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间的村民好像人人都会一两句英语。从田间穿过的时候,外国人喜欢用中文跟村民打招呼,而村民通常也会回应一句“hello”。更多的时候是你刚要开口,村民便知道你要去哪里,直接答一句:“右拐!”“往前直走。”手里的活丝毫没有放缓或停下的意思。
阳朔米粉
早上的西街非常安静,靠近码头一侧,多是外国人在吃早点,靠近蟠桃路一侧多是像我这样早起的中国人,只为了尝一下正宗的阳朔米粉。
阳朔人早上不喝粥,就吃米粉。
我本以为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到阳朔米粉,前一天晚上进店的时候才知道,阳朔米粉与桂林米粉有着很大差别,而且只有早上有售。桂林米粉喜用油和辣椒,是带汤的,而阳朔米粉是干拌的,清清爽爽。要的时候,是按两来算的,通常捞上二两就够了。切点卤肉,放点酸豆角和炒过的黄豆,仔细拌匀了再吃。
这种吃法有个好处,虽然拌在了一起,但是各种味道都很分明,能充分感受到食材本身的美味。卤肉的嚼劲,酸豆角的酸劲,以及炒黄豆的清香,让人嚼起来的时候满口生香,而与往日喝汤吃米线吃得满头大汗的情形完全不同。
不过您也别贪嘴,这米线吃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便可以歇一歇,去添一勺骨头汤,再撒点葱花,哧溜溜地把余下的放入胃中,既解了干嚼时的口干,还有助于消化。
在众多食客中,一个推着婴儿车的白人显得格外出众,他像模像样地吃着阳朔米粉,手里还拿了本画册,不慌不忙,不像是游客,倒像是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或许这种情形,也就我这个外来人才会觉得新鲜吧?
稍事休息后,我跨上租来的自行车,往十里画廊的方向骑去。我原以为这儿真有一个超级长的画廊,到了才知道它只是个比方,喻指沿线十里风景如画。这条路直通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沿线则有图腾古道、蝴蝶泉等景点,供喜欢南蛮文化的人在里面发思古之幽情。
到达工农桥之后,我取道阳朔胜境,直奔骥马。同其他乡村相比,骥马自有其过人之处,紧挨遇龙河,却没太多游客喧嚣,成为真正想隐入山林者的至爱。唐人称阳朔是“城郭并无二里大,人家都在万山中”,这景象在今天也只有在遇龙河沿岸还可以看到。我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拜会本地享誉多年的荷兰饭店。
对于许多阳朔人来说,遇龙河才是真正的母亲河。这条发源于邻县的河流,流经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5个乡镇,在县城东侧与漓江合流,共同滋润着下游的福利、普益两个乡镇。全县9个乡镇中,它就占了7个。两岸风光旖旎,人称小漓江,也是阳朔境内少有的仍然坚持用人工竹筏来漂流的河段。对漓江充满美好幻想的人,或许只有来这儿,才能找到水乡的温柔。
饭店里的WENDY
路旁村委会的牌子提醒我骥马已经到了。荷兰饭店在本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大人小孩都知道它在哪儿,所以它虽然藏身在山脚下,却并不难找。其实当街的地方便有一小块招牌,写着“Outside Inn”(家外客栈),可我实在很难把它和荷兰饭店联系起来。
接待我的Wendy(温蒂)毕业后便在朋友的介绍下来这儿工作,一晃5年过去了,她也实现了从一名厨房择菜工到饭店经理的华丽转身。听着她与客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原来连英语都不会讲的桂柳人。为了称呼起来方便,所有中国员工都会有一个英文名字,包括整天在厨房帮忙的阿姨。
“我刚来的时候,特别拘谨,见到客人的时候都不敢开口。虽然以前也学过一点英语,但大多时候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我们老板人很好的,但是有一天他终于生气了。他跟我说,Wendy,你一定要多说,不要怕说错,就怕你不说。”Wendy说起这段经历时,认为自己很幸运,“后来我发现,外国人通常都很好相处,他们不挑剔,人也很善良,你要是说错了,或者说不出来,他们一点儿都不着急,笑一笑,劝你慢慢来。”
