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获取知识。
一、还课堂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我教学平均数,学习后出一常用的生活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王老师家后有一条河,平均水深150厘米,王老师身高163厘米,若老师不会游泳,走过河,有危险吗?问题一出,和大部分听课课堂一样,有几个学生认为没有危险,因为水深150厘米,王老师有163厘米,比水面高,所以没有危险。立刻有学生反驳道:这里的150厘米是平均水深,不是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50厘米,河底不是平的,有深有浅,深的地方也许会超过许老师的身高,所以有危险。到此,学生的解释已经较清楚,也达到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一学生焦急地举手:“我还有别的原因呢!”按惯例,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指其回答。“即使不考虑刚才大家说的平均水深的意义问题,还是有危险的!因为河底的泥都是污泥,人一踩就会陷进去,那就算水深只有150厘米,许老师陷进去还是很危险的!”唉!真没想到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但我还是肯定了他:“你考虑问题真周到!除了这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你还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只有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的课堂,学生才能得到有效的收获。
二、有效探究,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尤其是不易理解的应用题教学、概念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进行“有效探究”,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并让他们举出与“1÷2”相等的算式,从中选出“1÷2=2÷4=3÷6”,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2=2÷4=3÷6”改用分数表示,得出“==”,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是不变的?从右往左看呢?联想“商不变性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说说分数有什么性质?学生先轻轻地试说,声音由小到大,渐渐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再进一步提问:“这个结论中的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否可以是任意的数?”学生探究讨论后进一步发现: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乘零,分子和分母都会变成零,而零不能作分母;如果分子和分母都除以零,就违反了零不能做除数的规定。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里一定要补充“零除外”,完整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圈出重点的词,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效探究和实践中学习了新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创设移动多变的课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所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灵活的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是很抽象的概念,光靠想象太难了。若充分利用网络上桂林山水风景资源,自然界中动植物与生就有的对称性等动画,图片的欣赏,这样教师可以不拘一格的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的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形成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努力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真诚地帮助所有学生建立自信,为所有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地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和谐、有效”的课堂,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和谐、有效”的教育。责任编辑杨博
一、还课堂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如:我教学平均数,学习后出一常用的生活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王老师家后有一条河,平均水深150厘米,王老师身高163厘米,若老师不会游泳,走过河,有危险吗?问题一出,和大部分听课课堂一样,有几个学生认为没有危险,因为水深150厘米,王老师有163厘米,比水面高,所以没有危险。立刻有学生反驳道:这里的150厘米是平均水深,不是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50厘米,河底不是平的,有深有浅,深的地方也许会超过许老师的身高,所以有危险。到此,学生的解释已经较清楚,也达到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一学生焦急地举手:“我还有别的原因呢!”按惯例,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指其回答。“即使不考虑刚才大家说的平均水深的意义问题,还是有危险的!因为河底的泥都是污泥,人一踩就会陷进去,那就算水深只有150厘米,许老师陷进去还是很危险的!”唉!真没想到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但我还是肯定了他:“你考虑问题真周到!除了这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你还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只有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的课堂,学生才能得到有效的收获。
二、有效探究,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尤其是不易理解的应用题教学、概念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进行“有效探究”,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去发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并让他们举出与“1÷2”相等的算式,从中选出“1÷2=2÷4=3÷6”,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2=2÷4=3÷6”改用分数表示,得出“==”,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是不变的?从右往左看呢?联想“商不变性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说说分数有什么性质?学生先轻轻地试说,声音由小到大,渐渐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再进一步提问:“这个结论中的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否可以是任意的数?”学生探究讨论后进一步发现: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乘零,分子和分母都会变成零,而零不能作分母;如果分子和分母都除以零,就违反了零不能做除数的规定。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里一定要补充“零除外”,完整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圈出重点的词,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效探究和实践中学习了新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创设移动多变的课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所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灵活的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是很抽象的概念,光靠想象太难了。若充分利用网络上桂林山水风景资源,自然界中动植物与生就有的对称性等动画,图片的欣赏,这样教师可以不拘一格的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的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形成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努力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真诚地帮助所有学生建立自信,为所有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地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和谐、有效”的课堂,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和谐、有效”的教育。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