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语用能力基础奠定的关键期。而在现实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重点关注课文内容、思想表达,忽视了对内容表达方式的思考,容易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口头表达能力低下。本文特从学生课文文本与教师教学内容这两方面入手,结合年龄特点,为提高低年级学生语用能力,提出一些粗见。
一、因材施教,日积月累
1.拼音教学
一年级拼音教学有其固有的教学环节。其中,看图引出新知对低年级教师来说是训练学生细心有序观察,学会有条理、正确表达自己所见的重要环节。在看图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见到了什么,或者引领学生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方式将事情表述清楚。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学生写话能有序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识字教学
识字这一本文形式的出现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识字量。识字写字教学对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在教学识字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句子练习。起初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在本课识字中喜欢的词语,运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场景。等到学生对词语的把握程度较高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词汇的运用量,尽量多地使用识字文本中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连句成段,最后连段成篇。这样的句式训练一方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使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语用兴趣的科学做法。例如下面的一篇小短文就包含了二年级上册《识字1》里的所有词语。
金秋十月,水乡一片迷人景象。荷塘里菱藕飘香,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迎风飘荡。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渺渺,一只只归舟在动听的渔歌中向我们驶来。
像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等等都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的内容,把这些词语写成一段话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方式,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新学的词语描述一些情景,由浅入深地掌握事情或者情境描述的技巧。
3.古诗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是很难的。短短几句诗要深入理解它的意思,并且去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那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因为诗句困难就生硬地逐句去直译诗句的含义并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不了,更是在学生古诗启蒙时就打击了他们的自信与兴趣。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字义。当然,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插图的方式,联系插图找出诗中表示物体的名词。比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古诗中包含了哪些名词。学生不难看出“日”“黄河”“楼”。至此,教师再往下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看到了怎样的“日”,怎样的“黄河”,怎样的“楼”……一步步让学生把话说出来,说出他们看到的,甚至是没有看到的。在理解了现实情况之下的合理想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根据的创新的开始。这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在古诗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拓展开来,不仅要通大意,更要展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古诗的意思、发挥想象根据诗意编故事,都可以运用到现实的古诗教学中来。
4.课文教学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二年级的课文中大多都是童话故事。比如《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小鹰学飞》等等,这些有趣的故事为学生带来了乐趣。那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童话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呢?首先,可以回归文本,感情朗读。让学生将自己代入课文中的角色,揣摩人的心理活动、面部神态、语气等。让他们通过人物代入去理解人物情感,明白事理。其次,体味语言技巧。文本中值得推敲商榷的东西很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同时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最后,拓展训练,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优秀的幻想家,他们小脑袋里的古怪想法千千万万,作为教师,就是他们思想启迪的金钥匙。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一说故事的新结局,也可以写一写。比如《狐狸和乌鸦》,就有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肉被骗走以后》,学生们积极思考,写出的结局多种多样,这无疑是他们语用能力提升的表现。
二、直击练点,深入浅出
教师在教学时,要先将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融会贯通,找出重点难点、语用训练的关键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1.深练字词浅内容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然而,字词与阅读不可分开进行,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运用是今后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更是引导学生们顺利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石。
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字词时,首先要让他们记住字形、字音,再理解字词的含义。这里所谓的理解,旨在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易于理解呢?这就要求教师简化教学内容,抓住和选择有语用训练点的字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将字词带入生活的情境,去品味字词之意。
2.深练句式浅理解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浅显易懂,有很多童话故事,还有富有节奏的儿歌、现代儿童诗。这些内容的句子句型简短,朗朗上口,学生不用深想就能理解。且课文内容这么富有童真童趣,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有积极性。二年级上册中就有一篇《乡下学生》,全文用儿童诗的形式描写了农村学生的快乐生活,读来清新舒畅,是一篇学生喜学的诗文。下面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该文句式做语用训练的片段。
师:乡下孩子的生活真令人向往,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来到乡下,你们想做些什么呢?
