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作业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以及地理情感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课程改革对地理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作业需要被赋予更多、更深层次的内涵。在地理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地理作业对于推动地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改地理作业创新
地理作业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以及地理情感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课程改革对地理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作业需要被赋予更多、更深层次的内涵。在地理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地理作业对于推动地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作业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或温故知新,或启发理解,或比较综合,或诱导想象,通过设计地理情境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不局限于单纯的书面操作练习,重视除书面形式以外的练习模式,使练习不仅能起到检验学习效果、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而且还能起到举一反三、促进迁移的作用。
一、新课改下地理作业设计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我们进行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总之,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牢牢地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这样才能谈得上综合能力的提升。
2、多样性原则
一般来说,地理学科中的作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作业,另一种是非书面作业,像绘图题、实践报告、课外小制作、专题演讲等都可以作为地理的作业形式,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作业形式,这样才能够发挥作业的效果。
3、适量性原则
很多学生一想到作业就会把它与“堆积如山”这个词联系起来,事实上,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习惯采用题海战术,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做题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量,殊不知,这样布置作业的方式不但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适量性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明白,作业质量的高低不在于量,而是在于质。
4、开放性原则
新课改中,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知识型的人才逐渐向创新型的人才过渡。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目标的转变,我们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在开放性的作业中能够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地理学科中主要的作业类型
1、基本地理认知类作业
这些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学习效果。地理作业的设计和创新并不是对传统作业的摒弃,而是更好地利用这样的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对旧有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基石。教师要精心选择,多以知识确定性的题目为主,形式可多种多样,如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等,例如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对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地图的认识需要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個难点,因此教师在布置有关于地图的作业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2、动手实践类作业
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来源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地理是一门区域性和综合性并重的学科,在课外,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如在进行经纬网部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利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区分出经线和纬线,知道地球上特殊的经线和纬线;介绍等高线地形时,请同学们利用透明垫板、橡皮泥和铅笔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实践绘制,可让学生在操作中将立体的、层面上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浆、胶水,在木板上堆砌、风干、上色等步骤,制作出世界七大洲的地形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将七大洲的地形特征正确的进行认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中国的省区名称、简称、位置等知识点是学生最为头痛的一部分内容,利用泡沫塑料等材料制作中国省区的拼图,让学生在无形中让自己的脑、手、心并用,顺利的记住了这么多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利用废旧的可乐瓶制作小型的雨量筒,同时在降水时及时进行收集和测量,这样的作业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期才能完成,因此它能培养学生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也有利于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对初中学生而言,直观形象思维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具体活动的经验仍继续成为他们构建知识重要手段,因此动手实践操作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也能让学生获得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3、探究类作业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目前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要配合这一新的教学目标,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为了保证探究类作业的效
关键词:课改地理作业创新
地理作业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以及地理情感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课程改革对地理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作业需要被赋予更多、更深层次的内涵。在地理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地理作业对于推动地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作业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或温故知新,或启发理解,或比较综合,或诱导想象,通过设计地理情境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不局限于单纯的书面操作练习,重视除书面形式以外的练习模式,使练习不仅能起到检验学习效果、复习巩固提高的目的,而且还能起到举一反三、促进迁移的作用。
一、新课改下地理作业设计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紧紧围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我们进行作业设计的重要依据。总之,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牢牢地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这样才能谈得上综合能力的提升。
2、多样性原则
一般来说,地理学科中的作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作业,另一种是非书面作业,像绘图题、实践报告、课外小制作、专题演讲等都可以作为地理的作业形式,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作业形式,这样才能够发挥作业的效果。
3、适量性原则
很多学生一想到作业就会把它与“堆积如山”这个词联系起来,事实上,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习惯采用题海战术,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做题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量,殊不知,这样布置作业的方式不但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适量性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明白,作业质量的高低不在于量,而是在于质。
4、开放性原则
新课改中,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知识型的人才逐渐向创新型的人才过渡。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目标的转变,我们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在开放性的作业中能够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地理学科中主要的作业类型
1、基本地理认知类作业
这些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学习效果。地理作业的设计和创新并不是对传统作业的摒弃,而是更好地利用这样的作业形式,促进学生对旧有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新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基石。教师要精心选择,多以知识确定性的题目为主,形式可多种多样,如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等,例如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对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地图的认识需要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個难点,因此教师在布置有关于地图的作业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2、动手实践类作业
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来源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地理是一门区域性和综合性并重的学科,在课外,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如在进行经纬网部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利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区分出经线和纬线,知道地球上特殊的经线和纬线;介绍等高线地形时,请同学们利用透明垫板、橡皮泥和铅笔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实践绘制,可让学生在操作中将立体的、层面上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浆、胶水,在木板上堆砌、风干、上色等步骤,制作出世界七大洲的地形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将七大洲的地形特征正确的进行认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中国的省区名称、简称、位置等知识点是学生最为头痛的一部分内容,利用泡沫塑料等材料制作中国省区的拼图,让学生在无形中让自己的脑、手、心并用,顺利的记住了这么多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利用废旧的可乐瓶制作小型的雨量筒,同时在降水时及时进行收集和测量,这样的作业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期才能完成,因此它能培养学生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也有利于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对初中学生而言,直观形象思维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具体活动的经验仍继续成为他们构建知识重要手段,因此动手实践操作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也能让学生获得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3、探究类作业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目前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要配合这一新的教学目标,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为了保证探究类作业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