为。5、事件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客观上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这是其“危机”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高校的管理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应对,积极消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契机”,就会极大的促进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院(系)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下面结合两个案例来谈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学生崔某是一所高校2010级的一名学生。2012年11月,该生在某单位顶岗实习期间,偶然发现自己不幸患上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院(系)带队实习老师和学校的积极协调下,实习单位及时将该生送到当地最好的医院进行治疗,费用由入职体检出现差错的医院承担,治疗期间实习单位除了正常为崔某发放工资外,还通过员工关爱中心对其进行了救助,学校也组织在该单位实习的学生进行了捐款,崔某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关心和帮助非常感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崔某的病情明显好转,各项指标也趋于正常。在与出现失误的体检医院进行多次交涉后,医院同意再支付其一笔后续治疗费,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崔某承诺不再追究医院的责任。
2013年下半年崔某又找到实习单位,要求实习单位承担责任,为其后续的治疗提供巨额的治疗费。在多次索要未果的情况下,崔某到省里有关部门进行上访,并采取了一些比较激进的措施。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用人单位答应再资助崔某一笔后续治疗费,在有关部门的见证下,用人单位、学生崔某、学校签订了一份三方协议,协议约定在用人单位支付了资助款项后,崔某不再向学校索要任何费用。
2014年春节过后崔某又来到学校,找到院(系),要求学校为其支付高额的治疗费,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就要采取极端的方式来维护他的“合法权益”。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系)第一时向学校分管领导做了汇报,学校主要领导在听取了分管领导的汇报后,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制定了应急工作方案,以防事态的进一步扩展。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协助下,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协商,学校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决定给予其一次性经济救助。崔某在收到救助款后对学校非常感谢,此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2014年5月7日,某高校2012级学生张某因病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随经全力救治,但仍不幸身亡。突发事件发生后,张某的父母等亲属多人来到学校,索要高额赔偿。后来家长了解到在发现张某生病后,其同学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及时向当晚的的值班老师做了汇报,值班老师马上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张某病重的情况告诉了家长,并与学生一起将张某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并为其垫付了2000多元的医疗费。在经过紧急治疗后,学生病情趋于稳定,值班大夫要求再留院观察一下。第二天早上学生病情突然加重,初次接诊的医院建议把张某转到更好的医院进行抢救,由于家长还在来学校的路上,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张某被紧急转院抢救,后又转到重症监护室继续救治,虽采取了多种救治措施,但终因病情严重回天无力。
事件发生后,院(系)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根据学校领导的指示,一是由院(系)妥善安置、安抚来校亲属,积极配合其亲属找医院和参与的学生了解情况;二是通过保卫处联系当地公安分局做好尸检等准备;三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善后事宜。在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在3天的时间内便与张某的亲属达成了协议,使得本次突发事件得以迅速平稳解决。
以上两个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简单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以人为本,积极预防。学校始终把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制定了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为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了重要依据,院(系)作为学生管理教育的一线部门,也要及时制定相应的预案,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启动预案,做到对突发事件从容应对;二是领导重視,分级负责。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相关部门按职能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紧密协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合情合理,依法处置。面对遭受伤病折磨的学生或者是痛失子女的父母,再坚强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同情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面对的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但理智又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或家长的过分甚至无理要求,我们也不能一味迁就,因为我们还要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处置这类突发事件时,既要讲人情道理,更要讲法律,用法律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四是舆论引导,必不可少。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兴起,会加速突发事件的传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准确、客观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1]林海峰,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思考《中国人才》2010(22)
[2]毛娟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9)
关键词:院(系)层面;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