Wendy转做服务员之后,学习英语的决心更大了。“我原来也想过去城里报个英语学习班,但终于没有去。一来是学费比较贵,半年就要3000多元,这笔钱对大城市的人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我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百块;二来是想到这里有这么多客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Wendy买了本英语辞典,白天客人出去玩的时候,她就埋头背单词。客人虽然大多能讲英语,但是来自不同国家,口音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正在学习英语的Wendy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更加注意区分它们的细微差别。客人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让她比别人更有机会了解到这个世界多元的一面。
据Wendy介绍,饭店的老板是荷兰人,但是常年不在店里,饭店有20多个房间,主要是双人房间和家庭房,因为来的客人通常是夫妻或情侣,有的还带着小孩。短的话住上三四天,长的待上一两个月的也有。“我们的客人中有的是外交官,有的在跨国公司上班,他们来这儿度假,觉得这里的山水很美,就想安安静静地待着。”
附近的村民对此习以为常,最洋气的与最土气的和谐共存,颇有唐宋时港口城市华人“与海中蕃夷、四方商贾杂居”的国际化特色。
店里也有白天不出去的外国游客,就坐在靠近山一侧的小院里看书,偶尔聊上几句,声音小得像是在窃窃私语,生怕被外人听了去。这跟西街酒吧中那种震耳欲聋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当然,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会吵吵嚷嚷,但国内很多场所的喧闹,有时连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吃不消。
我无意对中外游客的旅游方式做出评判,尽管我会去比较。很难因此说外国游客更懂得享受或理解生活的本质,因为内地游客对旅游的乐趣也自有理解。这就像你很难对一个刚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人说有钱未必幸福一样,虽然话很对,但不合时宜。可能恰是外国游客的这种度假方式,在向往热闹的国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对我们来说,乡间随处可见,何必一定要是阳朔?
“今年过年早,我们饭店也会提前放假,会有一个多月的假期。到时我们要出去痛痛快快地玩一场。”Wendy对即将到来的假期十分期待,已经去过一次北京的她还想再去。与Wendy的聊天是个很愉快的过程,不知不觉到了饭点。
旧县风光
在荷兰饭店吃过啤酒鸭之后,我继续剩余的骑行路程。可能是被问惯路了,本地村民往往在你刚开口的时候,一瞥你的行头,便知道你要去哪里,直接答一句:“右拐!”“往前直走!”如果正在田间农作的,手里的活丝毫没有放缓或停下的意思。
溯江而上,我来到了旧县。顾名思义,这里曾是县治所在。史料记载,唐朝武德年间,朝廷在此设立归义县,并改安乐水为归义河(也就是现在的遇龙河)。后来城址变迁,这里便成了旧县——北京的紫禁城不也因为皇帝迁出,而改叫故宫了吗?
韵华已远,古风犹存。以黎氏宗祠为代表的古村落见证了昔日的辉煌,许多门窗木雕美轮美奂,雕刻内容涵盖双龙戏珠、哪吒闹海、猴子偷桃等传统故事,类似马头墙的檐角上也是用精美的雕砖砌成。硕大的功名石,饰有龙头的泰山石敢当,鱼形的排水口,让整个村落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王者之气。
