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班:
我:“小朋友们,下节课体育课换成了数学,明天的数学课上体育!”
小朋友:“耶!又可以上数学课,我觉得数学好有趣哦,我好喜欢上数学课!”
B班:
我:小朋友们,下节课美术和明天的数学换了一下,美术课上数学哦!
小朋友:又上数学,好烦哦,我讨厌数学!
小朋友2:“我也是,不想上数学了”
小朋友3举手:“许老师,他说上数学好烦,他讨厌数学。”
我没忍住笑出了声问:“为什么讨厌数学?”
小朋友:“因为今天已经上了两节课数学了,我觉得好累哦。”
和朋友们分享了这个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班有着不同反馈的小故事。朋友们都说A班的小朋友傻得可爱,B班的小朋友都有着高情商。我其实内心早就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我就反问朋友:“你们认为B班的小朋友真的是情商高吗?这样真的好吗?你们不觉得孩子这样的反应很不真实吗?他们这样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真的活得快乐吗?”
朋友:“你就对自己的课这么不自信?也有可能你的课确实很吸引孩子呢?”
我:“不会的,前面两节课都是做的练习,题量不是特别多,但是每道题都不简单,孩子们总是犯各种小毛病,很多同學反复改都有问题,我都觉得自己烦了”
朋友:“现在这个社会不就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我沉默了。
网上有一热搜词--讨好型人格。孩子讨好型人格的体现是:不管什么事,他第一时间考虑别人的感受,一味地迎合别人,毫无底线地退步,相比懂得说“不”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孩子往往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让身边的人不高兴,如果身边的人不开心了,他会觉得是自己造成的,说得好听是会“察言观色为”,而实际上就是不自信,不接纳自己,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履薄冰。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大多父母不在身边,生长在单亲家庭或者成长过程中缺少无条件的爱。单亲家庭就不说了,孩子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抛弃,这样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为什么会有原生家庭健全的孩子也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呢?那是因为这种孩子在原生家庭里面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他们必须达到父母的某种期望值,或是完成父母所设定的目标,才能够拥有父母的爱,反之,便会被呵斥或者讽刺。这样孩子为了让父母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就会变着花样地去迎合父母,去讨父母开心,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毫无底线地迎合别人,自我设定心里障碍,觉得对别人说“不”就会得罪别人。这样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真实想法,遗失自我地活着真的会很累。
家庭教育是导致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之一,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们没办法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就只能在学校教育发挥自己的用武之地。一年之前我还不是班主任,对于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成长,我参与得不多,关注重点也就放在了孩子的学科知识掌握上。但是今年成为班主任,有幸认识了这么一群6岁的小可爱,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尤其是在孩子的德育方面。我希望孩子们是内心充满阳光和爱的,阳光和爱会使内心变得足够的强大。我坚信提升成绩是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当发现孩子出现“讨好型人格”的端倪是,我们就应该要注意了,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把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引导。譬如,当孩子们说:“哇,又是数学课,我好喜欢数学”时,我表现出了开心,还大肆赞扬了他们,表扬他们爱学习,或者那些说不想再上数学课的同学,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说教,并狠狠地批评了他们。我的这两种反应都会导致一部分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为了讨好老师,“明目张胆”地说着谎。因为作为老师,我们从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就能判断出这个孩子是否真的喜欢数学。当这些同学说着“善意的谎言”时,我们还用笑容为他“助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呢?
当我说“下节课数学”时,小王同学走到我面前。带着撒娇和失落的语气抱怨“我不喜欢数学课,不想上数学”。这时候我没有选择数落他,而是带着微笑询问着为什么?我这种反应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觉得这样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而是这个孩子萌萌的,很天真,很可爱,就想逗一逗他。可是当他说出原因后,结合他说的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说:“数学要写好多,而且都好难,”我想了想,前面连续两节课都在做解决问题一类题,虽然只有一页,但是这一页的题量很大,一个答,就要写上很多字,况且他们才刚刚接触“解决问题”这一类题型的格式,计算也刚刚起步,会写的字也不多,好多同学反复修改,经过多次订正才勉强过关。回过头想想,我都觉得很累了,孩子们不累才怪。也许换一个老师他会说:“我一个人改你们这么多人的作业都没有喊累,你们还说累,真不知道感恩”。我小时候就遇到过,以至于后来就变成了同学们私下抱怨。在听了小王同学的“抱怨”后,我反思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于是在上课铃声响起时,我拿出了故事书,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讲故事。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教室里顿时欢呼雀跃。所以,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时,我们不妨耐心倾听并细品!
2. 教会孩子懂得拒绝和接受别人的拒绝
一天中午,班上的一名轻度脑瘫的孩子(快乐的小脚丫),他委屈地告诉我,班上的一个小朋友不和他玩。我没有立即责备小脚丫口中的“同学”,而是问清楚原因,并告诉小脚丫,我们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拒绝,因为别人有权利拒绝,当遇到这样的事时,我们可以去找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如果大家都有玩伴,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安静下来,到教室的图书角看看书或者画一会儿画。因为据我了解班上的小朋友平时并不排斥小脚丫,都很照顾他。小朋友们的拒绝和他一起玩是因为他们的游戏已经“满员”了。拒绝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拒绝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
愿我们遇见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能够做真实自己的童年。愿大家能够用童年来治愈一生,而不是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我:“小朋友们,下节课体育课换成了数学,明天的数学课上体育!”
