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及实施途径是目前教育界特别是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热点。
一、优化专业设置,突出高职特色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学校应以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关注劳动力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愿意接受的,并能为其就业、生存和发展带来活力的专业和课程。在开办专业的选择上,要与高职教育的特性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为劳动者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除了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外,还有必要着眼长远,形成体现学校和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开发应从单一的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
2.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3.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高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一般是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其次,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4.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相对于传统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的,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体现就业方向特征的。
5.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开放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其教学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以及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
三、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其关键是要探索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但是,“订单式”培养不能过于强调或过早地让学生顶岗实习甚至变相就业,否则会导致学生知识和技能都不扎实,职业变换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欠缺,因此学校在实施时必须慎重。
四、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应在锁定“两高”(比本科生动手能力高、比中专生知识能力高)的基础上推行“双证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同时,学校要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行业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与到鉴定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五、探索弹性学制,推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根据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是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和学生多种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弹性学制的要点是:放宽招生与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可能。
六、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从事某项事业或商务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是关系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指導并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的工作,而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有序的教育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彻“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原则。全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从招生宣传到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课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系统讲授,并纳入学校的整个教学计划当中,保证就业指导的严肃性、系统性、有序性,确保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个性化就是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发展潜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主要通过开展就业咨询的方式来进行;网络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这一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
一、优化专业设置,突出高职特色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学校应以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关注劳动力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愿意接受的,并能为其就业、生存和发展带来活力的专业和课程。在开办专业的选择上,要与高职教育的特性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为劳动者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除了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外,还有必要着眼长远,形成体现学校和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开发应从单一的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
2.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3.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高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一般是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其次,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4.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相对于传统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的,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体现就业方向特征的。
5.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开放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其教学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以及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
三、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其关键是要探索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但是,“订单式”培养不能过于强调或过早地让学生顶岗实习甚至变相就业,否则会导致学生知识和技能都不扎实,职业变换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欠缺,因此学校在实施时必须慎重。
四、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应在锁定“两高”(比本科生动手能力高、比中专生知识能力高)的基础上推行“双证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还可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同时,学校要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行业部门合作,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与到鉴定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五、探索弹性学制,推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根据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是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和学生多种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弹性学制的要点是:放宽招生与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可能。
六、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从事某项事业或商务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是关系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指導并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的工作,而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有序的教育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彻“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原则。全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从招生宣传到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课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系统讲授,并纳入学校的整个教学计划当中,保证就业指导的严肃性、系统性、有序性,确保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个性化就是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发展潜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主要通过开展就业咨询的方式来进行;网络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这一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