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电影中的武侠文化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著有《游侠列传》。当电影传到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武侠故事相结合后,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电影。
  一、武侠文化的内涵
  武侠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平民的一种伦理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游侠”形象,“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在过去法制不健全的社会,人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无法得到保护,自然将获得公平正义的希望放在了抱打不平、为民请命的侠客身上。
  侠义精神是武侠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平民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化的产物。人们在观看武侠电影的时候,心中自然也产生一个心灵的参照,即现实社会中的情态,反映在武侠社会中,观众随着剧中人物在人格上的逐层升华获得心理满足。正如在文学中陶渊明所代表的形象是古往今来无数士子心灵的家园,武侠世界也成了普通中国人短暂逃离现实的一个精神乐园。
  二、侠义观念
  在当代社会,武侠片是大众娱乐的中坚力量,然而,“武侠梦”并不仅仅是让人忘却现实的一个白日梦。较严肃的武侠作品中所传达的正义、气节、除暴安良、舍己为人等美德,都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导演徐克说:“武侠是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色彩,它贴近民间生活,所代表的侠义精神可以充分表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正义感精神。”没有“侠”的武侠只是一个空壳,可以说侠义观念是武侠电影的灵魂。
  三、武侠电影中的儒学基础
  1 侠与儒
  “侠”的思想最初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儒学是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武侠文化在不断发展中,自然与儒家文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侠与儒具有天然的共通性,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崇尚重义轻利,勇于牺牲自我,从而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在武侠电影中,侠士也多以儒家思想来规范自己。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与侠义精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忠、勇等思想,更是侠义的直接体现。
  2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的最高标准,是“为国为民”,在历史进程中,“侠”早已超出了最开始的范畴,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给出了侠士的最高准则,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正与儒家思想的“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不谋而合。侠义之道,也正在于勇敢用世,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儒即大侠,在儒家人物身上,也或多或少带有侠气。岳飞、文天祥、袁崇焕、梁启超,这些人都心怀报国之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大无畏的勇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家危难之际,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除了少数孤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武林”,武侠电影中的江湖,从来都是与国家、江山息息相关的。侠客们的爱恨情仇,多半与国仇家恨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以武功扶危济困,而且还要在国家遭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维护民族大义。为国为民,救民水火,已经被侠士们自觉地视为自身的义务和职责。
  四、武侠电影中的佛教伦理
  1 佛教文化对武侠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两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以来,与中原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以儒家为正统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汉化”。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哲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世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佛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兼容了儒、道等中国本土文化,这一过程即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武侠文化,也深受这种中国式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主张因果报应、普度众生,通过个人力量来实现对个人信念的解救和升华,这是中国武侠电影中普遍的一类题材。
  2 武侠电影中的佛教典型
  侠与佛,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但是其本质上有着相似之处。侠士们抱打不平、为普通大众争取利益的社会理想与佛门的“普度众生”不谋而合。武侠电影中塑造的侠客形象,他们无私忘我、义无反顾的精神,也是一种佛性。侠士们胸怀世人的崇高境界,暗合了佛教伦理。
  行侠仗义的根本在于恻隐之心、慈悲之心,没有佛性,则没有抱打不平的侠士。侠义的忘我,与佛经教义不谋而合。在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们往往妙悟佛法,慈悲为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武侠电影中,佛学一般承担着化解世间仇恨恩怨,劝恶从善、启发良知的作用。在黄飞鸿系列影片中,黄飞鸿是一个爱抱打不平的形象,他克己忍让,主张和平地解决问题,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不会动用武力出手伤人,对坏人也尽量地不去杀伤,而是尽力劝其改过向善,这些都暗合了佛教伦理。
  五、武侠电影中的道家渊源
  1 “万象为宾客”
  武侠电影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武侠片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在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之后,往往不是封王拜相,而是急流勇退,飘然远隐,潇洒地离开。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带着一股超凡脱俗、漠然出世的意味,这正是道家的境界。
  道家提倡清净无为,而武侠文化则突出了道家所特有的“万象为宾客”的境界。跟儒家的“兼济天下”不同,道家的人生目标是“独善其身”。虽然儒家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但不同的是,儒家讲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道家提倡“清净无为”,是对人生理想的曲线救助。
  武侠电影中的侠士形象,多是重义轻利,重视道义而轻视钱财名利,他们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从不追名逐利,这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真正的大侠,他们一般不轻易显露武功,施恩于人却不求回报,行侠仗义也不为扬名天下,只为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意志,保全自己的真性情,与道家的“贵真”如出一辙。
  2 归隐情结
  古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也有“千古文人隐士梦”之辞,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即“隐士”。中国人歌颂岳飞、文天祥、诸葛亮这样的儒家的典型人物,同时却也推崇许由、伯夷、叔齐、陶渊明这样的隐者。在武侠电影中,这样的“隐士”形象则更为普遍。他们清虚自守,圆融无碍,由于种种原因而隐迹风尘,深藏不露,表面上放浪形骸,而实际上内心却有着深刻的痛苦与悲愁。
  侠士们大多向往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在影片《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心地善良,却生性洒脱,豪放不羁,疾恶如仇,从不会墨守成规,他判断人物和事件的好坏完全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而不是以武林中的正邪与门派等世俗观念出发。他打动观众的正是这份“真”,正是他具有能够坚守自己的本真,不被世俗所侵染的情怀,最后才能笑傲江湖。而迷失自己本真的左冷禅、岳不群之流,最终结果只能是毁灭。这是道家清虚圆融、抱守本真的思想的深刻体现。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至今,一直继承了中国文化作品的“载道”传统,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9日中午12点,洛阳市汝阳县民政局楼下的4103260002体彩网点店主姬老板正准备吃午饭,迎来了体彩顶呱刮点石成金的忠粉小刘。小刘年龄30岁出头,却已是店里彩龄长达10年
<正>凡技击之道,以击倒对手为目的。各门武术,因其形式和内容而有差别。少摩拳的打法,以其技法上的独到之处,形成了一些打法的原则,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学习研究有着重要的
期刊
公路施工属于一次性工程项目,具有施工规模大,变动因素多,单位流动性强,行业竞争激烈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以项目管理为起点,以承包为纽带,以效益为根本,以质量为目标,搞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