旁边一块刻着“抗日将领黎行恕”的纪念碑则提醒着游客,这儿也是英雄的故乡。据悉,黎行恕为民国时陆军中将军长,在台儿庄战役中任司令部副参谋长,立有战功,1944年获四等云麾(huī)勋章,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在海南岛接受日军投降。有意思的是,本地第一个开饭店、玩漂流的也是黎氏后人。当然,这些守着祖业与遇龙河的村民多少也会说点英语,有的还会几句法语和日语。
“说到真的会玩,还是外国人会玩。”一个村民说道。起初是几个外国人不知从哪弄来一条皮划艇,在遇龙河上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玩的人多了,便向渔民租船或者雇佣船夫划船。从中嗅到商机的村民索性一边捕鱼,一边做起了外国人的生意,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模样。
靠近骥马村的是朝阳码头,一些拖拉机拉着自行车或竹筏驶进驶出。这儿不比漓江两岸,游客相对少些,所以服务方面务求周到,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有的人想漂流一段,然后骑车走走。这车自然是不会再骑回来的,这便需要有人在下个路口或码头守着。
至于这里的竹筏为何是用拖拉车拉回上流,而不是像漓江那样由船夫自己开回去,主要是因为沿河有许多堤坝。这遇龙河水量虽小,落差却大,全线有近30个堤坝,竹筏经过时还会激起不少水花,所以此处的游客脚上都套了塑料鞋套。碰到水浅的,船工只好让游客下船,等他把船拖到下一段河面时才能继续前行。这里的竹筏通常只能坐2个人,而不像漓江沿岸的,可以最多坐4个。
我猜想,正是因为这里水浅,又有堤坝,才没有噼啪作响的机动船在此航行。这对游客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可别小看了地图上遇龙河到朝阳码头这小小一段,全程漂下来,也要两个多小时。若是从最上面的富春桥,漂到下游的工农桥,则非要五六个小时不可。
从仙渡桥到遇龙桥
在经过一个热闹的集镇和一段长长的村道之后,我碰到了此行的第三座桥——仙渡桥。此处又比下游安静了许多,许多竹筏却是自下游划上来,想必是这段河水流得比较缓,兼之又长,船工得以来回划行。看到许多人坐在船头欣赏两岸风光,悠闲自在,我不禁后悔骑自行车过来,巴不得再游一遍遇龙河。
桥头一株不知名的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无疑是这片翠绿山水中的一抹亮色。过得桥来,感觉离面前的山越来越近,到了最后干脆是在山脚下、而不是河边骑行了。收割完稻谷的田间长满了不知名的红色野草,偶尔有一两只鸡在田间觅食。有些人家在门前栽的金桔熟透了,黄橙橙的,甚是诱人。
走完了水泥路,便走土路,有些上面铺了碎石子,有些没有。有些路实在是太窄了,如果对方有人骑摩托车过来,你只能停在一旁的草地里或田间,给他让路。好几次,我都疑心自己走错了路,担心无功而返,我甚至路过了一大片坟地。好在有热心的村民指路,我这才坚定了骑到遇龙桥的决心。
三个看上去像是一家子的白人似乎陷入了跟我相似的困境,走过一条大道后不久便要折回,然后走小道——有些大道只是通往村里人家,并不通往邻村。我们第三次在路上撞见的时候,大家相视一笑,很默契地决定结伴同行。
还好,三人中的年长男子会说英语。他告诉我,他们都是法国人,是朋友关系,那个与法国女子同骑一辆自行车的小帅哥只有11岁,是他另一个朋友的孩子。我暗暗佩服这些人的胆大,敢骑着自行车在异国乡间乱窜不说,还敢带上别人家的小孩。或许他的朋友胆子更大一些吧,才敢把孩子托付给他。
法国男子Jacques(雅克)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来阳朔之前已经做过一定的规划,此次乡间骑行便在他们的计划当中。我们交换了一下骑行计划,发现在路线上不谋而合,彼此感觉更加亲近了些。就像Wendy说的,不同国籍的游客之间其实还是比较好相处的,我的英语仅限于简单的交流,但是对方显然很有耐心,最常挂在嘴边的便是“OK”。
此间的村民好像都会一两句英语。从田间穿过的时候,这三人总会热情地跟村民打招呼,村民通常也会回应一句“hello”。就传播触角而言,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儒家教化也不过如此了吧?
