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60年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0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菁菁校园,无处不张扬着春潮热力;年轻的欢声笑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校服——正是这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建国60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们记忆里灼灼生辉。让我们来逐一回顾。
  
  50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19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50年代没什么特定的校服,通常是入了队的学生穿白衬衫,男生蓝裤子女生蓝裙子,看上去很整齐。
  
  1955年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的生活。
  
  60年代、70年代:旧军装
  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看看这时期的学生吧,草绿色的旧军装就是他们最主要的色彩。(但这可不算校服,这段时期“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
  
  80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改革开放了,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80年代后期,“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90年代:面口袋校服一统天下
  绝对的校服过渡阶段。各省各市众多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们都裹在宽大的运动服里度过了豆蔻年华……非常精神的运动服,作为少男少女的“校服”,却也真是让人提不起精神,于是学生的反抗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21世纪
  面对着这越来越美丽的世界,大家有理由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服时代。
其他文献
有一则很经典的职场寓言,说是一只乌鸦坐在树上,看上去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很羡慕它,就学乌鸦的样子,坐在树下闭上眼睛开始休息,不料,来了一只狐狸,跳过去把小兔子给吃了。这则寓言得出的结论是:要想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你坐的位置必须非常非常高。  这个结论不无道理,但似乎又过于表面化。抛开寓言内容本身不说,就说在现实生活中吧,坐在高处的人,什么事也不干,这可能吗?不做具体的事,不代表就不做事。还有
城市生活久了,是不是非常向往乡村生活?所以一个个度假村、农家小院应运而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大打绿色品牌,吸引了无数城里客,当然也包括我。  我喜欢那里的柴火饭,农家人自己种的各种蔬菜,不上化肥,铁锅大灶炖出来就是香,特别是那道豆角炖肉贴饼子,简直让我回到了小时候。  不过让我记忆深刻的除了儿时的柴火饭,还有烧火时的点点滴滴。小时候住的是平房,大通炕,靠烧火取暖。到了做晚饭的时候,母亲就喊我过来帮忙烧
初秋的雨,薄凉缠绵,且来得晚。夜晚无事,一个人顶着零星的小雨,巡着龙源湖走一走。  总觉得行走是一种美。消除了暑热,小草小树神清气爽,都站直了身子,抻长了脖子,在傍晚的湖边释放着自我。最喜松柏堂堂气、凛凛香,那种沁人心脾的味道,在雨后格外清雅,忍不住鼻翼翕动,舒阔肺叶。  阴云压城,今夜必有一场大雨。趁着小雨夜色,我迎着小城霓虹闪烁,龙源湖波光粼粼,湖水轻轻吻着堤岸,正诉说着动人的情话。野鸭子不时
雷文景先生所著的《大师们的成都岁月》一书,记录了一些和学者们有关的课堂故事,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许寿裳先生所讲的一堂课,因为那堂课只有一个学生听,是一个学生的课堂。  许寿裳先生是现代著名学者,也是鲁迅的挚友。大约在1940年前后,许寿裳来到成都华西坝,开始在华西协和大学任教。当时,学校允许教授们开选修课,于是,各科的教授们便开出了名目繁多的选修课,协和大学“五大学”的学生们可以跨校自由选读
海浪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沿海海浪的能量和全球每年的發电量相当。但是,如何有效地提取自然海浪的能量,并能承受恶劣的海洋环境成为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创造了一种依赖于世界首创的双涡轮机设计的波浪能量转换器,其能量收集效率是迄今为止开发的任何类似技术的两倍。该设备会随着波浪自然地上下浮动,通过始终与海浪运动保持同步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能量。两个相互叠
宋朝官員杨云才在荆州任职时,州中的城墙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需要扩建。于是,州府就召集有关人员反复商讨,拿出了修建方案,并做出了预算,将方案上报给了朝廷。不久之后,朝廷的批复到了,同意了州府的修建方案和预算,州府方面就开始行动起来。首先需要做的是募集修建基金,官员们在一起开了很多次会议,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才终于把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办的,就是准备墙砖,太守命人与砖厂取得了联系,谈好了价格,
自己排队的时候,希望所有的人都排队。自己插队的时候,又希望别人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是君子,希望所有人是君子,自己是小人还希望所有人是君子——这样好放过自己。遵守和打破,就像是人性的两面,不是左右手互搏,而是左右手彼此妥协和投机。  对他人铁面无私,对自己网开一面,人的自私就在于此。在责人和责己方面,严重不对等的逻辑本身,体现的就是这种自私的聪明,以及,聪明的自私。?  在人类秩序的维护上,教化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通过白蚁寻找钻石,您肯定会认为匪夷所思,不过,这的确是真的。  20世紀70年代,一位地质学家发现喀拉哈里沙漠的表层岩石中含有钛铁矿。这个消息以博茨瓦纳为圆心,向全世界辐射开来。许多地质学家赶往非洲,还有多家矿石公司闻讯而至。大家都知道,钛铁矿来自金伯利岩,而金伯利岩是金刚石的伴生岩,在广袤的沙漠底下,可能蕴藏着珍贵的金刚石。  沉寂的喀拉哈里沙漠一时间喧闹不已,到处都
编者按:中华民族一直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科技也曾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古有祖冲之领先世界1000年的推算圆周率小数点后第七位,有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当今中国的科技水平也位于世界前列。在祖国70周年华诞之际,《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也选取了部分重大科技成果,向祖国母亲致敬!  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随着港珠澳大桥的正式通车,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古以来苔藓在诗人的笔下很诗意。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它始终只是陪襯。谁也不曾想到,在寒冷、贫瘠的冰川世界,苔藓却成了亮丽的风景。它们聚集成可以滚动的苔藓球,犹如在冰川上“奔跑”的“绿洲”。  有绿洲当然是好事,可这“绿洲”在冰川上,还会“跑”,这让人心里起了疑。毕竟愿意在那冷冰冰的世界里生存的生物少得可怜。更何况,科学家都认为寒冷的冰川鲜有生命足迹。难不成这冰川上的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