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用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
  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先进行口算练习。(抢答)
  1.口算:
  (1)53+4=    86+2=    62+7=    4+72=
  (2)30+53=     26+30=   14+40=        20+52=
  2.口答:   35 + 2 =(   )   35+20=(   )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师:书架上有些什么,你可以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交流)。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还剩多少本故事书,右边还剩多少本动漫书?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5-2=       35-20=
  2.合作探究,交流算法
  1)同桌合作摆小棒。
  2)学生演示,说说摆法。
  (当学生说出第一题的算式时,师适时表扬“你真棒,列出了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算式!”;当学生说出第二题的算式时,师适时鼓励“啊,你真了不起,列出了一道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减法算式!”)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明晰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会算上面的式题吗?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摆小棒,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吗?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1:35-2=33。我是从3捆5根小棒中拿去2根,表示减去2,剩下的小棒由3捆小棒和3根小棒组成,就是33根。教师按照学生的回答用红粉笔板书出:
   35 - 2 =33
   / \ ↑
   30 5─┘3
  生2:35-20=15。我是从3捆5根小棒中拿去2捆,表示减去20,剩下的小棒由1捆小棒和5根小棒组成,就是15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式子下面用线段把35分成30和5,减20,是减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所以要先算30减20,也就是整捆的和整捆的相减,得一捆,就是10.然后再加上个位的5,得15.边说边板书出:
   35 - 20=15
   / \ ↑
   30 5 │
   └────┘10
  师: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师可以引导提问:这一题你是从哪部分拿去2根小棒的?另外一题你又是从哪部分拿去2捆小棒的呢?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如有不同,请其上台展示)
  生:是从5根单根的小棒中拿去2根小棒,从整捆中的3捆拿去2捆的。(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师:下面谁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上面两道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樣算的?)
  师生结合演示过程,经过讨论归纳出计算35-2的方法,是要把35分成30和5,先算5-2,也就是从单根5根小棒中去掉2根小棒,剩下3根,边讲边用红色粉笔把5与2连起来,注明是3;再算30加3等于33。(边讲边板书过程,其间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计算35-20的方法是要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20,也就是从整捆的3捆中去掉2捆小棒,剩下1捆,边讲边用红色粉笔把30与20连起来,注明是10;再算10加5等于15。(边讲边板书过程,其间也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2.归纳分析:“35-2”和“35-20”
  (1)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一下上面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算式的不同,即减数一个是2(一位数),一个是20(整十数)。
  (2)师: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上面两类算式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后回答)
  相同的地方:都是要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两部份。
  不同的地方:减一位数,要从个位数里减。
  减整十数,要从十位数里减。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应该从个位上的数减一位数;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时,应该从十位上的数减整十数。
  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
  4.板演课题
  5.质疑
  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请提出来。
  四、达标检测(10分)
  1.完成课本P68的做一做第1题
   76-4=
   想: 先算(    ) 减 (    ) 得(    ) ,
   再算(    ) 加 (    )得(    ) 。
   76-40=
   想: 先算(    ) 减 (    ) 得(    ) ,
   再算(    ) 加 (    )得(    ) 。
   57-3=               68-5=
   57-30=             68-50=
   2.完成课本P69的做一做第3题
   3.完成课本P70的做一做第7题
   4.游戏中学习
   5.发展思维
   大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知识一起到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五、全课总结,完善新知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2.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3.明确认识如何与动物相处,能够善待动物,知道戏弄、虐待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  教学重、难点:  1.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喜欢小动物。  2.知道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使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有责任、有爱心。  教学准备:多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特别是对于刚接触历史这门课程的七年级学生,更要让历史课充满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有趣味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快乐课堂”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的有无、大小将直接影响他对该学科的认可程度,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
期刊
教材分析:  “秋天到了”这一主题活动,先由一幅学生到大自然寻找秋天的情景图引入,指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秋天的特征。此外,由于部分学生对银杏不是很熟悉,因而,教科书以儿歌欣赏的形式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银杏的果实,寓知识于童趣之中。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行为与习惯 (1) 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2)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审美情趣。  知识与技能:(1
期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地认读“筝”“取”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拥有友谊的快乐和幸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偏旁了解字义,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同音字“飘”和“漂”的用法。  3.能抓住重点词语“乐坏了”,体会小熊和松鼠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通过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3、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种诵读法、批注式学习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三大主题。关于爱情的传说故事、诗词名句是数不胜数。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许仙与白娘子
期刊
所谓的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品行差或品学俱差的学生。她们在班上的人数虽少,但能量不小,破坏性极强,是班上的消极因素。学生形成后进生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缺乏师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那当然要靠父母的支持,但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后进生转化的桥梁。教育实践一再证明,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也就意味着将要毁灭一个学生。所以,要取得教育的成功,必须有
期刊
“不死也死了,是诗人的体魄,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①有这般不死的诗人,必有了不起的诗篇。  一、以“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  一切艺术之美,是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没有内容,形式无所依附,没有形式内容不能独有。所以,形式是否完美,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质量优劣。  诗歌的美,是随着人类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而日臻完善的。在长期的艺术审美活动中,人们又因为反复地接触这些形式而逐渐使这些形式具有历史的稳定
期刊
一、教学构思  1.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污染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如何能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有着好奇的探究意识。但九年级学生的英语分化很严重,很多学生觉得英语很难,老师讲的东西他们不理解,无话可说,没有学习的激情,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那么,要想让学生能真正积极有效地参与,就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感觉到英语学习的
期刊
一、以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为基点设计自读课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有正标题和副标题。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正标题突出“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一最伟大的事件,副标题“‘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既表达出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也表达出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要历史意义。因此正标题是文章要叙述的中心事件,副标题对正标题进行补充说明,从而告诉读者文章侧重点在于向
期刊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2.初步掌握简单的等可能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3.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数学实验研究的方法;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求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难点:理解等可能事件及其研究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骰子  教学过程:  一、創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测预习)  1.小
期刊