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型“被X”结构是对汉语典型“被”字句的突破。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发现其共同的语用内容主要是凸显“非自愿性”和“非真实性”。同时,基于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分析这种结构理解的语境依赖性,从动态语境观角度考察不同的语义理解和认知加工。探讨了新型“被X”结构的语用效果:语言经济原则、凸显说话者的会话意图。
关键词:新型“被X”结构 语义 关联理论 语用效果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与汉语典型被字句不同的打破常规的被字句。我们把这种含有“被”字的特殊结构称之为新型“被X”结构与汉语典型的“被”字句相区别。例如:
(1)王珞丹还没结婚就“被离婚”(转引自李莉,2011)
(2)水价听证频现“被代表”政府被批无诚信(转引自申智奇2011)
(3)福州“被宜居”了,宜居福州讨论持续升温。(转引自姚俊、宋杰2012)
(4)关于马化腾被“小三”“不是事实,不会回答”(转引自池星海,周晓君2012)
(5)“中国被G2”不可轻信美国花言巧语(转引自李莉,2011)
(6)自从张柏芝和谢霆锋结婚后,这位辣妈便多次“被媒体怀孕”。(转引自姚俊、宋杰2012)
按照语法规则,“被”在汉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被动标记,通常是不能与不及物动词搭配构成被动句的,跟它搭配的只能是及物动词(范晓,2006)。上面的“被X”结构中,X分别为不及物动词(“离婚”)、及物动词(“代表”)、形容词(“宜居”)、名词(“小三”)、字母词(“G2”)、词组(“被媒体怀孕”)。可见,这种新型“被X”结构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新型“被X”结构的出现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和思考。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被X”结构的句法和语义方面,也有的着眼于该结构的生成机制,如:概念整合、转喻、构式压制、模因论、非范畴化等。但是,对新型“被X”结构的认知语用机理还缺少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吸收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内容,语义识别的语境依赖性,揭示人们如何在特定语境下理解新型“被X”结构的交际意义以及产生的独特语用效果。
二.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分析
1.表示主语的非自愿性
(7)今年初,李国富意外死在监狱医院。检察院迅速做出鉴定结论。称其“自杀”。众多网友认为,他是“被自杀”而死的。(转引自单谊,2012)
(8)教育乱收费的最高境界是被自愿(转引自郑晓君2010)
(9)捐助灾区,孩子又要“被捐款”?家长称孩子被强迫捐款(转引自杨炎华2013)
“自杀”、“自愿”和“捐款”作为不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应该是主语自己实施的。“自杀”是自己采取自杀的这一行为。“自愿”是自己愿意做出相应的行为。“捐款”是自己主动、意愿做出慈善、捐赠的行为。因此。他们与“被”字所具有的被强制性、被迫性含义是相违背的,是不可能组合在一起构成“被”字句的。把“被”字与“自杀”、“自愿”、“捐款”、这类表示自主的词语联系起来,就在形式上把自主和强迫联系了起来。从表面上看它们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被自杀”、“被自愿”、“被捐款”、所表达的内容仍是“被”字的“遭受”义。
联系上述例子背后的事件,“被自杀”说明的是李国富可能在监狱遭受迫害至死亡;“被自愿”表明的是人们被教育有关部门强迫自愿缴费;“被捐款”揭露的是孩子在学校的高压下不得不向灾区捐款;这些行为不是主语自愿、自主发生的,也不是他们希望发生的,而是强势一方强加在他们身上被迫、无奈发生的。作为事件当事人,弱势的一方只能被迫无奈的接受。
新型“被X”结构采用这种自主与强迫相联系的矛盾的形式就是为了表述主语在某种环境或某种条件下,被强行介入的第三方操控而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做出了原本应是“自主”、“自觉”状态下行为的事件。这样一来,通过自主与被动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能更加突显主语的非自愿性。像这类表现主语非自愿性的词词还有“被贿赂”、“被网瘾”、“被道歉”、“被学习”、“被让座”、“被消费”、“被离开”、“被过节”、“被相亲”、“被退休”等。
2.表示事件的非真实性
(10)网友“酱里合着”在论坛里指责学校,“庆贺”自己在学校的运作下,顺利地“被就业”了。(转引自刘斐、赵国军,2009)
(11)工资一“被增长”,统计局长就“被脸红”(转引自袁红梅、梁婧玉2016)
(12)为了完成各种形式的“指标”,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制造繁荣”,“制造和谐”。我们似乎已经生活在一个“被繁荣,“被和谐”的完美社会中。(转引自杨炎华2013)
例(10)中的“被就业”背后的事件是:临近毕业,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狀态下,某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者自行联系工作单位为学生盖章。学生“就业”这个事件是非真实的,学生是“被认定或声称为就业”。例(11)中的“被增长”背后的事件是:指的是统计局为了追求政绩,把老百姓的工资“增加”了,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从统计的数据上看,实际上老百姓的工资并没有增长。工资“增长”这个事件是非真实的。例(12)中社会的“繁荣”也是一样,都是非真实的。
这种用表示被动和强迫含义的“被”字加上描述非真实的信息的词语,突出了该行为背后事件的非真实性。表示这种含义的“被X”还有“被开心”、“被幸福”、“被宜居”、“被强大”、“被优惠”、“被赞成”、“被下降”、“被光荣”、“被清凉”、“被小康”、“被省钱”等。
三.新型“被X”结构的认知语用分析
1.动态语境假设
语境假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认知假设。语境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交际者选择的。听话者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听话人推理的理据就是说话人要通过明示行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流意图。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Sperber
