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改进手术方法在儿童包皮过长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m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常规手术方法与改进手术方法在儿童包皮过长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10~14岁包皮过长儿童265例,随机分成两组行包皮环切术,两组均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术前麻醉,其中一组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常规手术方法132例,另一组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改进手术方法133例,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

改进手术方法组和常规手术组在系带错位的发生率分别为17.29%(23/133)和42.75%(56/131),延迟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02%(8/133)和12.98%(17/131),缝合钉嵌顿到切口内的发生率分别为5.26%(7/133)和15.27%(20/131),手术时间分别为(4.22±1.87)min和 (7.30±2.46)min,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2.60±3.16)d和(13.50±2.84)d,包皮水肿发生率分别为43.61%(58/133)和47.33%(62/131),阴茎血肿形成分别为0.75%(1/133)和2.29%(3/131),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分别为1.50%(2/133)和1.53%(2/131),两组比较前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4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14岁包皮过长的儿童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麻醉条件下,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改进手术方法比常规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曾被科学家认为是错误剪切形成的罕见的环状RNA被证明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由外显子或内含子组成。其在生物体内存在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等过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通过"分子海绵"机制吸附相应的microRNA (miRNA)从而参与转录翻译过程,在肿瘤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环状RNA在泌尿系肿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尿毒症皮肤瘙痒(UP)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74例U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通量组(37例)和低通量组(37例),分别给予高通量、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患者血清毒素清除、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结果高通量组患者透析后可视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低通量组(P<0.05),瘙痒缓解优良率为37.03%(10/37),显著高于低通量组的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糖、中央型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十分常见。近年来关于BPH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已有部分流行病学方面的相关文献,然而这两种疾病在发病机制上的关联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对BPH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进展进行综述,为BPH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LRP)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16例高龄前列腺癌(PCa)患者(≥75岁),均行LRP术,分析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术后30 d内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5.8 min,平均出血量154.7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9 d。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以高血糖引起肾脏损伤的疾病。在我国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进入ESRD阶段生存期下降,即使进行肾脏替代以及肾移植治疗,其预后转归欠佳。现代医学中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血糖波动、非杓型血压及夜间收缩压、血尿酸、维生素D水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是DKD疾病的进展风险,并通过对以上风险的控制,可以延缓疾病进展。
目的评估幽门螺杆菌(HP)根除三联疗法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根据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相关文献,提取数据,通过Revman 5.03进行Meta分析。结果荟萃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受试者共计1200例,对照组888例,ESRD组312例。对照组进行HP三联疗法的有效人数为766例,有效率为86.3%;ESRD组进行HP三
慢性肾脏病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最终都会向肾间质纤维化方向进展,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可能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MT过程涉及多种分子和信号通路的参与,其具体机制仍在被不断探索。本文聚焦于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对其中主要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目的探究超微经皮肾镜治疗直径<3 cm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直径<3 cm的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研究组行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SMP)。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血红蛋白、血肌酐、并发症及各阶段结石清除率。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行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碎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情况分为尿源性脓毒血症组45例和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7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
目的探讨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分析1例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文献,该患者行CT等检查确诊后积极抗感染治疗控制基础病。结果患者积极治疗1周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气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累及肾实质及肾周的急性坏死性产气性感染,病情危重,CT为其主要诊断方法,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加强透析、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