也不知经过了多少条岔道和小路,我们终于又骑上了水泥路,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一问,离遇龙桥已经不远了。Jacques很是兴奋,自顾自地猛踩,很快消失在拐角处,一点儿都不担心两个同伴找不到他。
此间的房子跟杨堤的相似,很多是用土砖垒成的,好些人的鞋子就晾在道旁的石头上,几个小孩在晒稻谷的水泥地上打羽毛球。快到遇龙桥的时候,眼前忽然出现一大片金灿灿的桔园。正在采摘的阿伯倒不见外,扔过几个金桔,说:“尝尝,都没打农药的。不买也没关系。”
我尝了一下,皮肉特别甜,核也不酸。老伯没有带秤,就估摸着要了一个价,用袋子装了给我,然后又给抓了几个。
遇龙桥简陋而古朴,两边立有简单的矮墙,其中一面贴着块抗战纪念碑。今天是个难得的大晴天,所以桥头站了好几个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我们甫在桥头露面,便有不少人围过来,问要不要坐船。还有几个在卖金桔和桔子的,都是用网兜装好了的,小孩子拎着,见了游客就跑过去,一兜十元。
这里又是一个大码头,河两岸停满了竹筏。与下游的嘈杂不同,此间的船工闲坐船头聊天,似乎在等生意自己上门。默看一会儿,感觉便会被他们慢慢同化了似的,不想再走,也不忍走。见我没有坐船的意思,几个大姐转而围那几个法国人去了。
虽然没能说服我们坐船走,当地人还是善良地告诉我们怎么骑车出去。在一处坍塌的房子里,几个农妇讨论着在此种些什么菜好;一个刚在河边洗完锅碗的老人走进一所门口放着农具的房子,门边的对联颜色鲜红,像是几天前刚贴上去的;一面白灰剥落的土墙,已经看不清红色标语的前半句,只剩下“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一句。
经过一段小路,我们便上了大道,经过白沙镇中心右拐后,不是平地便是下坡。骑上大道的我们直奔县城,颇有苦尽甘来的快意。
Tips
交通与住宿:
阳朔四季如春,常年适合旅游,但是秋冬时节去可以有效避开高峰期(不过周末时还是人满为患,突然涌入的游客以两广人为主),徒步、骑行、攀岩的话气温刚好合适,还能赶上12月份的渔火节、攀岩节、西街国际啤酒节,金桔、柿子等水果也在这一时节集中上市。虽然阳朔秋冬时的白天通常会有一二十摄氏度,但是难免会有降温天气,最好带件外套应急。
来的话可以选择坐飞机、火车先到桂林市区,再乘汽车到阳朔,汽车票价为15元/人。目前没有桂林机场与阳朔的直达公交,机场到桂林市区的大巴车为25元/人;若是从阳朔出发,可以在各旅行社找到拼车团,每人70~80元。若是两广及周边省份的,不妨自驾前往。
阳朔有许多酒店、客栈可以在网上预订,价格集中在150~500元之间;如果喜欢随性一些的,大可到阳朔后根据自己的出行计划及喜好找房间。这一时节的空房间很多,西街的客房通常在100元左右,个别低至四五十元,而且种类繁多,有公寓式的,也有根据古民居改建的,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没地方住。
Tips
美食与特产:
阳朔美食众多,而且价格公道,中外一体,童叟无欺,是国内少有的放心消费地。漓江啤酒鱼、十八酿、黄焖鸡等早已名声在外,就是香芋扣肉、特色烤鱼、西红柿煮鱼、荷花鱼、斑鱼火锅、漓江虾、琵琶鸭、煲猪肚、竹筒肉、干锅狗肉等特色菜也是有口皆碑,性价比高。
重点推荐田螺酿。所谓酿,是指当地的一种烹饪工艺,把各种荤素馅料及姜末、香料填入某种外壳中,然后或蒸或焖。田螺酿,就是把馅填入掏空的田螺壳中然后烹饪而成的一道美食。吃的时候,先用筷子往里捅实,再用力吸出来。吃第一个时可能觉得还有些泥腥味,吃第二个时便只剩下满口肉香了,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来阳朔不能不吃米粉,而且最好像当地人一样在早上吃。米粉排档随处可见,离人民医院不远的瘦子米粉是当地人常去的,杨记米粉、崇善米粉、老孙家米粉、宝泉米粉、无名米粉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桂花羹、油茶、什锦凉粉、艾叶糍粑等是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不妨一试。若是喜欢西餐,西街及周边则有许多咖啡屋、茶餐厅可供选择。酒吧集中在西街靠近码头一侧,通常营业到夜间一两点钟,普遍没有最低消费的限制。