生:捉虫子,钓鱼,赶小鸡。
师:做乡下孩子真开心,捉了虫子、割了青草、采了野花做什么呢?我们也来做个小诗人,学着课文说说看。(出示句子)
(生分组讨论)
捉几条小虫:乐坏了公鸡,填饱了鸭肚;
割一篮青草:喂饱了小羊,养肥了白兔;
采一束野花:送给亲爱的老师(爸爸妈妈、好伙伴、爷爷奶奶)。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真了不起。不用课文中的句式,自己想的也可以。谁能把这几句连起来说一说,让它成为完整的一段诗?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让孩子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式,并且利用这个句式对孩子进行语用训练。再通过孩子自己的想象,将事物之间的关联表述清楚,公鸡鸭子吃小虫、小羊白兔吃青草等,这就侧重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语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了。
总之,“语用”二字贵在“用”。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引导学生去学习教材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得。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一、因材施教,日积月累
1.拼音教学
一年级拼音教学有其固有的教学环节。其中,看图引出新知对低年级教师来说是训练学生细心有序观察,学会有条理、正确表达自己所见的重要环节。在看图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见到了什么,或者引领学生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方式将事情表述清楚。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学生写话能有序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识字教学
识字这一本文形式的出现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识字量。识字写字教学对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在教学识字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句子练习。起初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在本课识字中喜欢的词语,运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场景。等到学生对词语的把握程度较高后,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词汇的运用量,尽量多地使用识字文本中的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连句成段,最后连段成篇。这样的句式训练一方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使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语用兴趣的科学做法。例如下面的一篇小短文就包含了二年级上册《识字1》里的所有词语。
金秋十月,水乡一片迷人景象。荷塘里菱藕飘香,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迎风飘荡。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渺渺,一只只归舟在动听的渔歌中向我们驶来。
像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等等都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的内容,把这些词语写成一段话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方式,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新学的词语描述一些情景,由浅入深地掌握事情或者情境描述的技巧。
3.古诗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是很难的。短短几句诗要深入理解它的意思,并且去体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那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因为诗句困难就生硬地逐句去直译诗句的含义并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不了,更是在学生古诗启蒙时就打击了他们的自信与兴趣。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字义。当然,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插图的方式,联系插图找出诗中表示物体的名词。比如在学习《登鹳雀楼》时,让学生看着插图说一说古诗中包含了哪些名词。学生不难看出“日”“黄河”“楼”。至此,教师再往下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看到了怎样的“日”,怎样的“黄河”,怎样的“楼”……一步步让学生把话说出来,说出他们看到的,甚至是没有看到的。在理解了现实情况之下的合理想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根据的创新的开始。这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在古诗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拓展开来,不仅要通大意,更要展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古诗的意思、发挥想象根据诗意编故事,都可以运用到现实的古诗教学中来。
4.课文教学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二年级的课文中大多都是童话故事。比如《狼和小羊》《乌鸦喝水》《小鹰学飞》等等,这些有趣的故事为学生带来了乐趣。那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童话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呢?首先,可以回归文本,感情朗读。让学生将自己代入课文中的角色,揣摩人的心理活动、面部神态、语气等。让他们通过人物代入去理解人物情感,明白事理。其次,体味语言技巧。文本中值得推敲商榷的东西很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同时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最后,拓展训练,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优秀的幻想家,他们小脑袋里的古怪想法千千万万,作为教师,就是他们思想启迪的金钥匙。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一说故事的新结局,也可以写一写。比如《狐狸和乌鸦》,就有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肉被骗走以后》,学生们积极思考,写出的结局多种多样,这无疑是他们语用能力提升的表现。
二、直击练点,深入浅出
教师在教学时,要先将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融会贯通,找出重点难点、语用训练的关键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1.深练字词浅内容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然而,字词与阅读不可分开进行,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与运用是今后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更是引导学生们顺利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石。
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字词时,首先要让他们记住字形、字音,再理解字词的含义。这里所谓的理解,旨在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易于理解呢?这就要求教师简化教学内容,抓住和选择有语用训练点的字词,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将字词带入生活的情境,去品味字词之意。
2.深练句式浅理解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浅显易懂,有很多童话故事,还有富有节奏的儿歌、现代儿童诗。这些内容的句子句型简短,朗朗上口,学生不用深想就能理解。且课文内容这么富有童真童趣,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有积极性。二年级上册中就有一篇《乡下学生》,全文用儿童诗的形式描写了农村学生的快乐生活,读来清新舒畅,是一篇学生喜学的诗文。下面是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该文句式做语用训练的片段。
师:乡下孩子的生活真令人向往,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来到乡下,你们想做些什么呢?
生:捉虫子,钓鱼,赶小鸡。
师:做乡下孩子真开心,捉了虫子、割了青草、采了野花做什么呢?我们也来做个小诗人,学着课文说说看。(出示句子)
(生分组讨论)
捉几条小虫:乐坏了公鸡,填饱了鸭肚;
割一篮青草:喂饱了小羊,养肥了白兔;
采一束野花:送给亲爱的老师(爸爸妈妈、好伙伴、爷爷奶奶)。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真了不起。不用课文中的句式,自己想的也可以。谁能把这几句连起来说一说,让它成为完整的一段诗?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让孩子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式,并且利用这个句式对孩子进行语用训练。再通过孩子自己的想象,将事物之间的关联表述清楚,公鸡鸭子吃小虫、小羊白兔吃青草等,这就侧重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语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了。
总之,“语用”二字贵在“用”。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引导学生去学习教材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得。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