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德令哈与我的柴达木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之意,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而德令哈,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一个小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所在地,许多人没听说过。当过文青、喜欢文学且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1988年,诗人海子经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日记》一诗,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在人群广为流传。海子的德令哈是寂寞、荒凉、绝望的德令哈,今天,我要谈论的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而是更为广阔,有着青春、热情和故事的柴达木,特别是因柴达木而诞生于30年前,由海西州委主办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
  实际上,我1997年3月离开德令哈及《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已经20年,但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关于柴达木与德令哈方面的文章,并不是说对这个我生活过10年的地方没什么感情,也并非是这个地方没给我留下什么美好的记忆,或许是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终于,《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主任李欣玲的电话铃声给我带来了春天的消息,希望我能写一篇关于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方面的文字,谈谈那段人生岁月或点点滴滴。
  我知道,我留在柴达木的“舌头”并非空空荡荡。从一个半熟少年进入盆地,当我变成一只正午的骆驼时,头顶却是西宁的天空。本来,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大家没什么关系,然而因为共同的事业,使我们有缘分在一起,即使我现在已经离开,那段时光和经历仍然是我一生中十分重要和美好的。在成为《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成员之前,我在德令哈市委宣传部工作。那个时候宣传部工作,并不像现在这么忙碌,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但是,我附庸风雅,也喜欢文字,除了日常工作外,常常写一些新闻稿件,每天过着平淡而有些无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一个电话,改变了我一生。电话是时任《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主任杨长有打来的,问我愿不愿意到编辑部工作?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我问为什么?他告诉我,是因为我写的《试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海西州52篇仅两篇入选全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中的一篇。当时我欣喜若狂,毫不犹豫一口答应,那是州上,而且是编辑部,多高大上啊!最关键是我感觉人生面临等待已久的转折,我的未來似乎不是梦了。
  然而,好事多磨,我差一点就与《柴达木开发研究》失之交臂。当时市委樊光明书记不同意放我走,虽然就隔着一条巴音河,从河西到河东看似近在咫尺,却让我突然感到无所适从,远在天涯,甚至绝望已开始在内心筑巢。但编辑部缺人,杨长有主任对我很有诚意,事情确实有些难办,在走投无路之时,他急中生智——有困难,找组织嘛。他紧张、忐忑地求时任州委副书记彭程蔚,没想到彭书记则当即答应,当着我的面给市委樊书记打电话,才把我调动的事解决。多好的党的干部啊,之前我既不知道杨长有,也根本不认识彭书记,但他们帮了我,至今我仍充满感激。对于一介平民,梦想意外变成现实,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为青海省唯一由地区创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创刊于1987年,从刊名就知,它是立足于柴达木、服务于柴达木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从诞生之初就明确地肩负着这义不容辞的责任。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为创刊号题词,时任省委书记尹克升题词,刊物名还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朱乃正的手笔。我当然是后来者,1994年底才进入《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当时编辑部专职编辑只有杨长有和颜宗寿。
  就这样,像做梦一般,我就成为了《柴达木开发研究》的编辑。在编辑部工作的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杂志始终着眼柴达木、面向全中国,坚持以研究、服务柴达木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办刊方针,组织刊发了大量的文章,使刊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比如,在栏目上,设置了专题论述、学术论坛、区域经济、西部发展、调研研究、农牧研究、政策研究、企业方略、财贸金融、观察与思考、发展与回顾、青海柴达木资源开发研讨会专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专栏等。在内容上,从全国看,有针对性的组织、特约刊发了许多经济学家、著名教授的文章,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那日的《当代中国发展的东西差距》(1995.3),中央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周天勇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及其存在的问题》(1995.5),厦门大学教授许经勇《关于“民营经济”的两个问题》(1995.3),兰州大学教授的《中国西北地区缩小东西部差距与实现社会稳定对策研究》(1996.5),甘肃社科院副研究员姜安印《资源禀赋与西部经济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1996.1),中央民族大学马葵的《柴达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党国印的《西北地区扶贫经济效益研究》(1996.5)等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文章;从省内来看,组织刊发了青海民族学院著名教授贾晞儒的《柴达木开发的文化思考》(1996.5),丁长生等《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开发潜力和开发指导思想研究》(1997.1),张贵世的《青海察尔汗盐湖资源开发初探》(1996.1),房建昌的《历史上柴达木的盐业》等等,对柴达木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摇旗呐喊、出谋划策,对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开发提供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实际经验总结和对策措施,可以说,为柴达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在《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工作期间,正值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得到了州委的大力支持,时任主编的州委副书记李津成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为进一步办好《柴达木开发研究》,我们在1995年12月25日还召开了座谈会,各县委、政府、各工委以及州直有关部分党政负责同志就如何办好杂志献计献策,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翻杂志,还看到我曾与常务主编熊才合写过一篇《进一步办好<柴达木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的文章,为这个杂志想方设法、尽心尽力。现在看起来,当时受市场经济影响,而提出转变观念,建议搞好协办和广告业务、办经济实体、收取版面费,多少显得有些幼稚。而后来,常务副主编熊才竟然找我谈话,希望我停薪留职、去办一个经济实体。我当然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纸上谈兵尚可,真正要去做,可能还真不是那块料,肯定我不能同意,不然我的人生今天又是另一番模样,最大的可能是,或许我现在根本没兴趣、没心情在这里写回忆文章了。