至于特产,可以考虑带些柿饼、金桔、板栗、桂花茶,此外,沙田柚、桂花酒也较有特色,但是行李较多或搭乘飞机的旅者请慎重考虑。兴坪则有多种工艺制品,如山水画、纸伞、美术陶瓷等可供选择。
阳朔米粉
早上的西街非常安静,靠近码头一侧,多是外国人在吃早点,靠近蟠桃路一侧多是像我这样早起的中国人,只为了尝一下正宗的阳朔米粉。
阳朔人早上不喝粥,就吃米粉。
我本以为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到阳朔米粉,前一天晚上进店的时候才知道,阳朔米粉与桂林米粉有着很大差别,而且只有早上有售。桂林米粉喜用油和辣椒,是带汤的,而阳朔米粉是干拌的,清清爽爽。要的时候,是按两来算的,通常捞上二两就够了。切点卤肉,放点酸豆角和炒过的黄豆,仔细拌匀了再吃。
这种吃法有个好处,虽然拌在了一起,但是各种味道都很分明,能充分感受到食材本身的美味。卤肉的嚼劲,酸豆角的酸劲,以及炒黄豆的清香,让人嚼起来的时候满口生香,而与往日喝汤吃米线吃得满头大汗的情形完全不同。
不过您也别贪嘴,这米线吃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便可以歇一歇,去添一勺骨头汤,再撒点葱花,哧溜溜地把余下的放入胃中,既解了干嚼时的口干,还有助于消化。
在众多食客中,一个推着婴儿车的白人显得格外出众,他像模像样地吃着阳朔米粉,手里还拿了本画册,不慌不忙,不像是游客,倒像是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或许这种情形,也就我这个外来人才会觉得新鲜吧?
稍事休息后,我跨上租来的自行车,往十里画廊的方向骑去。我原以为这儿真有一个超级长的画廊,到了才知道它只是个比方,喻指沿线十里风景如画。这条路直通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沿线则有图腾古道、蝴蝶泉等景点,供喜欢南蛮文化的人在里面发思古之幽情。
到达工农桥之后,我取道阳朔胜境,直奔骥马。同其他乡村相比,骥马自有其过人之处,紧挨遇龙河,却没太多游客喧嚣,成为真正想隐入山林者的至爱。唐人称阳朔是“城郭并无二里大,人家都在万山中”,这景象在今天也只有在遇龙河沿岸还可以看到。我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拜会本地享誉多年的荷兰饭店。
对于许多阳朔人来说,遇龙河才是真正的母亲河。这条发源于邻县的河流,流经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5个乡镇,在县城东侧与漓江合流,共同滋润着下游的福利、普益两个乡镇。全县9个乡镇中,它就占了7个。两岸风光旖旎,人称小漓江,也是阳朔境内少有的仍然坚持用人工竹筏来漂流的河段。对漓江充满美好幻想的人,或许只有来这儿,才能找到水乡的温柔。
饭店里的WENDY
路旁村委会的牌子提醒我骥马已经到了。荷兰饭店在本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大人小孩都知道它在哪儿,所以它虽然藏身在山脚下,却并不难找。其实当街的地方便有一小块招牌,写着“Outside Inn”(家外客栈),可我实在很难把它和荷兰饭店联系起来。
接待我的Wendy(温蒂)毕业后便在朋友的介绍下来这儿工作,一晃5年过去了,她也实现了从一名厨房择菜工到饭店经理的华丽转身。听着她与客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原来连英语都不会讲的桂柳人。为了称呼起来方便,所有中国员工都会有一个英文名字,包括整天在厨房帮忙的阿姨。
“我刚来的时候,特别拘谨,见到客人的时候都不敢开口。虽然以前也学过一点英语,但大多时候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我们老板人很好的,但是有一天他终于生气了。他跟我说,Wendy,你一定要多说,不要怕说错,就怕你不说。”Wendy说起这段经历时,认为自己很幸运,“后来我发现,外国人通常都很好相处,他们不挑剔,人也很善良,你要是说错了,或者说不出来,他们一点儿都不着急,笑一笑,劝你慢慢来。”
