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接受初老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a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一夜间,我的记忆力开始减退,丢三落四、犯糊涂、脑子反应慢,各种症状接踵而至。买房交钱,一张四万的存折差三天就到期,硬是取出来,损失了一千多元利息。在银行拿到钱的一瞬间,灵光突现:“明明信用卡就可以透支五万呀,怎么忘了个精光?”
  心还年轻,身体却不听使唤地奔着老龄走去。真是苦恼啊!“我不会60岁就得老年痴呆吧?这么早记忆力就衰退了。”我担忧地望着老公。他大笑:“那我就让你拖一遍地,再拖一遍地,反正你也记不住……”
  想骗我干活,不让你阴谋得逞。我训练记忆力,生活节奏慢下来。
  于是,每天看書写字。听我娘说,她四十多岁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记忆力减退,后来天天训练就好了。我天天背诵摘抄的句子也算是训练吧。至于生活节奏,不奔忙了。每晚散步、走路,到公园转悠一小时。林荫蔽日、花团锦簇,看着就赏心悦目。再跟着他人跳跳广场舞,随音乐摇摆,烦恼飞逝,别有洞天。
  既然初老显现,就坦然接受吧,不妨也学学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体验一下慢生活。穿平底鞋,看保健知识,注重饮食,遥控历史人文记录电视节目,少喧嚣,多宁静。
  还真是小有成效。脱了高跟鞋,折磨我走路十几年的脚垫(脚底板的硬茧)柔软不疼了。每天吃水果,一日三餐注重营养搭配,不乱吃不健康的食物,让我二十多年的便秘不治而愈。每晚看央视国际频道的“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对祖国大好河山生出悠悠向往,进而爱上旅游。每个周末都拉着老公,背上单反相机,到公园绿地或周边景点磨炼技艺,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真是好时光。
  “糟糕!我的记忆好像坏掉了,是更年期要来了吗?”一天,比我大一岁的女友来电感叹。
  “没事,像我一样注意调整,提前过一下老年生活,也别有一番天地。心态平和,心灵宁静,挺好的,生活品质绝对能提高。”我以自身经历安慰女友。
  初老这件事,摊上了就坦然吧。把心放下,从容面对,才能安然渡过危机。
其他文献
1949年以后,父亲一人到了海峡那一边,把母亲和年龄最小的三个子女一起留在南京武夷路22号那栋空空洞洞的大楼房里。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后,一夜之间,母亲由一位受人尊敬的夫人变成了反动官僚的家属,成了人人都以怀疑甚至敌视的眼光望着的“不可接触的人”。这是历史巨变必然带来的个人命运和地位的变化。  母亲以惊人的决断与毅力迅速地适应了这种变化。她主动上缴了留在身边的父亲的“反动证件”,以及一切可以让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部队,我们的文化干事因为长得黑,大家都叫他杜黑子。杜黑子能干,那个时候的文化干事,实际上是部队一切大型活动的组织者。部队的每一项集会井井有条,繁复有序,和杜干事的调度当然分不开。人们调笑他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迎来送往,布置会场;首长讲话,带头鼓掌”。偏偏杜黑子的老婆是农村妇女,两人没话说。杜黑子很快结识了唐山市的一个女大学生,两人书来信往,不久成了相好。文化人交好,免不了
1977年10月的一个下午,工友沈找到我,很激动地问我有没有看过当天的《文汇报》。我说没有,反问他是否说要涨工资了。工友沈批评我目光短浅,然后宣布说可以考大学了。工友沈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激动,可是他却发现我反应平淡。他并没有气馁,只是一个劲地怂恿我,他说已经动员了好几个人,人多热闹,考不上也不丢脸。我说,你疯了,咱们69届初中毕业生,拿什么去考,还是批判“四人帮”吧。最终我还是被工友沈说服了,
那是20世纪40年代,长期的战火,让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许多人背井离乡。他就是其中一个。那时,他才16岁,父母在做完馒头后,就被突如其来的炮弹炸死了。他身上除了父母留下的十个馒头外,别无他物。  路过一个村子,他发现一个女子昏倒在水井旁,是饿昏的。于是,他立即从怀里拿出一个馒头。女子吃饱后,他又拿出一个袋子,把剩下的馒头分了五个出去。分开时,女子拉着他的手说,如果战争结束,你还活着,请来找
1977年年底,我由甘肃兰州调到河北石家庄省银行工作。我一直做会计,厌倦了斗来斗去的政治,还想搞老本行。政治处却把我截留了,让我参加清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各单位都成立相应的办公室,有的干脆叫“摘帽办”,我又到“摘帽办”为“右派”摘帽子。  我初到石家庄,两眼一抹黑,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无所知。“摘帽办”领导让我把某人的恶毒言论整理出来,我仔细翻阅某人的“右派”言论,都很一般,就说没什么恶毒言论。
许多人从电影中、歌曲中看到或听到过那个时代有关“小芳”的故事,但实际生活也许并没那么浪漫,“小芳”只是部分地区的个别现象。  也许是太贫困的原因,在延安时,山沟沟里的许多男子都打了一辈子的光棍,能找到对象并娶媳妇的大多是家境较好的。沟里的姑娘则只要有可能就会嫁到一个沟外的好地方、好人家中。能与我们一同下地干活的年轻姑娘中,只有一个地主儿子的童养媳,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同龄的女青年了。连配对安排的女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