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实录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ko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线教师常常把《台阶》当散文教,或当小说教,而忽视了它特殊的文本体类——散文化小说。《台阶》全文散发着浓郁的散文化小说的气息——盎然情感和写实笔法,文本又暗含深意。因而,以散文入,从小说出,以求诗意融合,是《台阶》一文的教学追求,研究者以此课例解说散文化小说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台阶》;教学实录;散文化小说;诗意融合
  【作者简介】蒋兴超,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德育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0年度“333”工程科研资助课题“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BRA2020099)
  一、课堂导入
  師:“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齐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千里的远行,是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垒起来的。有这样一位父亲,为了建一栋九层台阶的房子,他从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慢慢地积攒起,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台阶》这篇课文。(板书:台阶,李祥森)
  二、初探原因
  师:父亲为什么要建高台阶的房子?
  生:当地的习俗是房子的台阶越高,主人的地位越高,而当时他们家房子只有三层台阶,比别人家低,地位自然也比别人低。
  师:父亲有地位吗?
  生:没有地位。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可以从课文第9段“父亲老实厚道……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看出来,别人没说过,他自己也从没觉得。
  师:所以父亲的愿望是什么?
  生:建高台阶的房子,让别人觉得他有地位。
  三、理解形象
  1体味辛劳
  师:父亲用了多长时间建高台阶的房子?
  生:大半辈子。
  师:请大家精读课文中父亲用大半辈子建高台阶房子的部分。在感触比较深的地方,用笔圈点勾画,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生阅读、勾画,写阅读感受)
  师:善于分享,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喜悦。哪位同学先和大家分享?
  生:我想和大家分享第10段。“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PPT配合出示相关内容)虽然这些都微不足道,但是父亲没有懈怠,做得很认真。
  师:微不足道的是什么?
  生:一块砖,一片瓦,还有一张角票。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这句话吗?
  (生读该句)
  师:你刚才特意在“很认真”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这是为什么?
  生:强调父亲做得一丝不苟。
  师:我来读这句话,大家听听和他读的有何不同?(师读该句)
  生:老师在“但”字上加重了语气。
  师:我想强调什么?
  生:“微不足道”和父亲的行动形成了对比。
  师:在对比中,对比的双方性质相同。比如现在的你和以前的你,你的态度和他的态度。而一片瓦、一块砖,这么微不足道,可父亲那么在意、认真,两者形成的是什么?
  生:反差。
  师:很好!从这一反差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认真,细心。(板书:认真细心)
  生:我想和大家分享第11段:“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PPT配合出示相关内容)这句话写出了父亲一直都在劳动,没有停歇过。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从几个时间词看出来的,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和剩下半个月。
  师:可见,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父亲。(板书:勤劳)
  师:种田、砍柴、过年、编草鞋等和建高台阶的房子有关系吗?
  生:砍柴是为了卖钱,为建房子做准备;编草鞋是为了去砍柴,还是为了建房子;种田、过年虽和建房子没有直接关系,但父亲也要正常生活啊,对不对?(生笑)父亲一边扛着生活的重担,一边还在辛苦地准备着建高台阶房子的物资。你看父亲多么辛劳!(生鼓掌)(板书:辛劳)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同学愿意分享吗?
  生:我想分享第13段。“父亲坐在绿荫里,……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PPT配合出示相关内容)父亲看着别人家的高台阶,内心希望自己家也能这样。从“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一句能看出父亲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当时会下什么决心?
  生:虽然这一天非常辛劳,但是为了尽快建成高台阶的房子,得到别人的尊重,还是要加油!
  师:“摇不散”三个字能表明什么?
  生:坚定,执着。
  师:把坚定和执着加进去,再试着描述你的决心。
  生:虽然这一天非常辛劳,但是为了尽快建成高台阶的房子,得到别人的尊重,我要更努力!总有(“总有”重读)一天我们家也会有这样高台阶的房子,我一定(“一定”重读)会建起来的!(生鼓掌)
  师:我从你的描述里读出了父亲的心理变化,由渴望变得坚定。
  生:我想分享第15段。“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PPT配合出示相关内容)鸡叫三遍时就出发,黄昏贴近家门才回来,说明父亲每天工作都是早出晚归。
  师:“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一句表明什么?
  生:劳作时间很长。   师:还能表明什么?
  生:仅用一天就把草鞋给磨穿了,说明草鞋质量很差,路程很长,工作很苦。
  师:你注意到草鞋,这很好!但要纠正一点,文章并没有说草鞋是一天就磨穿了的。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父亲穿草鞋的季节?
  生(齐声):冬天穿草鞋非常冷。
  师:鞋子都磨破了,表明什么?
  生:道路十分不平坦。
  师:道路崎岖不平不好走,鞋子穿破了多少?
  生:堆得超过了台阶。
  师:穿破的鞋子垒了三层高,这又表明什么?
  生:父亲为建高台阶的房子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十分执着。(板书:执着)
  师:作者直接讲述父亲的执着了吗?
  生:没有,是通过间接描寫来表现的。
  师:间接描写还这么有力量!
  师:大家的阅读分享让我们读懂了父亲的辛劳与坚韧!这样的细细品味就叫精读,抓住文章里的关键语句、关键字词,换位共情,感同身受,慢慢地,我们便能融入其中。
  2体会变化
  师:高台阶的房子建好之后,父亲有什么表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房屋建好之后父亲的具体表现。(师提示:在找到的地方,做标记)
  生:虽然新台阶很气派,但是父亲有点失望,而且感觉浑身不自在。(板书:不自在)
  师:你从哪里看出父亲不自在?