小朋友:“耶!又可以上数学课,我觉得数学好有趣哦,我好喜欢上数学课!”
B班:
我:小朋友们,下节课美术和明天的数学换了一下,美术课上数学哦!
小朋友:又上数学,好烦哦,我讨厌数学!
小朋友2:“我也是,不想上数学了”
小朋友3举手:“许老师,他说上数学好烦,他讨厌数学。”
我没忍住笑出了声问:“为什么讨厌数学?”
小朋友:“因为今天已经上了两节课数学了,我觉得好累哦。”
和朋友们分享了这个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班有着不同反馈的小故事。朋友们都说A班的小朋友傻得可爱,B班的小朋友都有着高情商。我其实内心早就有了自己的思考,于是我就反问朋友:“你们认为B班的小朋友真的是情商高吗?这样真的好吗?你们不觉得孩子这样的反应很不真实吗?他们这样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真的活得快乐吗?”
朋友:“你就对自己的课这么不自信?也有可能你的课确实很吸引孩子呢?”
我:“不会的,前面两节课都是做的练习,题量不是特别多,但是每道题都不简单,孩子们总是犯各种小毛病,很多同學反复改都有问题,我都觉得自己烦了”
朋友:“现在这个社会不就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我沉默了。
网上有一热搜词--讨好型人格。孩子讨好型人格的体现是:不管什么事,他第一时间考虑别人的感受,一味地迎合别人,毫无底线地退步,相比懂得说“不”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孩子往往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让身边的人不高兴,如果身边的人不开心了,他会觉得是自己造成的,说得好听是会“察言观色为”,而实际上就是不自信,不接纳自己,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履薄冰。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大多父母不在身边,生长在单亲家庭或者成长过程中缺少无条件的爱。单亲家庭就不说了,孩子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抛弃,这样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为什么会有原生家庭健全的孩子也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呢?那是因为这种孩子在原生家庭里面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他们必须达到父母的某种期望值,或是完成父母所设定的目标,才能够拥有父母的爱,反之,便会被呵斥或者讽刺。这样孩子为了让父母给予自己更多的爱,就会变着花样地去迎合父母,去讨父母开心,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毫无底线地迎合别人,自我设定心里障碍,觉得对别人说“不”就会得罪别人。这样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真实想法,遗失自我地活着真的会很累。
家庭教育是导致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之一,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们没办法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就只能在学校教育发挥自己的用武之地。一年之前我还不是班主任,对于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成长,我参与得不多,关注重点也就放在了孩子的学科知识掌握上。但是今年成为班主任,有幸认识了这么一群6岁的小可爱,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尤其是在孩子的德育方面。我希望孩子们是内心充满阳光和爱的,阳光和爱会使内心变得足够的强大。我坚信提升成绩是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当发现孩子出现“讨好型人格”的端倪是,我们就应该要注意了,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把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引导。譬如,当孩子们说:“哇,又是数学课,我好喜欢数学”时,我表现出了开心,还大肆赞扬了他们,表扬他们爱学习,或者那些说不想再上数学课的同学,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说教,并狠狠地批评了他们。我的这两种反应都会导致一部分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为了讨好老师,“明目张胆”地说着谎。因为作为老师,我们从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就能判断出这个孩子是否真的喜欢数学。当这些同学说着“善意的谎言”时,我们还用笑容为他“助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孩子,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呢?
-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当我说“下节课数学”时,小王同学走到我面前。带着撒娇和失落的语气抱怨“我不喜欢数学课,不想上数学”。这时候我没有选择数落他,而是带着微笑询问着为什么?我这种反应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觉得这样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而是这个孩子萌萌的,很天真,很可爱,就想逗一逗他。可是当他说出原因后,结合他说的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说:“数学要写好多,而且都好难,”我想了想,前面连续两节课都在做解决问题一类题,虽然只有一页,但是这一页的题量很大,一个答,就要写上很多字,况且他们才刚刚接触“解决问题”这一类题型的格式,计算也刚刚起步,会写的字也不多,好多同学反复修改,经过多次订正才勉强过关。回过头想想,我都觉得很累了,孩子们不累才怪。也许换一个老师他会说:“我一个人改你们这么多人的作业都没有喊累,你们还说累,真不知道感恩”。我小时候就遇到过,以至于后来就变成了同学们私下抱怨。在听了小王同学的“抱怨”后,我反思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于是在上课铃声响起时,我拿出了故事书,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讲故事。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教室里顿时欢呼雀跃。所以,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时,我们不妨耐心倾听并细品!
2. 教会孩子懂得拒绝和接受别人的拒绝
一天中午,班上的一名轻度脑瘫的孩子(快乐的小脚丫),他委屈地告诉我,班上的一个小朋友不和他玩。我没有立即责备小脚丫口中的“同学”,而是问清楚原因,并告诉小脚丫,我们要学会接受别人的拒绝,因为别人有权利拒绝,当遇到这样的事时,我们可以去找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如果大家都有玩伴,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安静下来,到教室的图书角看看书或者画一会儿画。因为据我了解班上的小朋友平时并不排斥小脚丫,都很照顾他。小朋友们的拒绝和他一起玩是因为他们的游戏已经“满员”了。拒绝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拒绝是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
愿我们遇见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能够做真实自己的童年。愿大家能够用童年来治愈一生,而不是用一生来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