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散记:平行生活之外的邻国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xiandin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然有个朝鲜老人用中文向我说了声“你好”,尴尬的气氛瞬间消解。我连忙笑着回复,周围的朝鲜人也瞬间笑作一团,顿时,一阵浓浓的温情在人群中飘散开来。
  火车在新义州停靠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缓缓地驶向平壤。
  初见朝鲜,新义州却让我莫名觉得有些许熟悉。它像中国的一个小县城,广场上散落着稀疏的车辆和人群,除了写着朝语的标语,以及每个人胸前佩戴着的像章,和中国似乎别无二致。
  朝鲜不允许外国人“自由行”,所以外国游客只能报团前往朝鲜。不过,有一点倒颇有趣意,即来朝鲜的游客90%都是中国人,而在这90%中,老年人又占了绝大多数。時间与空间在鸭绿江两岸似乎绝缘,火车穿越而过,等待复活的却并不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而是时代中他们淌着热血、火一般的青春。
  同行的队伍中,一对情侣与一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和我是同龄人。相似的年纪顿然消弭了我们之间的陌生,一路上渐渐生出了一种特别的归属。而于我,朝鲜之行不过是为了一窥它的神秘,或向异域寻找一份人生的意外之解。
  中秋欢庆农业丰收
  朝鲜四处可见非洲菊,它们簇拥着铁轨,将鲜艳的憧憬和革命的血色捧向远方的平壤。晚上6点多才到平壤,都市繁华的高楼开始不停在我眼前涌现,平壤站鼎沸的人流让我尤为兴奋,而那些对朝鲜的偏见,也逐渐在我的行步中被悄然瓦解。
  朝鲜不许游客独自外出,所以夜游朝鲜的“雄心”也随之泡汤。第一天的行程有些许平淡,第二日一早,我们便开始直奔开城。这段道路年久失修,两个小时的车程有如坐过山车般颠簸不断,眼前扑面而来的村庄、山丘和金色稻田,有一种早已习惯的单调,令人生出些许厌倦。
  让我顿感新鲜的,是第一次在朝鲜过中秋节。朝鲜的中秋和国内一样,也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在朝鲜语中被叫作“罕佳玉”或“秋夕”。朝鲜半岛在古代曾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至今仍保留了农历新年、端午等与中国极为相似的传统。
  不像我们中秋时,会邀请两三好友一起赏月饮茶、品尝月饼,在朝鲜,中秋是一个欢庆丰收的农家节日。这一天,为表达丰收的喜悦,同样也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朝鲜的农民会用新打的谷米做成各种食物,带上新米酿成的清酒,跳欢庆的农乐舞;与此同时,在朝鲜的城市,也有独特的习俗。这天最常见到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带着各种饭菜、食品到祖先的墓前进行祭祀,向逝者表达缅怀之情。
  中秋当日,摔跤、跳板、秋千等民俗体育比赛,也是朝鲜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前些年,由于朝鲜最高领导人指示要加强发扬民族传统,一些本来用于自娱的民俗体育赛事,开始成为了全国性赛事,“大黄牛奖”民族摔跤比赛便是其中之一。
  大赛开始前,朝鲜会从全国各地劳动者中,层层选拔出几十名选手来参加历时3天的比赛。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观众们便会纷纷来到大同江的江心小岛—绫罗岛去观看比赛。一时间岛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大赛结束后,冠军会获得一头大黄牛作为奖励,这便是“大黄牛奖”的由来。不过,如果究其源头,还要追溯到古代的朝鲜。在当时,黄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人们会用黄牛作为对获胜者勇气和力量的最大嘉奖。而今,虽然农耕的方式变了,但这份特殊意义却依旧被留存了下来。
  除了民俗,朝鲜商家在中秋时的行为也颇值一提。如果你在中秋当日行走在平壤的商业街,你会惊讶地发现无论餐馆还是商场都挂着“今日休息”的牌子。在朝鲜,中秋假期仅有一天,所以,朝鲜人都会在这一天专心享受宝贵假期,这和我们国内的商家大肆开展促销活动截然不同。
  朝鲜人在中秋时不吃月饼,但他们也有自己传统的中秋美食—松饼。它用糯米粉制作,呈半月形,分绿白两色,裹着豆沙或者枣泥馅,和月饼颇像。
  开城的世界遗产
  作为朝鲜最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开城共有十多处世界遗产。如我们参观的第一站高丽博物馆,在11世纪初叶就是高丽国的行宫大明宫。走进这座1000多年来从未重修过的建筑,你会讶异于它依旧完好无损地伫立着,似乎千年来,时间的轮转早已与它无关。
  高丽博物馆外,一路上全是上山祭拜的朝鲜人。我伫立一旁,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他们,他们则用一种怪异的眼神反过来不停打量着我。忽然有个朝鲜老人用中文向我说了声“你好”,惊讶之余,尴尬的气氛也瞬间消解。我连忙笑着回复,周围的朝鲜人也瞬间笑作一团,顿时,一阵浓浓的温情在人群中飘散开来。
