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匠心品味《雪》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它既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也是一幅美妙绝伦的雪景图,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每当诵读它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
  《雪》这篇优美的文章,作者以生花的妙笔,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其中,“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作者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同冷酷的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样的美文,唯有多读,才能取其精华。
  一、 静心初读,体会意境
  这篇散文情景交融,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写暖国的雪,作者使用工笔手法;而写朔方的雪,则用写意手法。
  工笔以细腻、精确、详尽为特色,通过铺陈、渲染的笔触,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各个侧面,显示事物的特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写江南的雪,时而形容,时而比喻,时而写色彩,时而状形态,时而暗示香气,动静结合,虚实相间,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便是工笔手法的魅力。
  在写朔方的雪时,作者采用写意手法,运用粗笔集中勾画其“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特点,以及“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的动态。
  作者巧妙地将工笔手法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创设了一种迷人的艺术境界。文章通篇以描写为主,结尾则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几乎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样的意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读,才能读进去。
  二、 细心研读,探究手法
  “表现手法”往往是一篇文章得以成功的关键。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包括侧面描写、写景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象征、想象、联想、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都必须掌握这些表现手法,理解其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雪》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莫过于对比。在人们的印象中,雪大多是白茫茫的一片,因此,要想回忆某个地方的雪的特点,似乎很难。鲁迅在文中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对比着写,相互映衬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很温馨;而朔方的雪则是“孤独的”,但很顽强。这种鲜明的反差不仅对比出了南北之雪的差异,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特殊感受。
  对雪的描写如此出神入化,有赖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并加以大胆的想象。作者写江南的雪,实则表现了对一个美好世界的深深向往。他用自己的想象,用一幅奇绝瑰丽的自然图景和一幅孩童堆雪人的温情画面,充分表现了他向往的美好世界。这些手法的妙处,不细心研读,怎能体会到呢?
  三、 耐心诵读,品味语言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雪》中,鲁迅便是运用了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雪天的唯美画面,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既是一幅山水画,也是一段动人的旋律。
  这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刚柔并济。作者在描写江南的雪时,多用长句,词语色彩明丽;写朔方的雪,则多用短句,词语色调偏于冷暗。这样,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种雪的特点,自己的情感也蕴藏其中。“南方的雪”,是如此的“滋润美艳”,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全部寄托其中。而“朔方的雪”呢,它“旋转”“升腾”,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向世人展示自己,虽然孤独,但绝不妥协;虽然寂寞,但绝不颓丧。它俨然是“蓬勃地奋飞”于太空中的斗士,又像是旋转、升腾、闪烁于太空的挑战者。细细品味,默默咀嚼,我们不难发现,这清新明丽的语言中,不正蕴含着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么?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不愧是真勇士!当然,这种品格绝不是冷酷无情,只因那南方平和、恬静之雪的点缀,于是,刚柔并济中又反映出作者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世界的理想。
  四、 悉心仿读,内化吸收