Wendy转做服务员之后,学习英语的决心更大了。“我原来也想过去城里报个英语学习班,但终于没有去。一来是学费比较贵,半年就要3000多元,这笔钱对大城市的人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我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百块;二来是想到这里有这么多客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Wendy买了本英语辞典,白天客人出去玩的时候,她就埋头背单词。客人虽然大多能讲英语,但是来自不同国家,口音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正在学习英语的Wendy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更加注意区分它们的细微差别。客人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让她比别人更有机会了解到这个世界多元的一面。
据Wendy介绍,饭店的老板是荷兰人,但是常年不在店里,饭店有20多个房间,主要是双人房间和家庭房,因为来的客人通常是夫妻或情侣,有的还带着小孩。短的话住上三四天,长的待上一两个月的也有。“我们的客人中有的是外交官,有的在跨国公司上班,他们来这儿度假,觉得这里的山水很美,就想安安静静地待着。”
附近的村民对此习以为常,最洋气的与最土气的和谐共存,颇有唐宋时港口城市华人“与海中蕃夷、四方商贾杂居”的国际化特色。
店里也有白天不出去的外国游客,就坐在靠近山一侧的小院里看书,偶尔聊上几句,声音小得像是在窃窃私语,生怕被外人听了去。这跟西街酒吧中那种震耳欲聋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当然,只要是人多的地方,都会吵吵嚷嚷,但国内很多场所的喧闹,有时连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吃不消。
我无意对中外游客的旅游方式做出评判,尽管我会去比较。很难因此说外国游客更懂得享受或理解生活的本质,因为内地游客对旅游的乐趣也自有理解。这就像你很难对一个刚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人说有钱未必幸福一样,虽然话很对,但不合时宜。可能恰是外国游客的这种度假方式,在向往热闹的国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对我们来说,乡间随处可见,何必一定要是阳朔?
“今年过年早,我们饭店也会提前放假,会有一个多月的假期。到时我们要出去痛痛快快地玩一场。”Wendy对即将到来的假期十分期待,已经去过一次北京的她还想再去。与Wendy的聊天是个很愉快的过程,不知不觉到了饭点。
旧县风光
在荷兰饭店吃过啤酒鸭之后,我继续剩余的骑行路程。可能是被问惯路了,本地村民往往在你刚开口的时候,一瞥你的行头,便知道你要去哪里,直接答一句:“右拐!”“往前直走!”如果正在田间农作的,手里的活丝毫没有放缓或停下的意思。
溯江而上,我来到了旧县。顾名思义,这里曾是县治所在。史料记载,唐朝武德年间,朝廷在此设立归义县,并改安乐水为归义河(也就是现在的遇龙河)。后来城址变迁,这里便成了旧县——北京的紫禁城不也因为皇帝迁出,而改叫故宫了吗?
韵华已远,古风犹存。以黎氏宗祠为代表的古村落见证了昔日的辉煌,许多门窗木雕美轮美奂,雕刻内容涵盖双龙戏珠、哪吒闹海、猴子偷桃等传统故事,类似马头墙的檐角上也是用精美的雕砖砌成。硕大的功名石,饰有龙头的泰山石敢当,鱼形的排水口,让整个村落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王者之气。