  随着行人往山上前行,不远处便是中国抗美援朝的烈士坟墓,一块高大的牌坊在目光中渐渐耸立出生命的伟岸与厚度。我知道,没有人会遗忘他们,他们也注定无法被遗忘。
  来时,碰巧看到他们的子女在举行悼念仪式,场面充满哀思和肃穆。一旁的墙上刻满了死去军人的名字,不停有老人带着湿润的眼眶走近端详。我忽然心生感叹:“于时代,他们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于国家,他们的名字却锻造了一面铁墙。”
  烈士陵园的不远处,是开城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王建王陵。里面埋葬的是高丽太祖王建与他的夫人。不幸的是,日本人统治朝鲜时曾盗过此墓,掠走了一批珍宝。关于陵墓的重修,其中还有个典故:王氏被李氏王朝推翻后,李王对王氏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许多王姓者为保命不得不改名。直到后来金日成来这里巡视时,一位王氏老人拿出家谱,王氏才得以光复。金日成帮助王氏的后人在王陵旁修了住宅,又将王陵进行了整修,这才使王陵重新恢复了从前的气势。
  开城人口60万左右,平壤人口则超过300万,从开城回平壤所感到的却不只是人口上的差别,而是穿越一个年代的恍惚。
  浓浓的苏联风味
  回到平壤后,我们开始向地铁口前行,去参观号称世界上最深地铁的平壤地铁。
  平壤地铁始建于1966年,总长35公里,设置了17个站。市内有两条地铁,呈十字交叉形,贯通全城东西南北,最深处达地下200米,平均埋深达100米,是在朝鲜领导人参观了北京正在建设中的地下铁路系统后,由中国援建而成的。   由于仿照莫斯科地铁修建,所以一走进地铁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苏联风味扑面。其他则和国内地铁差不多,不过价格倒是便宜得惊人,换算成人民币,乘坐一次地铁不过几毛钱。
  出了地铁站,雄伟的凯旋门如一只将要展翅高飛的雄鹰瞬间夺目。凯旋门为纪念金日成而建,两旁分别刻有金日成投身抗战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年份。凯旋门旁便是金日成体育场,远处不停驶来的有轨电车与繁华高楼的交映中,过去与现在被激荡得有些许模糊。
  金日成广场离凯旋门不远,作为朝鲜的活动中心,这里每年都会举办朝鲜的阅兵仪式和盛大节日。广场两旁则是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漫步其中仿佛能嗅到书籍和岁月的幽暗芬芳。对岸,朝鲜的主体思想塔如一缕炽烈的火焰升腾在大同江畔,登顶便可顷刻将整个平壤的繁华、现代、宏伟、秀丽尽收眼底。
  主体思想塔竣工于1982年,作为金日成创立“主体思想”的象征,是为祝贺金日成70寿辰而建。塔的正面建有高30米、重33吨的象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三人群像,左右则是以“主体工业”“丰年”“学习之国”“主体艺术”为主题的花岗岩群像。
  停留朝鲜的最后一日,我们按照行程去参观了金正日故居。在此之前,我们先去了平壤的一所中学,欣赏了中学女子乐队的一场音乐会。不过比起音乐会,朝鲜的教育更值得一说。我见到的朝鲜中学生都只上半天课,下午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对比起如今国内压力更大的学习环境,不由得让人心生艳羡。
  阿里郎表演响起汉语歌
  朝鲜的夜晚,因为阿里郎表演被点燃到了高潮。表演在五一体育场进行,据导游说那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最多可容纳15万人,面积有2.5万平方米,光出入口就有80个。
  体育场屋顶呈降落伞状,由遮檐和半圆形大倾斜拱围组成,建筑形式新颖独特,还曾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发明及新技术展览会上斩获金奖。
  走进体育场,表演还没开始,上万名表演者早已在体育场的另一侧整装待发,如正式演出般不断地展示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画面,还不时地发出整齐合一的吆喝声。
  一场庄重的升旗仪式后,各类表演开始轮番上演,灯光、布景变幻无穷,民族舞蹈绚丽夺目,杂技表演惊险独特,每一幕都极具感染与震撼效果,不过更多的是通过表演来展现朝鲜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它建国7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最让人意外的是,表演到最后,体育场竟然响起了熟悉的“56个民族,56朵花”的歌声,萦绕于耳,久久不绝。
  最后一夜,难以入梦的我,独自一人坐在酒店大厅,直到人都散去,我还依旧沉浸于对朝鲜未来的思考。我知道,纵使我明日离去,朝鲜依旧平行在我的生活之外,直至永远。
  离开朝鲜之前是梦,梦醒之后依旧是朝鲜。
其他文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眼见”的英国,与它向全世界宣布的一样—美丽、繁华。  當我抵达英国时,已是英国的下午,却是中国的傍晚。时差,让我有点不习惯,平时精力充沛的我,正被时间的力量侵扰得睁不开眼。  等到终于度过了行车的艰难,抵达寄宿家庭的集中地,看着车窗外一群英国叔叔阿姨,我不禁紧张起来—毕竟要用一门自己不太熟悉的语言,跟陌生的外国人交流。  但一下车,最先令我不安的是这里的气温。我查看手机里的
