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g12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当前整个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状况来看,加强生命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必须。对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一番认真地探寻,有助于我们把生命教育和谐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有助于生命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足够彰显、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科学地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24-02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反观当前整个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很容易发现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我们应该追本溯源以探究生命的本真面目,推动思想者教育受众对生命真谛的感悟,赢取更广泛的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接纳,从而更加科学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现实境遇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豍教育的过程即意味着生命的展开和成长,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生命。然而,我们却习惯于把教育当作工具,当作为个体生命的发展而服务的工具,当作为社会发展、为国家强盛而服务的工具。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观念在现时代的多数人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我们习惯于支持这样的主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唯独少有人这样呼吁——教育要面向生命、面向个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社会化”、“国家化”倾向日益加重,这无形中淡化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生命本质的思考与探究。这使得对生命本质的关注逐渐成为边缘性的话题,不被人理睬,更无谈接纳。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对教育的生命本质的认识必然濒临灭绝的地步。我们的教育充当了太多的工具色彩;我们的教育发挥着太多的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工具作用;我们的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为社会的进步造就精英们的工具价值。唯独,唯独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许多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但令人失望的是,大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疏远了生命本真的探究和追问,教育就悖离了它自己的本真,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走向了异化。生命是教育的本性,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和教育原本就是“一家亲”。豎剥离了生命内核的教育,必然是一具“木乃伊”。如此说来,纵观我国目前教育,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不能不令人痛心。
  二、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
  学界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看法各异。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能够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豏可见,他强调的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教育。在程红艳看来,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豐她认为,人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起点,而“类生命”是其最终目的。而刘济良在许世平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豑可见刘济良倡导生命教育要追求生命的意义、价值、精神、信仰等等形而上的维面。
  在借鉴有关学者和专家研究的理论成果基础之上,笔者认为,所谓生命教育,是一种饱含人生情感和生活智慧的教育,它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使得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双方皆能产生对人类生命的敬畏与尊崇、感受生命之美丽与神奇、体验生命之美好与智慧,进而能关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形成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坚韧不拔的人生意志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习惯,并注重科学了解生命的意义,正确解读生命的价值,为度过一个完满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三、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效实现
  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使其地位得到足够彰显、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即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要更多地、更加真诚地关注和关心学生的心灵、精神以及人格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生命观,并协同其他有益力量积极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把生命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首要位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道德观教育等等多种教育。豒然而,查看一下人们对“人生观”豓的定义即可发现:若把笔者所提倡的生命教育安放在这种特殊的蕴意之下的“人生观”之中,显得是多么的不伦不类!笔者认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赞同教育倡导人们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伟大号召。然而,生命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生命教育安置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以凸显生命教育的地位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应当强调的是,这个“合适的位置”并非自封或者他封,而是由生命教育自身价值所在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之必须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毫不夸张地说,生命教育应该放置在首要地位,即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等众多教育之前的位置。
  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这一认识是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中严重缺失生命教育这一至关重要主题而生发的。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逻辑推理的必然结论。
  其一,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个合力的各个分力来进行分析是十分有价值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等多种要素一起构成合力,共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形成这一合力中的每一支分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刻审视和分析,才能找寻到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实践的有效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及其改革的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约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创新和实践活动发展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蕴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豔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目的的确定,使得其教育方向与评价标准得以明晰,有利于激发参与者自觉、积极投身于该教育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革新中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果的实效性。
  其二,生命教育的本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豖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要求和体现,“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豗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核与上述主张的意旨是吻合的。
  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豘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的科学发展观,其出发点和价值追求同样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因此,笔者主张,革新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该是这样的: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思想者教育目的之中,使得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双方都能够感受到滋养生命、润泽灵魂的教育魅力,尤其是提升受教育者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体悟,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信念,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能够从容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与困境,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进而积极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将生命教育付诸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推进生命教育活动
  教育实践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自我生命的保护理应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脱离个人的社会是个抽象的社会,脱离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终究是抽象的说教,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更何谈“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豙?