  生:“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生:“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父亲明明吃过饭了,可他回答错了;还有坐在高台阶上一级一级往下挪,还是觉得高。总之,就是不自在。
  生:从第28段中“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可以看出,父亲习惯了走完三级台阶就抬脚,所以把腰闪了。
  生:在第21段中,“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建了新房子理应高兴,却露出了尴尬的笑,驼惯了的腰怎么也直不起来,非常不自在。
  师:浏览,是一种快速抓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式。大家能够迅速浏览并抓住了父亲的反常表现。
  3思考原因
  师:父亲辛劳了一辈子,得偿所愿,可为什么浑身不自在呢?
  生:可能是因为伟大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感觉像在做梦一样,不适应。
  生:因为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不适应高高在上的感觉。
  师:有道理,父亲原本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高高在上反而感觉很别扭。
  生:新台阶很高,他觉得新台阶跟他不匹配,还是原来青石板的台阶最合适。
  生:父亲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闪了腰,没法下地干活,闲着没事不习惯。
  师:父亲身上有中国农民传统的谦卑,老实忠厚。高台阶的房子建成了,文章怎么介绍别人的反应?
  生:只有一句。“晌午饭吃过了吗?”没人夸赞,甚至没有人提他家新建的台阶。
  师:心理预期没有出现,空落落的感觉。
  生:父亲为了建新房子操劳了大半辈子,新屋建成了,他也老了,身体也垮了,感觉到头来也挺没意思的。
  师:有点哲学命题的意味。父亲垮的只是身体吗?
  生:好像还有心理。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原来在青石台阶上能坐几个小时,闪腰之后失去了兴趣,不愿与别人聊,很少跨出自家的台阶,若有所失的模样。
  师:以至于父亲自言自语地感叹。
  生:“这人怎么了?”
  师:我们一起读文末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四、探究主题
  师:《台阶》中的父亲,是作者李森祥的父亲吗?
  生:我认为不是,这是他编的一个故事。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他编的故事?
  生:确切地说是一篇小说。
  师:既然他不是作者的父亲,那他是谁的父亲?
  生:我觉得他是农村朴实农民的代表。
  师:作者笔下的父亲,仅仅是乡村农民形象的代表和缩影吗?
  生:我觉得他也像我们每个人的父亲。他们奋斗了大半辈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然后自己慢慢老去了,就像文中的父亲。(生鼓掌)
  生:我认为他代表了天下所有人的父亲。我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告诉我,我的爷爷为家付出了很多艰辛。现在我的父亲也在努力让我们家变得更好!
  (老师、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的分享。你联系了自己的家庭,说起了你的爷爷和父亲。由此看来,小说里的父亲代表了天下所有父亲。
  师:李森祥说,“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但是,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1](PPT出示相关内容)小说里的父亲,是乡村农民的代表,也是城市里父亲的缩影。我们每个人的未来,不也如小说里的父亲一样吗?
  师:这篇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通过小说里的父亲,我们看清了他人,也看到了自我。这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小说的门道。
  师:最后,向大家推荐阅读李森祥的《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和小说集《台阶》。下课。
  参考文献:
  [1]尤志心.也谈《台阶》结尾的意蕴[J].中学语文教学,2008(3):44-45.
  (责任编辑:蒋素利)
其他文献
本文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与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地表温度、VANUI、SAVI、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以及相应的纹理特征。本文以这些特征分量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建成区进行了提取,与支持向量机分类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多源数据组合与单一数据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多源数据组合在建成区提取中,能有效地区分各地物,将建成区提取出来,分类效果较好。
辽宁省档案馆藏《黑图档》中保存了大量盛京礼部与其他部门往来的公文。从相关档案中归纳出盛京礼部对盛京地区礼仪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盛京礼部对节日期间的礼仪管理和对皇
清华山维EPS软件为处理基础地理数据提供了数据生产模块与二次开发模块。为了丰富清华山维EPS自动质检工具箱,提高内业人员的质检效率,本文研究了基于清华山维EPS软件质检工具的二次开发技术,编写了脚本自动检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地物属性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数据高程的正确性。
随着土地利用多样化和我国城市化发展,城市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隆昌市为例,采用GIS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从景观格局来看,耕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对总体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大,空间分布均匀。(2)研究区为中小城市,其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导致城市景观格局的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
本文根据"两区"划定成果验收要求,设计了四川省各县区提交的"两区"划定成果管护数据整合流程,根据省和国家的数据库标准不同,实现了管护数据省级标准转换为国家标准流程。借助计算机,利用C#、SQL和Access对MDB数据整合算法进行工具实现,以四川省"两区"汇交成果数据进行整合操作测试,整合工具能够对管护数据整合提供便利,提高了"两区"成果汇交效率。
【摘 要】“十四五”规划要求教育从“高速度发展”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面。优质课堂教学的前提是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当下的“柔性设计”“全程设计”“逆向设计”“合作设计”“多元设计”等设计,都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柔性设计;全程设计;逆向设计;合作设计;多元设计  自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和建立班级授
楼梯是房屋的垂直交通通道,是现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构件,其建筑面积计算方式对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结果至关重要。本文就笔者实际工作中所碰到的各种案例,结合《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和竣工综合测量技术规程》(DB33/T1152-2018)(以下简称《规程》),对建筑设计中出现的各种楼梯的分类界定进行了说明,深入探讨了各类楼梯的建筑面积计算方式,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后续建筑面积测绘、规划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