  仿读,是在熟读的基础上,侧重于“仿”的训练。与“仿写”不同的是,仿读只要把应该仿写出的内容,读出来、说出来即可。阅读《雪》时,同学们不仅要耐心地“读”,还要细心地“摘”,更要用心去“仿”,这样,才能真正把其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比如“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我们不妨仿照这样的句式,以“春天的风儿”“秋天的落叶”“夏天的暴雨”为话题去说说、读读。
  学习《雪》这篇文章,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你的眼前也会“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他文献
寒香風吹下东碧,山虚水深人绝迹。  石壁矗天回千尺,梅花一枝和雪白。  和羹调鼎非救饥,置身高处犹待时。  冰心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  这是中国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为自己的作品《墨梅图》题写的题画诗。  《墨梅图》是他八十高龄时的作品。画中一笔焦墨勾勒出一株沧桑的老梅,运笔受篆刻影响,如写篆书一般将梅枝从左下角逆行向上。即将冲破画面的梅枝,在右上方呈现了180度的折转,笔势转而折
爸爸又去刘伯那里喝茶了。  刘伯的茶肆在一个深深的小巷里,但不知为什么,生意却很好。店内就是几张仿明黄花梨的桌子。傍晚,爸爸时常在这里与刘伯轻摇折扇,时而啜饮两口,如同两位儒雅的学者。  “爸,刘伯像一位学者。”我半开玩笑。  “回头带你去他的茶园,再好好想一想吧。”爸爸似乎答非所问。  春风又绿江南岸,我驻足在一大片一大片的茶园中,四周都是清清的茶香(茶树嫩叶的清香),采茶工人们背个篾筐,轻轻采
“图形的相似”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等图形的延续与深化,在中考数学试题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相似问题中都有哪些容易出现的错误吧.  一、 审题不清,忽视细节  例1 某市地图上有一块三角形草地,三边长分别为4 cm,5 cm,6 cm.已知这块三角形草地最短边的实际长度为80 m,求另外两条边的实际长度.  【错解】比例尺=图上
名师简介  徐姗,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  升格支点  我们在写作记叙文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所记之事不具体,所写之人不生动,所写内容单薄。因此,本次升格的重点是文章要写得“内容充实具体”,就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必须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首先,人物描写要立体化。不管是语言和动作描写,还是神态和心理刻画,都应该突
尊敬的瑞典文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为什么要写作?我想,对这个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人人都有自己先天的禀赋,有各自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当然,也有自己的缺点。当面对现实,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另外一种反应方式,另外一种交流方式。我们会给自己留下一定的距离、一定的时间去思考。  审视自己创作灵感来源的环境——这并不是简单的自我陶醉,而是希望能够更准确些——我能够清楚地看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如图,已知AB、CD是⊙O的两条直径,∠ABC=28°,那么∠BAD=( ).  A. 28° B. 42° C. 56° D. 84°  2. 如图,AB为⊙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E,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CE=DE B. 弧BC=弧BD C. ∠BAC=∠BAD D. AC>AD  3. 在同圆中,下列四个命题:(1) 圆心
念初中时,学校离家比较远,需要经过两条大河和一大片田地,因此,父亲每天很早就和我一道起来,骑自行车送我上学。  通常,天还没亮透我们就从家里出发了。路上,有时我会抓紧时间靠在父亲的背上再睡一会儿;有时则是一边匆忙地啃着饭团,一边背着英语单词。父亲骑得不快。虽然极少会迟到,但我总觉得上学的路上,时间是那样漫长。  初三那年,我终于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我不愿意再要父亲接送了。每次推车出门,母亲都
“鲜衣怒马少年时”,青春年少,绿色葱茏,少年意气风发,踏上征途。  青春,就是敢于挑战自我  我向来羞涩,却被委以重任——在全校同学面前演讲。我攥着那张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稿,耳朵通红。台下,几百双眼睛仿佛要把我盯出洞来。我深吸一口气:别怕别怕,面前都是西瓜。演讲完毕,掌声雷动。抬手一看,全是汗漬。我扬唇一笑。  青春的绿色是勇气,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青春,就是不惧雨雪风霜  “你看看,
升格支点  语言的运用,是写作中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所谓文采,是指语言富有表现力,能给人以美感。无论是优美隽永、汪洋恣肆,还是清新淡雅、凝练质朴,抑或是幽默诙谐、意味深长,都是有文采的表现。讲究文采,是在语句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等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对作文语言提出的更高要求。同学们在写作时,应根据写景、状物、记人、叙事、抒情、
窗外,残阳如血。  屋中,我与父亲对面而坐,摆开棋局。我们分享心境,分享两个时代的理想与拼搏。没有言语。但收获的哲理早已为成长添一抺亮色。  驱车跳马沉炮,我无情地攻打父亲的城池,而父亲只是一味苦心孤诣地防守,缓缓调兵遣将,不紧不慢,从容淡然。这是怯弱与逃避吗?为什么不连攻?父亲,可否将你的想法与疑惑和我分享?  但不能。战场上,唯一的目标就是胜利。我紧咬牙,驱车换炮,殊不知后方早已空虚。悄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