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幸听了本市五位小学数学教学精英的一场PK赛,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听后颇多感触。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教材说明和目标定位。教材说明: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成”: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
这五节课无一例外地都是力求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以此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案例1:
师:李老师要到商店去购买钢笔作为奖品,看到有两种价钱的钢笔,一种单价24元、一种单价28元,李老师要买同样的钢笔12枝。从以上信息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买12枝单价24元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
生2:买12枝单价28元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12枝单价28元的钢笔比单价24元的多花多少钱?
生4:买12枝单价24元的钢笔比单价28元的少花多少钱?
师:老师只带了300元,能买哪一种?
生:单价24元的。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可以通过计算。
其中四位教师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儿童的生活经验人手,创设了商店购物的情境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习新知的过程,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为课的起始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另一位则采取单刀宜人的方法,直接揭示了课题。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表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华罗庚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现代教学观中也有授人与鱼和授人与渔的说法。这些课改变了以往在计算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充分尊重学生和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使学生充满学习自主性。尤其是案例3中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图的圈画,使学生更加明确地理解了算理,这样既教了知识,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乘法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充分找准新知识的固着点,在旧知识的复习变化中引出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使新课不“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体会了算法的多样化,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正确地处理了教与不教的关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让学生去建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归纳。
二、“败”: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引领作用
叶谰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后的总结,是在多角度发散之后的聚合,是一种攀爬,是一种提升。这五节课都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强调算理的探究、数感的培养。总结的不仅是计算方法,还有探究过程,这都是现在不少课堂中缺少的。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但几位教师都出现了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没有着重于笔算,尤其是案例3中的教师,只是讲清了算理而将计算的方法和竖式的格式轻轻带过。审视学生的表现,口头表达流畅,但书面表达太差,这几节课到最后还都存在案例2中在我们的竖式教学中生7的格式,这其实与教师缺少总结密切相关。数学追求的就是简洁美,在竖式计算中十位相乘末位的零和加号是不允许出现的,这种格式只是使用了竖式的形式,但它的内容还是横式的。
探究性学习课上留给学生做巩固性练习的时间不会多,那么练习就应达到它的最大效益,课堂练习的效益不在于练习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它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这几节课都存在着练习量不足或练习所应产生的效益不高的问题,到整节课的最后可能还存在有学生不能完整地用竖式计算一道题目,学生的思路还停留在用口算的方法解决的层次上。方法的探究固然重要,但没有有效的练习学生还是无法掌握的。现在很多的计算教学课中都存在盲目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了算法的最优化,这些课共同的缺点都忽略了“为什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竖式的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对用竖式计算的价值认识不够。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的表现。
在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教师在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一、“成”: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
这五节课无一例外地都是力求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以此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案例1:
师:李老师要到商店去购买钢笔作为奖品,看到有两种价钱的钢笔,一种单价24元、一种单价28元,李老师要买同样的钢笔12枝。从以上信息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买12枝单价24元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
生2:买12枝单价28元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12枝单价28元的钢笔比单价24元的多花多少钱?
生4:买12枝单价24元的钢笔比单价28元的少花多少钱?
师:老师只带了300元,能买哪一种?
生:单价24元的。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可以通过计算。
其中四位教师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儿童的生活经验人手,创设了商店购物的情境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习新知的过程,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为课的起始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另一位则采取单刀宜人的方法,直接揭示了课题。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表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华罗庚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现代教学观中也有授人与鱼和授人与渔的说法。这些课改变了以往在计算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偏重计算法则的现象,充分尊重学生和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使学生充满学习自主性。尤其是案例3中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对★图的圈画,使学生更加明确地理解了算理,这样既教了知识,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乘法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充分找准新知识的固着点,在旧知识的复习变化中引出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使新课不“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体会了算法的多样化,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正确地处理了教与不教的关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让学生去建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归纳。
二、“败”: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引领作用
叶谰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后的总结,是在多角度发散之后的聚合,是一种攀爬,是一种提升。这五节课都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强调算理的探究、数感的培养。总结的不仅是计算方法,还有探究过程,这都是现在不少课堂中缺少的。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但几位教师都出现了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没有着重于笔算,尤其是案例3中的教师,只是讲清了算理而将计算的方法和竖式的格式轻轻带过。审视学生的表现,口头表达流畅,但书面表达太差,这几节课到最后还都存在案例2中在我们的竖式教学中生7的格式,这其实与教师缺少总结密切相关。数学追求的就是简洁美,在竖式计算中十位相乘末位的零和加号是不允许出现的,这种格式只是使用了竖式的形式,但它的内容还是横式的。
探究性学习课上留给学生做巩固性练习的时间不会多,那么练习就应达到它的最大效益,课堂练习的效益不在于练习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它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这几节课都存在着练习量不足或练习所应产生的效益不高的问题,到整节课的最后可能还存在有学生不能完整地用竖式计算一道题目,学生的思路还停留在用口算的方法解决的层次上。方法的探究固然重要,但没有有效的练习学生还是无法掌握的。现在很多的计算教学课中都存在盲目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了算法的最优化,这些课共同的缺点都忽略了“为什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竖式的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对用竖式计算的价值认识不够。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的表现。
在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教师在平等中的首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