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Rγ2基因Prol2Ala和C1431T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s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体增殖活化受体γ2(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72,PPAR72)基因Prol2Ala和C1431T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汉族人2型糖尿病、肥胖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对2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1名非糖尿病对照者进行PPAR刀基因Prol2Ala和C1431T多态性研究。结果(1)在非糖尿病对照人群中Aall2等位基因频率是0.064,T1431等位基因频率是0.252。单倍型分析显示Prol2Ala和C1431T两个位点连锁不平衡(D’=0.63,r^2=0.074),组成了3种常见单倍型Pro-C、Pro-T和Ala—T。(2)Prol2Ala和C1431T多态性分布及其单倍型分布频率在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rol2Ala变异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相关,Ala等位基因降低非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舒张压(P〈0.05),而对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无保护作用(P〈0.05);C1431T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的超重和肥胖相关,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者T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Prol2Ala和C1431T多态性可能在汉族人糖尿病发病中不是起主要作用;C1431T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的超重和肥胖相关。

其他文献
患儿 男,系第3胎第3产,因羊水少,脐带绕颈,宫内窘迫1 h,于孕38+周剖腹产.10个月会坐,1岁7个月会喊妈妈,2岁半会走,但是脚尖着地,步态不稳.现年6岁,能正常行走,但是语言交流障碍,常吐舌,多动、对外界反应差,注意力分散,智力发育落后,其他查体未见异常。
期刊
目的 研究8号染色体(+8)异常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组合荧光探针,运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51例初诊CLL患者中+8的发生情况.结果 151例患者中仅两例(1.3%)存在+8,阳性细胞率分别为8%、10%,两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别为47,XY,+8[2]
我们按本室常规方法对来本中心就诊的2000例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8例染色体异常核型,现报告如下。
期刊
例1 女,27岁,因怀孕5个月B超检查提示胎儿脊柱裂、脑积水行引产,夫妇双方要求做染色体检查.患者表型智力均正常,身体健康,父母非近亲结婚,有一个妹妹。
期刊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编辑出版的医学学术刊物。本刊是国内医学卫生核心期刊之一,被世界权威的检索系统美国《医学索引》(IM)、《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及荷兰《医学文摘》(EM)收录,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及国内10多种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主要报道我国医学遗传学、人类遗传学、人类疾病基因
期刊
患者 男,34岁,其妻孕5个月产前唐氏筛查,风险指数提示高危,故来我院就诊.要求夫妇做染色体检查.查体:患者表型智力正常,身高1.73 m,体格健壮.无接触有毒物质及放射线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有一弟一妹,弟、妹都有小孩。
期刊
对象 1012名产前诊断孕妇为近5年来我院产科门诊就诊者.其中高龄孕妇489例(大于等于35岁);第1胎为21三体征8例;脑发育不全5例;多发畸形6例;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30例;生育过DMD患儿1例,生育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例;死胎史4例;其它467例。
期刊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BAC-FISH(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nle-FISH)在性腺发育不全患者临床医学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5例临床检查诊断为性腺发育不全患者进行染色体荧光Q显带、G显带核型分析、FISH和BAC-FISH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查诊断.结果 5例性腺发育不
我们对2003年10月至2008年2月期间638例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结果进行了总结,对孕妇产前筛查结果和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 男,35岁,因左侧膝关节疼痛、双下肢痉挛无力、走路不稳2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膝关节周围持续性钝痛,有木胀感,无红、肿、热,同时感双下肢僵硬、无力,左下肢明显,有迈步费力、足拖曳、行走不稳,症状持续,缓慢加重,但尚能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