  二十年前,海西德令哈的印刷水平和质量还相对较差,《柴达木开发研究》就选择在西宁青海日报社印刷厂印。当时那怕在省内出差,一般都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这样每期文稿编辑完后,到西宁排版印刷就成了一种福利。对出差的人来说,内心是激动的,又可以到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当时,我们每次出差都住在柴达木宾馆,还请了青海经济报社(现已不存在)的张经邦给设计版面。那时没电脑用就在版面纸上设计,看着很复杂的样子,现在回头看,其实也挺简单的,然而,在那个年代可不容易。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编辑与美术,还有许多不足,但在当时全国来说,《柴达木开发研究》还是拿得出手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我的柴达木并非只是《柴达木开发研究》,然而,那段经历,是最能代表我在柴达木的人生底色的。
  当前,许多杂志甚至曾经很辉煌的杂志都衰落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停刊了,但《柴达木开发研究》今年已经走过30年,这个杂志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越办越好。为什么?因为《柴达木开发研究》的编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紧贴时代,结合实际,从内容、栏目到美编推陈出新,使杂志不断生长壮大,生机勃勃,为柴达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竭力服务,现已经成为一个柴达木的文化品牌。作为一个曾经有幸成为这个杂志的编辑,我是由衷地高兴。在新时代,这个诞生于海子的德令哈(当然也是我们德令哈)的《柴达木开发研究》,不再荒凉、迷惘和绝望,而是一个精致、开放、丰饶、成长的希望之城的希望之刊,我相信,在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美丽新青海的新征程中,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与耕耘下,这本杂志必将在服务柴达木的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
  (作者单位:青海省直机关工委)
其他文献
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对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指导意义,绿色是城市发展的基底,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取向,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作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创造性的实践,建设绿色城市是对建设幸福西宁的最好回应。居住是城市的一种基本功能,绿色浓缩了宜居、彰显人性的城市发展理念,成为评判城市发展的形象化标尺。准确把握绿色城市的内涵,找准绿色城市建
期刊
悠悠三秩风华,漫漫征程如歌。1987年9月《柴达木开发研究》创刊,今日迎来30周年华诞。值此喜庆之际,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柴达木开发研究》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诸位朋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回忆也被阳光温暖,回忆中充斥着豪迈铿锵的气息。1987年的秋天,在海西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文学爱好者的辛勤耕耘下,海西文化建设史上收获一枚硕果——《柴达木开发研
期刊
2014年8月,客居德令哈蓝天白云大酒店,掀开窗帘眺望北面群山,我知道直线距离大约10公里外,就是苍龙一般的柏树山。它是祁连山脉的分支,因生长祁连圆柏而得名,如今成了德都蒙古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有一本《云中有座柏树山》宣传歌曲碟,主打歌作词秦建文,作曲傲日格勒,演唱者呼斯楞是一位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歌手。2015年五一小长假,友人斯琴夫去柏树山采风,微信照片上所见一棵棵柏树,就像一头头牦牛放养在山坡
期刊
枸杞产业是柴达木盆地的特色产业,也是闻名省内外的红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青海省海西州的枸杞已经达到了生产标准化,实现了经营产业化,步入了发展规模化。但是还面临着自身障碍、发展瓶颈、市场竞争、未来挑战等诸多问题。“枸杞的品质如何打造,枸杞的品牌如何打响,枸杞的市场如何打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使我们的枸杞产业注入发展活力、增加发展动力、挖掘发展潜力、扩大发展实力,全面推进全
期刊
甘建华,湖南衡阳市人,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曾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1991年)、“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2004年)、“第七届冰心散文奖”(2016年)、“首届丝路散文奖”(2016年)等奖项。1982年春天,他追随父亲甘琳先生到了花土沟石油基地,同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1986年大学毕业后志愿奔赴柴达木工作,1992年9月调回家乡。在青海石油报社工
期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具体到教育系统,中小学党组织担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开展,取
期刊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把握历史大势,着眼长远发展,回应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
期刊
摘要: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通过对西宁市城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区功能优化问题的调研,发现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区功能并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优化和完善城区功能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城区功能完善目标,制定城市功能完善的支持政策;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城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四是有序完善经济功能;五是进一步优化教育功能;六是强化就业功
期刊
时值《柴达木开发研究》创刊30周年,也恰是柴达木日报社步入而立之年时,社里拟出版《走过三十年》以示祝贺和纪念,承蒙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由我牵头完成编辑出版任务,这使我感到十二分的荣幸和激动,因为我热爱报社、喜爱这份职业,更喜爱绕指缠绵墨迹的馨香。  在我码字的日日夜夜里,如秋水般绸缪,醉人心弦,载着我的懵懂与欣慰。在夜凉如水,微雨轻寒的韶华里,静候碧水长天,遥望风月深长,静静地已走过十载光阴。我与
期刊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柴达木开发研究》已步入而立之年。回顾她的历程,我曾作为他的主编思绪万千、感慨万端:她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不成熟到成熟,进而成长为青海期刊阵线上的中坚力量;从艰难的探索到经过不断地发展走到了今天,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记录了三十年来海西人民为海西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建设等走过的艰难历程。全方位介绍了柴达木的历史渊源,古老文化,沧桑变迁,民族风情,自然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