旁边一块刻着“抗日将领黎行恕”的纪念碑则提醒着游客,这儿也是英雄的故乡。据悉,黎行恕为民国时陆军中将军长,在台儿庄战役中任司令部副参谋长,立有战功,1944年获四等云麾(huī)勋章,抗战胜利后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在海南岛接受日军投降。有意思的是,本地第一个开饭店、玩漂流的也是黎氏后人。当然,这些守着祖业与遇龙河的村民多少也会说点英语,有的还会几句法语和日语。
“说到真的会玩,还是外国人会玩。”一个村民说道。起初是几个外国人不知从哪弄来一条皮划艇,在遇龙河上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玩的人多了,便向渔民租船或者雇佣船夫划船。从中嗅到商机的村民索性一边捕鱼,一边做起了外国人的生意,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模样。
靠近骥马村的是朝阳码头,一些拖拉机拉着自行车或竹筏驶进驶出。这儿不比漓江两岸,游客相对少些,所以服务方面务求周到,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有的人想漂流一段,然后骑车走走。这车自然是不会再骑回来的,这便需要有人在下个路口或码头守着。
至于这里的竹筏为何是用拖拉车拉回上流,而不是像漓江那样由船夫自己开回去,主要是因为沿河有许多堤坝。这遇龙河水量虽小,落差却大,全线有近30个堤坝,竹筏经过时还会激起不少水花,所以此处的游客脚上都套了塑料鞋套。碰到水浅的,船工只好让游客下船,等他把船拖到下一段河面时才能继续前行。这里的竹筏通常只能坐2个人,而不像漓江沿岸的,可以最多坐4个。
我猜想,正是因为这里水浅,又有堤坝,才没有噼啪作响的机动船在此航行。这对游客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可别小看了地图上遇龙河到朝阳码头这小小一段,全程漂下来,也要两个多小时。若是从最上面的富春桥,漂到下游的工农桥,则非要五六个小时不可。
从仙渡桥到遇龙桥
在经过一个热闹的集镇和一段长长的村道之后,我碰到了此行的第三座桥——仙渡桥。此处又比下游安静了许多,许多竹筏却是自下游划上来,想必是这段河水流得比较缓,兼之又长,船工得以来回划行。看到许多人坐在船头欣赏两岸风光,悠闲自在,我不禁后悔骑自行车过来,巴不得再游一遍遇龙河。
桥头一株不知名的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无疑是这片翠绿山水中的一抹亮色。过得桥来,感觉离面前的山越来越近,到了最后干脆是在山脚下、而不是河边骑行了。收割完稻谷的田间长满了不知名的红色野草,偶尔有一两只鸡在田间觅食。有些人家在门前栽的金桔熟透了,黄橙橙的,甚是诱人。
走完了水泥路,便走土路,有些上面铺了碎石子,有些没有。有些路实在是太窄了,如果对方有人骑摩托车过来,你只能停在一旁的草地里或田间,给他让路。好几次,我都疑心自己走错了路,担心无功而返,我甚至路过了一大片坟地。好在有热心的村民指路,我这才坚定了骑到遇龙桥的决心。
三个看上去像是一家子的白人似乎陷入了跟我相似的困境,走过一条大道后不久便要折回,然后走小道——有些大道只是通往村里人家,并不通往邻村。我们第三次在路上撞见的时候,大家相视一笑,很默契地决定结伴同行。
还好,三人中的年长男子会说英语。他告诉我,他们都是法国人,是朋友关系,那个与法国女子同骑一辆自行车的小帅哥只有11岁,是他另一个朋友的孩子。我暗暗佩服这些人的胆大,敢骑着自行车在异国乡间乱窜不说,还敢带上别人家的小孩。或许他的朋友胆子更大一些吧,才敢把孩子托付给他。
法国男子Jacques(雅克)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来阳朔之前已经做过一定的规划,此次乡间骑行便在他们的计划当中。我们交换了一下骑行计划,发现在路线上不谋而合,彼此感觉更加亲近了些。就像Wendy说的,不同国籍的游客之间其实还是比较好相处的,我的英语仅限于简单的交流,但是对方显然很有耐心,最常挂在嘴边的便是“OK”。
此间的村民好像都会一两句英语。从田间穿过的时候,这三人总会热情地跟村民打招呼,村民通常也会回应一句“hello”。就传播触角而言,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儒家教化也不过如此了吧?
