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 角色转换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创设情境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化学教学十五载,饱尝化学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象是助产婆,她并不是婴儿的缔造者,而是帮助产妇将体内的胎儿分娩出来的人。知识客观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并不是要将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层层推进的假设、反思、验证,将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知识发掘出来。例如:在讲《氢气实验室制法》时,把学生分成组,让每组学生根据H2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要求,自己选择符合要求的仪器,连接成一套完整装置,自行检验制取,再进行交流,最后总结导同。在选择仪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多角度进行 思考,然后选择成功的组装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自己总结、解说。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小组虽然制出了氢气,但好多装置还在继续反应,就这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解决。通过师生交流,最后推出了能控制反应随时可以发生停止的启普发生器。虽然有了启普发生器,很多学生还在心里对自己的装置不能释怀,就把余下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尝试把自己的装置进行改进,达到和启普发生器相同的功效,学生反应非常强烈,跃跃欲试,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大家都能对自己的装置进行有效的改进,在师生共研共创、互联互中这一节课成功的结束了。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学生的学习,即是认识性学习,也是情感性的学习。教师冷漠、刻板的语言,压抑沉闷的课堂气氛,都会影响到师生产生互动的激情,有些学生不愿甚至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教师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鼓励性的话语,“很好”、“你真棒”、“很有创意”……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失时机的幽默,机智的应变,热情洋溢、丰富形象语言表达、得体恰当的手势,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有些学生受现象的感染,注意力不够集中,非常活跃,就把这些活跃的同学比喻成氧气,像氧气一样活跃,而把那些不愿思考问题的学生比喻氮气,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维的火花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被点燃。
四、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
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在学生亲历的实践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制定活动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组织,反思,评价,总结,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在讲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时,主要强调用含碳酸根离子的碳酸钙和含氢离子的稀盐酸来制取,在分析其原理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稀盐酸能否被稀H2SO4代替,碳酸钠能否代替大理石?学生会做出各种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时教师在设计思路上给以适时的引导,通过分析实验结论让学生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质量,也使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丰富、完善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体现了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发展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朝润;浅谈化学入门教学[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2]钱晨岚;;以化学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教学实践[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3]刘亚娟;;关于思维导图促进英语词汇学习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朱云娟;;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的角色扮演[J];成才之路;2009年17期
[5]孙建新;论高中新课程下的化学史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牛丽琴;李政;;课堂教学质量较差教师相关特征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关键词: 角色转换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创设情境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化学教学十五载,饱尝化学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象是助产婆,她并不是婴儿的缔造者,而是帮助产妇将体内的胎儿分娩出来的人。知识客观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并不是要将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层层推进的假设、反思、验证,将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知识发掘出来。例如:在讲《氢气实验室制法》时,把学生分成组,让每组学生根据H2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要求,自己选择符合要求的仪器,连接成一套完整装置,自行检验制取,再进行交流,最后总结导同。在选择仪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多角度进行 思考,然后选择成功的组装打在屏幕上,让学生自己总结、解说。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小组虽然制出了氢气,但好多装置还在继续反应,就这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解决。通过师生交流,最后推出了能控制反应随时可以发生停止的启普发生器。虽然有了启普发生器,很多学生还在心里对自己的装置不能释怀,就把余下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尝试把自己的装置进行改进,达到和启普发生器相同的功效,学生反应非常强烈,跃跃欲试,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大家都能对自己的装置进行有效的改进,在师生共研共创、互联互中这一节课成功的结束了。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学生的学习,即是认识性学习,也是情感性的学习。教师冷漠、刻板的语言,压抑沉闷的课堂气氛,都会影响到师生产生互动的激情,有些学生不愿甚至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教师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态度、鼓励性的话语,“很好”、“你真棒”、“很有创意”……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失时机的幽默,机智的应变,热情洋溢、丰富形象语言表达、得体恰当的手势,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有些学生受现象的感染,注意力不够集中,非常活跃,就把这些活跃的同学比喻成氧气,像氧气一样活跃,而把那些不愿思考问题的学生比喻氮气,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维的火花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被点燃。
四、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
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在学生亲历的实践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制定活动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组织,反思,评价,总结,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在讲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时,主要强调用含碳酸根离子的碳酸钙和含氢离子的稀盐酸来制取,在分析其原理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稀盐酸能否被稀H2SO4代替,碳酸钠能否代替大理石?学生会做出各种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此时教师在设计思路上给以适时的引导,通过分析实验结论让学生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质量,也使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丰富、完善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体现了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发展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朝润;浅谈化学入门教学[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2]钱晨岚;;以化学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教学实践[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3]刘亚娟;;关于思维导图促进英语词汇学习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朱云娟;;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的角色扮演[J];成才之路;2009年17期
[5]孙建新;论高中新课程下的化学史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牛丽琴;李政;;课堂教学质量较差教师相关特征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