关键词:新型“被X”结构 语义 关联理论 语用效果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与汉语典型被字句不同的打破常规的被字句。我们把这种含有“被”字的特殊结构称之为新型“被X”结构与汉语典型的“被”字句相区别。例如:
(1)王珞丹还没结婚就“被离婚”(转引自李莉,2011)
(2)水价听证频现“被代表”政府被批无诚信(转引自申智奇2011)
(3)福州“被宜居”了,宜居福州讨论持续升温。(转引自姚俊、宋杰2012)
(4)关于马化腾被“小三”“不是事实,不会回答”(转引自池星海,周晓君2012)
(5)“中国被G2”不可轻信美国花言巧语(转引自李莉,2011)
(6)自从张柏芝和谢霆锋结婚后,这位辣妈便多次“被媒体怀孕”。(转引自姚俊、宋杰2012)
按照语法规则,“被”在汉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被动标记,通常是不能与不及物动词搭配构成被动句的,跟它搭配的只能是及物动词(范晓,2006)。上面的“被X”结构中,X分别为不及物动词(“离婚”)、及物动词(“代表”)、形容词(“宜居”)、名词(“小三”)、字母词(“G2”)、词组(“被媒体怀孕”)。可见,这种新型“被X”结构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新型“被X”结构的出现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和思考。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被X”结构的句法和语义方面,也有的着眼于该结构的生成机制,如:概念整合、转喻、构式压制、模因论、非范畴化等。但是,对新型“被X”结构的认知语用机理还缺少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在吸收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内容,语义识别的语境依赖性,揭示人们如何在特定语境下理解新型“被X”结构的交际意义以及产生的独特语用效果。
二.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分析
1.表示主语的非自愿性
(7)今年初,李国富意外死在监狱医院。检察院迅速做出鉴定结论。称其“自杀”。众多网友认为,他是“被自杀”而死的。(转引自单谊,2012)
(8)教育乱收费的最高境界是被自愿(转引自郑晓君2010)
(9)捐助灾区,孩子又要“被捐款”?家长称孩子被强迫捐款(转引自杨炎华2013)
“自杀”、“自愿”和“捐款”作为不及物动词,表示的动作应该是主语自己实施的。“自杀”是自己采取自杀的这一行为。“自愿”是自己愿意做出相应的行为。“捐款”是自己主动、意愿做出慈善、捐赠的行为。因此。他们与“被”字所具有的被强制性、被迫性含义是相违背的,是不可能组合在一起构成“被”字句的。把“被”字与“自杀”、“自愿”、“捐款”、这类表示自主的词语联系起来,就在形式上把自主和强迫联系了起来。从表面上看它们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被自杀”、“被自愿”、“被捐款”、所表达的内容仍是“被”字的“遭受”义。
联系上述例子背后的事件,“被自杀”说明的是李国富可能在监狱遭受迫害至死亡;“被自愿”表明的是人们被教育有关部门强迫自愿缴费;“被捐款”揭露的是孩子在学校的高压下不得不向灾区捐款;这些行为不是主语自愿、自主发生的,也不是他们希望发生的,而是强势一方强加在他们身上被迫、无奈发生的。作为事件当事人,弱势的一方只能被迫无奈的接受。
新型“被X”结构采用这种自主与强迫相联系的矛盾的形式就是为了表述主语在某种环境或某种条件下,被强行介入的第三方操控而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做出了原本应是“自主”、“自觉”状态下行为的事件。这样一来,通过自主与被动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能更加突显主语的非自愿性。像这类表现主语非自愿性的词词还有“被贿赂”、“被网瘾”、“被道歉”、“被学习”、“被让座”、“被消费”、“被离开”、“被过节”、“被相亲”、“被退休”等。
2.表示事件的非真实性
(10)网友“酱里合着”在论坛里指责学校,“庆贺”自己在学校的运作下,顺利地“被就业”了。(转引自刘斐、赵国军,2009)
(11)工资一“被增长”,统计局长就“被脸红”(转引自袁红梅、梁婧玉2016)
(12)为了完成各种形式的“指标”,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制造繁荣”,“制造和谐”。我们似乎已经生活在一个“被繁荣,“被和谐”的完美社会中。(转引自杨炎华2013)
例(10)中的“被就业”背后的事件是:临近毕业,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狀态下,某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者自行联系工作单位为学生盖章。学生“就业”这个事件是非真实的,学生是“被认定或声称为就业”。例(11)中的“被增长”背后的事件是:指的是统计局为了追求政绩,把老百姓的工资“增加”了,但是这种增长只是从统计的数据上看,实际上老百姓的工资并没有增长。工资“增长”这个事件是非真实的。例(12)中社会的“繁荣”也是一样,都是非真实的。
这种用表示被动和强迫含义的“被”字加上描述非真实的信息的词语,突出了该行为背后事件的非真实性。表示这种含义的“被X”还有“被开心”、“被幸福”、“被宜居”、“被强大”、“被优惠”、“被赞成”、“被下降”、“被光荣”、“被清凉”、“被小康”、“被省钱”等。
三.新型“被X”结构的认知语用分析
1.动态语境假设
语境假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认知假设。语境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由交际者选择的。听话者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语信息作出语境假设。语境假设的过程要进行推理,而听话人推理的理据就是说话人要通过明示行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流意图。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Sper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