蔡运磊  不久前,俄罗斯载人航天系统的高官叶夫根尼·米克林,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英国首相还中招呢,他感染算啥大事?关键在于,米氏曾亲临俄“联盟MS-16”飞船发射现场,还接见了搭乘飞船升空的3名宇航员……  包括刚去世的俄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在内,俄火箭航天领域已有上百人确诊,有没有那3 名宇航员?咱也不知道,反正木已成舟,事已至此,问题就来了—太空是疫情的“世外桃源”吗?  在世人心目中,太空就是“
傍晚六点,看见电车上还有仅存的一个空位,我挣扎着挤了过去。  “孤身一人彷徨在大都市,就像被丢掉的空易拉罐”,耳机里传来上杉升的《直到世界尽头》,很贴合现在的心情。  过去50多天里,每天身着“求职西服”,来回奔波于各大企业的说明会、OB聚餐、心理测试、笔试、面试……从早到晚,行色匆匆,每天盯着时间来回于不同场所,而求职进展却极其缓慢。  当一天连续收到几封“残念邮件”(落选通知)的时候,是心情最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让9·11过后美国人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安全感轰然倒塌。在这个以自由著称的国家,它的公民再一次陷入让人无法喘息的恐惧中。虽然美国拥有无孔不入的情报部门和世界上最强悍的反恐部队,但面对名目繁多的夺命武器,他们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高压锅——FBI新闻公报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爆炸的两枚炸弹,一枚被放在一个高压锅里,并藏在背包中。爆炸后的残片显示,制造这枚简易炸弹的凶手在锅里放了钉子
塑料和金属物使得入侵物种漂洋过海更为容易。  2011年3月11日,一场前所来有的强地震袭击了日本东北地区,造成近40米高的海啸,摧毁数十万幢房屋以及福岛核电站。除了这些灾难性的后果,这次大地震还有一些难以察觉的“后遗症”。比如,海啸淹没了一艘小型蓝白色渔船——“Sai-shou-maru”号,将其从停泊处卷入茫茫大海。  这艘渔船在太平洋上一直向东漂流,竟未曾倾覆。然后,在2013年3月22日,
惬意的午后,回温的上海城,空气透露着困意,感觉身边经过的人儿与猫咪一般懒散。忙碌的生活已然成为都市人的常态,高密度的工作,厚重的眼圈和哈欠连天的困倦。  年轻人已经习惯了靠咖啡来提神,驱散困意。但你知道咖啡的故事吗?孤儿遇上咖啡豆  四月的风,来自印度洋,温暖而湿润,吹过高黎贡山,吹暖了高黎贡山。  高黎贡山地处云南省西面,南北蜿蜒,如同怒江的侍卫,守护着怒江自由奔流。丛岗村地处怒江的咽喉,往北是
在石油富国云集的波斯湾地区,迪拜是沙漠小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一个酋长国,石油资源并不丰富,也快枯竭。但其海滨港口城市迪拜,和西南方向枕在一个T字形岛屿上的阿布扎比市,并肩为阿联酋人口最多、最繁华的两大都市。  和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凤凰城相似,迪拜市完全建设在一片沙漠之上。这里的气候除了冬天以外极其恶劣,每年4月到10月,室外气温经常接近50度,平底锅放置太阳下,即可煎鸡蛋。  然而天无绝人之
孙越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的代表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更是家喻户晓。他虽然歌颂自由,但对于疫情防控却不含糊。  1830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暴发霍乱,全国进入隔离时期。那年秋季,普希金正在下城省的大博尔季诺村度假,那里距莫斯科600多公里,距圣彼得堡1300公里。大博尔季诺村有普希金家族的
日本人少睡觉甚至不睡觉,这是众所周知的。当然这并不准确。但是作为一项文化学和社会学的阐述,这十分有趣。  笔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去日本,就是那时首次接触到了他们对待睡眠的态度,让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彼时的日本正处于著名的“泡沫经济”鼎盛期,整个社会充斥着投机热。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工作和闲暇约会占满,忙到几乎没时间睡觉。当时一句流行广告语恰到好处地总结了这种生活方式,并借机大肆吹捧某种能量饮料。“
1791年,在法国濒临加勒比海的圣多明各殖民区,受奴役的非洲黑人爆发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起义。圣多明各岛是当时最后一个糖岛,也是法兰西帝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8月的一个夜晚,第一个奴隶制磨坊停止了运转。在整个圣多明各蔗糖帝国,这个世界上最有利可图的地区,奴隶们拥入大厦豪宅里屠杀奴隶主,在蔗糖仓库和甘蔗地里放火,成千上万的人在殖民统治区海地角游行。这场起义波及了整个殖民地区。  圣多明各的这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