  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的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重大使命,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之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鲜活的生命,教育就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关心个体生命、关爱个体健康理所应当成为教育实践活动贯穿始终的主题。
  理论之树长青的源泉在于人类永不间断的历史实践。作为党和国家政治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更应凸显其对生命教育的关怀,体现其对教育双方自身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更应积极推进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惟有此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完善,才能赢得更广泛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够拥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也才能更顺利地推动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德国和日本的刑法中,有关违法性的理论有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的对立,两派的主要分歧在于行为样态及其主观要素的考察应该放在违法中还是责任中。我国学者关于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争论,是在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下进行的。中国的刑法在坚守客观违法性论的立场上,应该走向“通过‘恶行’造成‘恶果’”的(二元的)抛弃了道德主义的新行为无价值论;其作为“新规范违反说”和“法益侵害导向说”的
摘 要 医疗纠纷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我国各地正通过成立医调委的形式来推动医疗纠纷的化解。本文以重庆市黔江区医疗纠纷调节现状为例,分析贫困地区医疗纠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贫困地区医疗纠纷调解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医调委 调解  作者简介:张涛,重庆市黔江区纪委监察局;邹美玲,重庆市黔江区司法局公证处。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毒品犯罪呈高发态势,毒品犯罪不仅危及个人身体健康,而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为严厉打击这一犯罪行为,本文从集美区院办理的毒品犯罪案件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毒品犯罪的原因,以期找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 毒品犯罪 主要特征 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陈丽娟,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检察院、科员,法学学士学位。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 共同饮酒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发生在以社交等目的而共同饮酒的当事人之间,部分共同饮酒人对非饮酒不能受到损害的其他共饮人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本文首先引出问题:作为“发生在法律层面之外、仅由私人友谊调整的普通社会关系”之情谊行为何以引起法律纠纷并可为法律裁判之?然后本文从“情谊行为”的角度出发探究了情谊行为何以进入民法视野。在此基礎上,本文揭示了共同饮酒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基础——对作
摘 要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商法的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商法一方面能够调整我国的各种商事活动,另一方面也能够调整国际商事关系。因此,这也对进一步要求我国的商法国际化。本文主要论述了商法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我国商法实现国际化的现实意义,并从商法的价值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商法国际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商法国际化 法律辐射 法律移植  作者简介:杜可清,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摘 要 在现代网络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参与主体的低龄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未成年人通过数码产品经过“非面对面”的方式与电商签订合同,若交易产生纠纷,则会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问题,从而影响其订立的合同效力。本文指出,电子合同本质上仍属于合同,应属民法范畴。而对于未成年人的电子缔约能力认定,是遵循传统民法理论的规定还是突破传统制度,国内法学界尚存争议且至今仍未统一。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电子合同 缔约
摘 要 领土争端往往和国家主权、民族情感甚至于宗教信仰纠结在一起,对地区局势、国际局势产生极大的影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导致战后领土争端的主要原因,而历史宗教问题、技术进步多带动的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也是导致领土争端纷呈的因素。结合当事国均衡和非均衡的争端态势,有必要设计从底线到基本原则再到最终解决的相关机制,对领土争端进行思考和引导,通过当事双方的努力管控局势,避免争端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 领土
摘 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满腔热情,志愿活动就是他们情感、理想的表达方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但有利于解决地方弱势群体需要,而且能够保障大学生能够在志愿服务中体现人生价值。本文将分析广东省内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活动经费、与地方组织合作、强化培训等手段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 育人功能 法律援助 有效性  作者简介:马舒洁,
摘 要 警学结合、校局互动是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通过警学结合、校局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出了顺应当前公安工作需求和公安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 警学结合 校局互动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芷君,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系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治安学。 
摘 要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现象不断发生,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暴露出我国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漏洞,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刑法》对虐童行为存在法律空白的尴尬境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构筑儿童权利防护网。  关键词 虐童 儿童权利 幼儿教师  作者简介:李锐,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人民监督工作办公室干部。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