大学生突发事件往往具有以下特征:1、组织行为难以预测的隐蔽性。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形态和影响深度等,都是难以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2、行为的过激性。一旦在大学生中发生某种事件,很容易出现聚集、罢课罢餐甚至打、砸、抢等过激行为,甚至造成严重事件。由于高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大学生是高度敏感的群体,因此,大学校园里或者大学生中发生某种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处置难度也会增大。3、事件不良影响迅速波及的扩散性。在现代媒体、网络等的作用下,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扩散。4、不良影响的存在具有持久性。一旦某个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留下的印记是深刻的,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是有重大机遇使他们改变看法、观点,这种影响将长时间的留存在他们心里,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和行为。5、事件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客观上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这是其“危机”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高校的管理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应对,积极消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契机”,就会极大的促进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院(系)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下面结合两个案例来谈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学生崔某是一所高校2010级的一名学生。2012年11月,该生在某单位顶岗实习期间,偶然发现自己不幸患上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院(系)带队实习老师和学校的积极协调下,实习单位及时将该生送到当地最好的医院进行治疗,费用由入职体检出现差错的医院承担,治疗期间实习单位除了正常为崔某发放工资外,还通过员工关爱中心对其进行了救助,学校也组织在该单位实习的学生进行了捐款,崔某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关心和帮助非常感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崔某的病情明显好转,各项指标也趋于正常。在与出现失误的体检医院进行多次交涉后,医院同意再支付其一笔后续治疗费,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崔某承诺不再追究医院的责任。
2013年下半年崔某又找到实习单位,要求实习单位承担责任,为其后续的治疗提供巨额的治疗费。在多次索要未果的情况下,崔某到省里有关部门进行上访,并采取了一些比较激进的措施。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用人单位答应再资助崔某一笔后续治疗费,在有关部门的见证下,用人单位、学生崔某、学校签订了一份三方协议,协议约定在用人单位支付了资助款项后,崔某不再向学校索要任何费用。
2014年春节过后崔某又来到学校,找到院(系),要求学校为其支付高额的治疗费,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就要采取极端的方式来维护他的“合法权益”。突发事件发生后,院(系)第一时向学校分管领导做了汇报,学校主要领导在听取了分管领导的汇报后,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制定了应急工作方案,以防事态的进一步扩展。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协助下,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协商,学校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决定给予其一次性经济救助。崔某在收到救助款后对学校非常感谢,此事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2014年5月7日,某高校2012级学生张某因病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随经全力救治,但仍不幸身亡。突发事件发生后,张某的父母等亲属多人来到学校,索要高额赔偿。后来家长了解到在发现张某生病后,其同学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及时向当晚的的值班老师做了汇报,值班老师马上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张某病重的情况告诉了家长,并与学生一起将张某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并为其垫付了2000多元的医疗费。在经过紧急治疗后,学生病情趋于稳定,值班大夫要求再留院观察一下。第二天早上学生病情突然加重,初次接诊的医院建议把张某转到更好的医院进行抢救,由于家长还在来学校的路上,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张某被紧急转院抢救,后又转到重症监护室继续救治,虽采取了多种救治措施,但终因病情严重回天无力。
事件发生后,院(系)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根据学校领导的指示,一是由院(系)妥善安置、安抚来校亲属,积极配合其亲属找医院和参与的学生了解情况;二是通过保卫处联系当地公安分局做好尸检等准备;三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善后事宜。在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在3天的时间内便与张某的亲属达成了协议,使得本次突发事件得以迅速平稳解决。
以上两个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让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和思考,简单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以人为本,积极预防。学校始终把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制定了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为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了重要依据,院(系)作为学生管理教育的一线部门,也要及时制定相应的预案,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启动预案,做到对突发事件从容应对;二是领导重視,分级负责。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相关部门按职能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紧密协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合情合理,依法处置。面对遭受伤病折磨的学生或者是痛失子女的父母,再坚强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同情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面对的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但理智又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或家长的过分甚至无理要求,我们也不能一味迁就,因为我们还要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处置这类突发事件时,既要讲人情道理,更要讲法律,用法律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四是舆论引导,必不可少。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兴起,会加速突发事件的传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准确、客观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
参考文献:
[1]林海峰,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思考《中国人才》2010(22)
[2]毛娟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