也不知经过了多少条岔道和小路,我们终于又骑上了水泥路,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一问,离遇龙桥已经不远了。Jacques很是兴奋,自顾自地猛踩,很快消失在拐角处,一点儿都不担心两个同伴找不到他。
此间的房子跟杨堤的相似,很多是用土砖垒成的,好些人的鞋子就晾在道旁的石头上,几个小孩在晒稻谷的水泥地上打羽毛球。快到遇龙桥的时候,眼前忽然出现一大片金灿灿的桔园。正在采摘的阿伯倒不见外,扔过几个金桔,说:“尝尝,都没打农药的。不买也没关系。”
我尝了一下,皮肉特别甜,核也不酸。老伯没有带秤,就估摸着要了一个价,用袋子装了给我,然后又给抓了几个。
遇龙桥简陋而古朴,两边立有简单的矮墙,其中一面贴着块抗战纪念碑。今天是个难得的大晴天,所以桥头站了好几个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我们甫在桥头露面,便有不少人围过来,问要不要坐船。还有几个在卖金桔和桔子的,都是用网兜装好了的,小孩子拎着,见了游客就跑过去,一兜十元。
这里又是一个大码头,河两岸停满了竹筏。与下游的嘈杂不同,此间的船工闲坐船头聊天,似乎在等生意自己上门。默看一会儿,感觉便会被他们慢慢同化了似的,不想再走,也不忍走。见我没有坐船的意思,几个大姐转而围那几个法国人去了。
虽然没能说服我们坐船走,当地人还是善良地告诉我们怎么骑车出去。在一处坍塌的房子里,几个农妇讨论着在此种些什么菜好;一个刚在河边洗完锅碗的老人走进一所门口放着农具的房子,门边的对联颜色鲜红,像是几天前刚贴上去的;一面白灰剥落的土墙,已经看不清红色标语的前半句,只剩下“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一句。
经过一段小路,我们便上了大道,经过白沙镇中心右拐后,不是平地便是下坡。骑上大道的我们直奔县城,颇有苦尽甘来的快意。
Tips
交通与住宿:
阳朔四季如春,常年适合旅游,但是秋冬时节去可以有效避开高峰期(不过周末时还是人满为患,突然涌入的游客以两广人为主),徒步、骑行、攀岩的话气温刚好合适,还能赶上12月份的渔火节、攀岩节、西街国际啤酒节,金桔、柿子等水果也在这一时节集中上市。虽然阳朔秋冬时的白天通常会有一二十摄氏度,但是难免会有降温天气,最好带件外套应急。
来的话可以选择坐飞机、火车先到桂林市区,再乘汽车到阳朔,汽车票价为15元/人。目前没有桂林机场与阳朔的直达公交,机场到桂林市区的大巴车为25元/人;若是从阳朔出发,可以在各旅行社找到拼车团,每人70~80元。若是两广及周边省份的,不妨自驾前往。
阳朔有许多酒店、客栈可以在网上预订,价格集中在150~500元之间;如果喜欢随性一些的,大可到阳朔后根据自己的出行计划及喜好找房间。这一时节的空房间很多,西街的客房通常在100元左右,个别低至四五十元,而且种类繁多,有公寓式的,也有根据古民居改建的,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没地方住。
Tips
美食与特产:
阳朔美食众多,而且价格公道,中外一体,童叟无欺,是国内少有的放心消费地。漓江啤酒鱼、十八酿、黄焖鸡等早已名声在外,就是香芋扣肉、特色烤鱼、西红柿煮鱼、荷花鱼、斑鱼火锅、漓江虾、琵琶鸭、煲猪肚、竹筒肉、干锅狗肉等特色菜也是有口皆碑,性价比高。
重点推荐田螺酿。所谓酿,是指当地的一种烹饪工艺,把各种荤素馅料及姜末、香料填入某种外壳中,然后或蒸或焖。田螺酿,就是把馅填入掏空的田螺壳中然后烹饪而成的一道美食。吃的时候,先用筷子往里捅实,再用力吸出来。吃第一个时可能觉得还有些泥腥味,吃第二个时便只剩下满口肉香了,让人欲罢不能。
当然,来阳朔不能不吃米粉,而且最好像当地人一样在早上吃。米粉排档随处可见,离人民医院不远的瘦子米粉是当地人常去的,杨记米粉、崇善米粉、老孙家米粉、宝泉米粉、无名米粉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桂花羹、油茶、什锦凉粉、艾叶糍粑等是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不妨一试。若是喜欢西餐,西街及周边则有许多咖啡屋、茶餐厅可供选择。酒吧集中在西街靠近码头一侧,通常营业到夜间一两点钟,普遍没有最低消费的限制。
至于特产,可以考虑带些柿饼、金桔、板栗、桂花茶,此外,沙田柚、桂花酒也较有特色,但是行李较多或搭乘飞机的旅者请慎重考虑。兴坪则有多种工艺制品,如山水画、纸伞、美术陶瓷等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